朱昌俊
春運一年一度,看似循環往復,然而一些變化依然折射了社會變遷的步伐。
曾經,購買春運票需要通宵排隊,如今買票卻成了只需要動動手指的事,盡管還是需要“搶”,但購票體驗與過去相比,已有天壤之別;以往,綠皮車是占據絕對主力的交通出行工具,但如今高鐵已經承擔了更重要的角色,同時“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的完善,使得人們的春運出行有了更多選擇;曾經,泡面幾乎是旅客春運路上的唯一選擇,而今天不少高鐵上,人們已經可以開始叫外賣……與上述變化相對應的是,近年來春運正在擺脫以往“沉重”的敘事語境,越來越趨于尋常。
事實上,這種“尋常”,恰是長期進步累積的結果。車票實名制、鐵路體制改革、戶籍改革等,這些各方給出的解藥對今天春運的改變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
同時,一部分人也逐漸改變了“春節回家”的固有模式。數據顯示,有13%的人選擇在春節期間外出旅游。在國人的心中,合家團圓依然占據著重要分量,但也有了更多的休閑追求,對家庭價值的呵護,有了更豐富的表達。這些細節共同標記著轉型期的中國,在大家族與小家庭、傳統習慣與都市生活之間展現出了種種差異。
春運,無疑是社會進步的微縮景觀,從中可以觀察到社會跳動的脈搏。
適合話題:春運;新時代;社會進步;出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