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輝
?
微時代下我國武術文化傳播路徑創新研究
宋海輝
長沙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410076。
長期以來,武術文化的傳播路徑都以口傳與印刷傳媒等方式為主,但是,伴隨微時代的來臨,使得武術文化的傳播面臨嚴峻的挑戰,但同樣也面臨著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在微傳播媒介發展與變革的背景下,武術文化的傳播路徑也必須與時俱進,積極地采取相應的傳播創新路徑,只有這樣,才能夠為我國武術文化的傳播提供必要的保障,并且在微時代背景下獲取理想的發展成績。基于此,文章將微時代作為研究背景,闡述了我國武術文化傳播的路徑創新策略,希望有所幫助。
微時代;武術文化;傳播路徑;創新;研究
微時代就是在新媒介產生的基礎上實現文化傳播的全新時代。在微時代背景下,構建微傳播體系并深入開發新科技產品和技術,都需要文化傳播領域學者展開進一步地研究與探討。武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只有順應新科技、產品以及理念的發展需求,才能夠與時代脈搏緊扣,在文化傳播理論方面占據前沿地位,為我國武術文化的傳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為此,深入分析微時代背景下的武術文化傳播路徑創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師徒傳承是我國武術文化傳播中最常見的形式。在武術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其傳播的形式逐漸由血親與世襲以及師徒傳播轉變成院校課堂武術的開設,從根本上突破了一對一口授媒介的傳播限制,并且在長時間的實踐過程中,實現了一對多的口授教育傳播形式[1]。伴隨武術館校以及俱樂部等場所的開設,信息傳播的經驗傳播特征也逐漸突顯出來,師傅能夠結合徒弟學習的具體情況,采取與其相適應的武術訓練方法,尤其是跨文化國家武術文化傳播的時候,口傳媒介的實際效果最明顯,同樣在對外傳播武術文化方面占據關鍵位置。
但是,僅僅依靠成立武術教育基地的方式傳播我國武術文化,很容易受人力物力與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傳播方面與內容方面都受到極大的約束。特別是語言與人文價值觀等因素,直接制約了武術文化傳播效果的增強。而且國內武術文化的門派以及拳種具有多樣化的特征,若選擇使用口傳身授的方式必須保證瞬間記憶。即便是相同拳術,在不同版本的拳譜當中也存在音同字不同亦或是音字相似的情況。所以,我國武術文化的傳播將教育基地作為重要載體,并借助口傳媒介的方式作為傳播路徑。這種傳播的方式為武術文化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針對紙質媒介與網絡傳播共存的背景,該傳播路徑的距離不遠,而且傳播的周期相對較長,速度也較為緩慢[2]。
一般情況下,紙質印刷媒介對于文字傳播功能印刷傳媒的依賴性較強。在實踐過程中,可以以文字的方式,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約束,以實現長距離的傳播信息,這種方式的穩定性以及準確性都相對較高。為此,武術文化傳播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可以通過對雜志與期刊等諸多主流媒體的途徑,站在國家政治、文化與教育層面完成武術文化的傳播與傳遞。與此同時,與武術相關的主管部門應積極成立武術雜志,在理論方面占據主導地位。而其他的學報和雜志中同樣引入了武術文化傳播的內容,實現了武術向文化傳播層面的發展[3]。在此期間,各種類型學報也發表了與武術文化相關的文獻,因而印刷媒介也逐漸成為武術文化傳播不可或缺的理論陣地,特別是在接受文化教育人群與知識分子人群中的傳播規模較大且效果理想。需要注意的是,武術文化的受眾同樣扮演了傳播角色。在此基礎上,武術文化書籍同樣為理論內容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而且武學著作在武術文化理論傳播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有利于武術理論的成熟發展。而在武術書籍當中還包含了武俠文學,像是金庸等作者的武學文學著作,同樣促進了青少年對于武術的向往,拓展了武術文化受眾的規模,始終以武術文化精神的傳播作為重點。由此可見,傳統的紙質武術文化理論傳播在武術文化本身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提升實際傳播的廣度,扮演著橋梁的角色[4]。
但仍需注意的是,書籍與雜志等多種紙質傳媒方式很難始終滿足所有受眾需求,特別是在出版周期與發行范圍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年來,廣播、動漫與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實現了信息傳輸和物質運輸的有效區分,而且在我國武術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其中,在民國時期,精武體育會借助電影這一現代化傳播工具,攝制了與武術相關的影片,在武術文化傳播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5]。隨后,電影《少林寺》也出現了熒屏之上,使人們對于武術文化形成了深入地理解,在文化層面推進了武術文化在國內外的有效傳播。
在我國,首條互聯網專線于1993年開通,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較為方便的網上電子服務。于1998年,《中華武術》雜志作為信息時代的典范,為武術文化在互聯網領域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視頻、圖像音頻以及文字等豐富的試聽資源集中于一體,使得武術文化的傳播深度與廣度都得以拓展,豐富了武術文化的傳播路徑,逐漸轉型成大眾文化傳播的形式。借助互聯網以及多種媒介,使武術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并且發展成為代表國家形象的標志,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6]。
在我國武術文化傳播方面,對電視、電影以及廣播等多樣化大眾媒介予以充分利用,獲取了可觀的中國文化傳播效益,實現了更多人對于武術文化的關注。而武術文化能夠在宏觀層面不斷拓展武術文化的國內外傳播路徑。
新時期背景下,武術只有占據文化市場的主流地位并獲取媒體重視,才能夠借助多樣化的媒介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播目標。其中,在奧運會這一平臺的作用下,征服了大量的觀眾,使得武術文化在世界領域內的廣泛傳播[7]。在這種情況下,武術文化開始借助健身、表演與競賽等不同形式,在口傳、印刷以及大眾傳媒等方面,與多種營銷策略相結合,充分彰顯出武術文化自身的價值,以滿足人們獲取與消費的需求。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武術商業價值被挖掘,實現市場規模的不斷拓展,實現武術文化的有效傳播。
目前,多種類型的武術活動與競賽在國內外舉辦,而且網絡、廣播與報刊等多種傳播媒介在追求自身市場利益的基礎上,將武術文化當做商業價值的重要載體,推進了商業化市場運作。在此過程中,武術文化同樣對多元化媒介傳播路徑進行了利用,以期能夠有效地深化武術文化的市場化發展。
(1)網絡傳播路徑尚未滿足國內外受眾需求。通過對網絡文化傳播平臺的運用,不僅集中了武術文化口傳與印刷文字的功能,同樣將視覺與聽覺融入其中,形成大眾傳播媒介,使得武術文化傳播受眾視野更加開闊。但在實踐過程中,雖然在人力物力與財力方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是借助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為此,必須要不斷強化網站技術的含量,確保武術文化信息的多樣化發展。與此同時,應當始終滿足傳播者和受眾相互溝通交流的需求,進而構建點對點的傳播途徑。除此之外,在網絡武術文化傳播過程中,應適當地增加監管的力度,確保傳播內容質量符合標準要求[8]。
(2)借助武術文化微傳播擴大受眾群體。積極構建微傳播平臺,為武術文化提供必要的輿論導向。在武術傳播態勢改變的情況下,微博以及朋友圈的影響力也明顯增強,積極構建輿論環境與氛圍,才能夠確保武術文化和民眾傳統文化的共鳴。而作為武術老藝術家,同樣要合理運用網絡微傳播媒介,實現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以保證所有與武術文化相關的人群和教育都能夠發揮傳播的作用,以實現武術文化受眾群體的拓展與擴充,借助微博與微信等相關微傳播平臺。
不斷增強網絡運營商與電信后臺運行的能力,以保證武術文化微傳播營銷力度的有效增強,對諸多移動平臺使用的權限予以有效拓寬。通過對微傳播的合理運用,實現武術信息的有效傳遞,在網絡監管力度加大的基礎上,有效地規避背離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情況出現,樹立武術在世界文化中的形象,并形成世界文化開放思維[9]。需要注意的是,微傳播能夠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引導力量,塑造更為理想的品德與文化格調,以免媒介文本中的消極內容對青少年文化品位的提升產生不利的影響。這樣一來,即可在不背離公共話語權的基礎上,將武術文化傳播空間開放性以及民主性充分彰顯出來。
在此基礎上,應在網絡市場運營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源,在技術層面對不同類型的采訪與編輯工具予以熟練地使用,借助微博、QQ以及微信等網絡信息生產與分享等平臺,有機融合傳統媒介,能夠通過零碎傳播與微博傳播力等,對不同的階層、文化背景以及身份等受眾存在的不同作出全面地分析與研究,結合國外的受眾愛好、關注重點以及興趣點等特征,選擇其容易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思維習慣,對外傳播我國的武術文化。這樣一來,文化環境不同的人們能夠在武術文化交流的整個過程中,對文化差異所存在的心理認同障礙予以有效地克服,對微產品視覺傳播給予必要的重視[10]。通常來講,對于跨越國界、民族以及語言等方面的溝通與交往,視覺化是最理想的傳播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實現文化共享和交流,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在交往的過程中更加自由與開放,對微博原創性以及草根性的特性合理運用,在各部門、組織以及個人之間構建武術文化溝通交流的路徑,邁入全新的互動交流階段。
在培養武術文化微傳播人才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武術院校教育的功能予以充分利用,在較短的時間內開發培養的方案,并積極創建師資隊伍,盡量在較短的時間之內,與人才的合理配備相互結合,創建武術文化傳播媒介人才基地。與此同時,全面創新技術與產品,促進武術文化傳播人才培訓機構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作為武術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注重和武術培訓機構的全面合作,并且在教材內容的開發以及教育內容選擇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發揮市場的潛力,推進武術人才的有效就業,為武術文化傳播研究領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11]。在實踐過程中,武術文化傳播的難點就是如何保證微博、微電影以及微信等網絡微傳播平臺應用的靈活性,提高培訓的質量與效果。在武術文化網絡微傳播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專業性的人才,在掌握網絡信息技術的同時,還應當對網絡用戶對武術信息利用的心理與行為規律進行準確把握。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新興產業以及市場構建,都必須有教育主管部門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協調。在武術文化創新傳播的過程中,新微傳播媒體必須保證與教育部門實現有效地溝通,并且科學合理地制定人才培養的計劃,全面維護武術網絡新技術,推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
自國家體委設立武術處以后,始終對武術行使了管理職能,而我國的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武術協會常設辦事機構與武術協會等辦公地點都集中在一起。基于社會武術、競技武術以及全民健身活動的貫徹與落實,進一步推動了武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作出具有一定歷史性的貢獻。然而,當前國內尚未成立專業化武術文化傳播組織機構,所以在武術文化國際推廣方面始終交由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的推廣培訓部門負責。在實踐過程中,推廣培訓部門的工作重點都放在武術競賽與教練人員培養方面,在傳播武術文化方面更多的體現在科研活動方面,尚不具備專業電子平臺規劃部門。所以,國內武術文化傳播組織機構始終缺失,缺少武術文化傳播的必要平臺,嚴重影響了傳播規劃與管理工作開展,不利于武術文化傳播效果的強化,為此,必須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武術文化傳播途徑。
基于此,國家與政府部門,應當與武術管理機構有效合作,以既有機構人員為重要基礎,創建武術文化傳播機構,強化武術文化傳播的力度。與此同時,借助微媒介傳播的功能,在引導與管理的前提下,深入開發文化傳播機構,并且在武術文化傳播機構發展至特定階段,在文化傳播機構中分離出武術文化的微傳播機構[12]。這樣一來,在武術文化微傳播發展方面即可獲取理想的成績與效果。
微時代背景下,在我國武術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還要積極構建網絡安全立法機制。并將文化傳播的有序發展融入到國家政策與法律條文當中,對于危害國家文化安全的傳播路徑予以嚴厲打擊,進而為武術文化的微傳播環境提供強大的政策保障與法制保障。與此同時,將微媒體引入到武術文化傳播領域當中,并融入客戶終端,在順應武術文化受眾需求的基礎上,適當地改善武術文化傳播中存在的神秘感,構建更具多元化與可視化特征的創新性傳播路徑。在此基礎上,還要針對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予以有效地修訂,嚴厲打擊通過網絡傳播的負面文化內容。在網絡安全維護方面適當地增加資金的投入,并且提供必要的人力與財力支持,強化微時代背景下微傳播媒介的監督與管理力度,為傳統文化有序傳播提供必要的保障,以實現武術文化微傳播的跨越式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微時代背景,武術文化的傳播也迎來全新傳播媒介,即微媒介。傳播媒介的每一次變革都能夠為武術文化傳播注入新鮮的獲利,實現武術文化傳播受眾的廣度與深度,對傳播路徑予以全面創新。也正是在微時代背景下,武術文化被傳播至各領域中,所有人都是其傳播者與受益者。要想進一步推動武術文化傳播路徑的創新,就一定要科學合理地采用相關措施,實現武術文化的微傳播。
[1] 李鳳芝,索 燁,朱 云,等.微時代下我國武術文化傳播路徑創新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6,32(03):81~85.
[2] 劉存忠.微博客對中華武術文化傳播的影響及策略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04):141~144.
[3] 王育青,杜紹友,張彥等.微信——武術文化傳播新窗口[J].運動精品(學術版),2014,33(01):75~76,86.
[4] 杜紅政.微電影技術應用于麒麟鞭運動傳播的價值研究[J].運動,2016(14):153,103.
[5] 安汝杰.文化強國視域下武術文化消費探驪[D].鄭州大學,2015.
[6] 陳振勇.人類學視野中的地域武術文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02):51~55,109.
[7] 閆麗俐.共構互文性模式下中原武術文化對外傳播研究[J].中州學刊,2015(08):83~86.
[8] 王智慧.武術文化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03):61~67.
[9] 郭玉成,范銅鋼.國家形象構建視域下的武術文化傳播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04):83~87.
[10] 解乒乒,丁保玉,吳文峰,等.武術文化國際傳播多元模式的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0):65~70.
[11] 郭玉成,范銅鋼.武術文化傳播構建國家形象的戰略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05):80~85,98.
[12] 解乒乒,史帥杰,丁保玉,等.一帶一路戰略下武術文化“走出去”的機遇與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7(06):1~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Path in China Under the Micro Era
SONG Haihui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6, China.
For a long time, the propagation way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oral way, such as printing and media, however, with the micro era coming,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spread face serious challenges, but also faces the rare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micro-communication media, the communication way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must als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actively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propagation innovation path. Only in this way, it can provide the necessary guarantee for the spread of martial arts in our country and obtain the ideal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micro-era.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esents expounds the path innovation strategy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China 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micro-era, and hopes that help.
Micro-era; Martial arts culture; Propagation path; Innovation; Research
1007―6891(2018)02―0091―04
10.13932/j.cnki.sctykx.2018.02.23
G852
A
2017-11-10
2018-01-18
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從多元化視角論中國傳統武術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4C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