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璆
(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2018年2月9日,貴州省委在農村工作會議上作出了“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的重大部署。這一決定是貴州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刻認識到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和貴州在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作出的重大創舉,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農業是國家經濟體系中的基礎產業,由于自身生產的特點,又是一個比較脆弱的產業部門,貴州省的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小、散、弱”等突出的特征:農產品中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不多,深加工及后續產業鏈條缺乏,進入市場能力較差,產品的商品性不足;能夠帶動大多數農村發展的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而且規模小,帶動農民發展的能力較差;另外在農村中的部分干部由于思想保守、小農意識嚴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強等,導致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進展緩慢。貴州農村的貧困狀況,經過多年的發展一直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按照以前的發展思路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必須要采取超常規、革命性的舉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貴州農村產業發展的問題。
從國外來看,美國和荷蘭等西方發達國家,由于調整產業結構和升級轉型,很早就走上了現化農業發展的道路;從國內看,一些農業大省也在不斷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出發點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村的綜合效益。在這場革命中,必須把握好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八要素”“三個革命”和“五步工作法”,這是指導全省推進農業產業革命的一個完整的體系,是推進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的具體實踐過程和實現形式,既是目標任務,也是措施方法。
農村發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我國所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包括了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只考慮到單一性的政策措施會使農村各方面的發展不相協調,最終會影響農村的整體發展。我國的農村政策經過一系列演變,逐漸發展為對農村問題進行全面考慮的融合發展政策,這也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業政策的統籌與協調,使產業發展有序進行[1]。
貴州提高農村產業體系的競爭力,就要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順應社會經濟中的多種產業形式協調與融合發展;把對農業生產的直接調整,調整為保障農民的利益獲得、保證農村產業的穩定發展和減少風險上;發展合作社與村集體經濟,在農村農業產業鏈上下功夫,創新產銷對接機制,提高產銷鏈運行的效率,積極促使小農戶向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轉變。
在產業的選擇上,要把貴州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充分激發出來,突出山地特色優勢,要以農業或地域特色資源為基礎構建產業鏈,發展多元產業經濟形式。形成與城市互補的發展格局,同時也為鄉村中的中小企業提供發展機會。
鄉村振興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組織振興。在貴州的農村產業革命中,應順應時代發展需要而不斷地調整和創新,努力培育社區合作組織;深入挖掘鄉村社會內部的動力,大力發展各類為農村社會發展服務的社會組織;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及帶領農村發展的能人,對農村產業起到引領帶動力量,把自然經濟狀態下的小農生產引入到現代市場體系中去。
貴州省委提出的三大戰略中,“大生態”占有重要地位。農民是生態資源環境的重要守護者,所以要充分認識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養護之間的內在聯系,制定新策略時,既要充分考慮到農業產業經營效益,也要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有效形式;發展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休閑、健康產業,為農民保護生態環境創造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