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李 榮 施 翔 楚光明
(石河子大學農學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組織教學活動和進行教學管理的主要依據,是保障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南。林學專業培養方案的修定,吸收了國內外同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的優點和成功經驗,引入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2017版林學專業培養方案嚴格遵循5項原則:①以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基本要求,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②以學生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OBE”理念為導向,科學合理設計專業課程體系。③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模式。④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推進行業協同育人。⑤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為指引,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1]。
召開林學專業培養計劃修訂會議,集思廣益。針對突出優勢和特色、部分課程安排不合理、主干課程核心作用不突出等方面,提出改進措施。
現行方案沿用了林學專業大綜合的理念,沒能突出本學科教師的優勢和干旱區區域特色。在現有基礎上,初步認為荒漠生態與荒漠化防治和干旱區林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等可以形成特色,但理念和特色的精準把握還需進一步探討。
現行方案中,課程之間的開設順序、課程和生產實習之間的順序等,有必要進行合理斟酌和調整。部分課程內容有交叉重復現象,一些課程間內容重復性較高,在課程群內課程大綱沒有得到協調[2]。
一些主干課學時較少,不能體現核心課程地位。如森林生態學、林業生態工程等課程理論學時較少,不能滿足教學要求。要完善課程體系,突出森林培育學、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學和林業生態工程學等核心課程的地位。
以森林培育學為核心課程,合理安排林木遺傳育種學、經濟林栽培學、林木種苗學等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以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學為核心課程,合理安排3S技術導論、森林計測學、森林抽樣調查技術等內容和教學計劃;以林業生態工程為核心課程,合理安排森林生態學、荒漠化防治工程學、水土保持學等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專業認證等背景下,需重新設定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建設大類基礎平臺以及柔性的專業方向。在構建“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的過程中,應采取以學生為主體、著力開展創造性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措施,重新設計教學計劃。
在新的教學計劃構建中,加大學生自主選擇權。在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的基礎上,使學生在套餐式課程模塊中自主選擇,把人才培養科學性和尊重學生興趣結合起來,最大程度地利用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找到最適合的發展道路。
目前,各高校普遍在學校、學院、學科基礎平臺課程之上,以模塊式組合推出專業課程。形成若干適應不同培養方向的、有特色的專業方向,以課程模塊的多樣化組合滿足學生個性和多元化發展。
從科學角度分析不同領域課程之間的課程結構比例關系。在校平臺課的基礎上,合理設置院平臺課、各學科平臺課、各專業課相互之間的比重。
從實驗課程建設看,在原有實驗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了高質量實踐創新性質及綜合實訓實驗課程。根據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與多方單位合作,建立了更多適合學生實踐鍛煉的應用型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