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泳伸
(濱海縣界牌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 江蘇 鹽城 224500)
目前,我國土地的經營模式逐漸由分散經營轉向規模化經營,有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生產建設。土地集約化利于使用農業生產機械,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便于農業機械的推廣和農業現代化管理模式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1]。
從事農村生產的人員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改變,農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變化,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維更加活躍,懂得通過不同的方式吸納閑散社會資源,并且在不斷探索中掌握了一套土地流轉程序,有效加快了土地流轉進程。
土地向企業和合作社之間流轉后,為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經營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時,農業種植者為了能夠將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增加經濟收入,往往會在選種和種植技術上更加注意,土地集約化也更有利于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實現增產增收。
土地集約化更加便于農業機械大規模作業,從而提高農業生產速度和產量,促進農業增產、增收,保證農業生產效益。散戶農民的土地流轉后,收取土地租金獲得的利潤遠比種植生產的利潤要穩定,減少了農民靠天吃飯的風險。
有些農村基層干部對土地流轉重視程度不夠,思想認識不到位,認為自己的工作范圍不包括土地流轉,這僅是農戶和租戶之間的交易,不能為土地流轉提供有力支持。更關鍵的是,很多農民,尤其是生活消息閉塞地區的農民,思想觀念陳舊,在思想深處依然認為土地是生存的根本,不愿意讓土地流轉,制約了土地流轉的進程。
我國目前的土地流轉還沒有達到市場化和規范化,因此在流轉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爭議問題,更沒有完善的制度來解決爭議,造成農村社會不穩定。以吉林省公主嶺市承包農民土地建設生態園為例,在開發商承包農民土地時,開發商承諾前期支付一定的金額,在工程進行到一定階段之后再結算尾款。但是,由于簽訂的合同不規范,規定不明確,尾款遲遲不結算,導致承諾給農民的利益沒有達成,侵犯了農民的權益。
當前我國的農村養老、醫療和社會救助制度不健全,使許多農民后期生活成為難題,還有部分農民希望土地流轉出去,自己外出打工來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問題,但異地醫保結算、異地養老保險等沒有完善的制度體系,最終導致這一部分流轉土地外出務工的想法未能實施。
在現代化進程發展中,我國針對“三農”出臺了優惠政策,大力促進農業轉型,向新型農業模式發展,促進農民土地流轉,但是這些政策依舊不能有效保障農民生產,無法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所以農民對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并不高。
有關部門應該積極宣傳國家的政策和方針,通過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思想宣傳,講解土地流轉的優勢,以入股分紅等形式鼓勵農民積極參加農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以此來解除他們參與土地流轉之后的顧慮。
嚴格規定雙方權利與義務,提高土地流轉操作的規范性,從根源上抑制發生糾紛矛盾。制定嚴格的合同審查、監督制度,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規定管理合同登記、歸檔等,將土地流轉過程備案。
國家和相關部門應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大力支持農村實行土地流轉,在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提供保障,同時積極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如社會就業、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等,消除農民土地流轉的后顧之憂。將已經流轉土地、進入城市就業的農民納入到城鎮社保體系中,為農民提供生活保障,避免其在回鄉時出現爭地現象,促進土地實現集約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