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波 馬 躍
(通化師范學院 吉林 通化 134002)
吉林地處我國東北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東部南部地區相對濕潤多雨,西北部氣候干燥。吉林省東南部降水多,洪澇災害頻發;西部平原降水少,使中西部地區干旱頻繁發生,一般都是春旱發生頻率較高,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吉林省的自然災害多以洪澇、干旱、低溫冷害為主,霜期東部山區較早,再次是冰雹及風災。
由于近代以來氣候變化和西部草原植被環境遭到破壞,土地鹽堿化和沙化現象逐年加重,再加上東部地區森林資源采伐失衡,河流水資源環境污染等原因,使近代生態失去平衡,使這一時期的自然災害頻繁。吉林地區在這4年間瘟疫發生頻率最高,危害較大;其次是氣象災害,水災發生最多,旱災、雹災、霜災和風災也時有發生;蟲災發生居于第三位。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影響著人們生活,制約社會再生產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
瘟疫是自然災害中對人類殺傷力極強的生物災害,傳播速度快,加之戰亂環境下醫療條件有限,瘟疫如洪水猛獸般侵蝕人們的身體,治愈率極低,人口死亡率較高。解放戰爭時期瘟疫也比較流行,每年都有不同類型的瘟疫發生,瘟疫傳染種類多以霍亂和鼠疫居多。其中,以1946年瘟疫最嚴重,這是20世紀以來瘟疫死亡人口較多的一年,民不聊生。通過方志資料可以看到,人口傷亡甚巨,災情幾乎遍布全省。
4年間吉林省每年都有疫情發生,人口死亡數量驚人。其中霍亂和鼠疫發生頻率較高,幾乎每年都有發生,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災情最重地區死亡人口達到萬余人以上,如梅河地區死亡人口數高達2萬以上,1946年“海龍城鄉流行霍亂,一直延續至7月末,全縣因傳染死亡2萬多人”[1];懷德、東豐、磐石和農安幾個縣市區死亡人口達數千人。1946年“東豐縣7—8月末霍亂病流行,城鄉死亡6 000人”[2]。
相對吉林各地區,白城地區疫情發生較多。從資料記載中就能深深感受到疫情肆虐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危害。人口的大量死亡嚴重影響社會生產生活,對尚未恢復元氣的社會經濟又是致命的打擊。尤其農村醫療條件落后,疫情傳播較快,死亡和患病人口較多。
這一時期災害發生后,中國共產黨關心災民疾苦,針對各縣發生的疫情,組織醫護人員前往災情一線積極救治,各縣政府派出醫生和防疫人員到各區村進行防病治病。如洮安縣政府召開防疫緊急會議,縣長號召全體動員,干部帶頭,對人民負責,防止與撲滅鼠疫。洮安縣青山、永安、寶山等區疫情嚴重,縣防疫委員會組織防疫隊趕往各疫區。“中共長嶺縣委、長嶺縣人民政府領導干部群眾積極開展防疫病斗爭。疫病在全縣流行17月零5天,最后被徹底控制”[3]。“遼吉軍區衛生部也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機關、部隊加以預防。遼吉行署撥款20萬元用于緊急預防,各縣政府積極開展防治工作”[4]。
這一時期吉林水災發生頻繁,1945年9月之后共有6個地區受水災,其中農安、懷德兩縣連雨40余天,農田洪澇現象嚴重,農業減產甚至絕收,災情嚴重。1947年是水災相對較少的一年,被災4縣。安廣縣這1年內先后發生了旱災、澇災和雹災,“受災面積16.5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27%,災民無力春耕,4—6月份人民缺口糧 1 570.37 t,馬缺飼草 940.56 t”[5]。由于多災并發,災情較重,使這1年收成幾乎無望,民食維艱,生產也很難維持。
1948年受災地區近10余縣,其中洮南、開通、大安和白城等地被災田都達到萬余畝,開通地區被災人口高達幾萬人。受災人口之多、面積之大也是罕見的,而且房屋損壞無數,人們生活遭到了很大破壞。洮安縣災情最重,“淹農田700.05萬畝……沖倒房屋700間。5、8、10區淹沒農田27萬畝”[6]。對農業帶來的破壞最嚴重,田地被災面積廣大。1949年截至9月,不到1年間受水災地區竟高達近10余縣市,是4年間水災比較嚴重的一年,梨樹縣“東遼河洪水決堤,淹毀農田16.5萬畝,內澇31.5萬畝”[7]。農業減產絕收地區較多,人們生活很難維持。
1946年,伊通縣“從開春即未下過透雨,播種后又連續干旱,河水干涸,崗地井水枯竭,土地龜裂,禾苗稀少,全縣糧食普遍減收”[8]。1948年乾安和安廣旱情嚴重,“安廣縣春旱,農田受災14.77萬畝”[9]。1949年有6個地區報告旱情,乾安縣受災十分嚴重,受災3.8 萬 hm2,絕收 8 000 hm2[10]。
水旱災發生時我黨和解放區政府都積極組織生產自救,成立救災委員會,領導群眾抗洪救災,調劑余缺。災民無力春耕,縣政府組織災民開展生產自救,打葦、打柴、狩獵、捕魚、熬堿、熬鹵水、編織等副業維持生產收入。另外,本著互助互濟的原則,全縣調劑糧食;用銀行貸款等保證了生產、生活,政府及時有效的救災舉措,使吉林災民很快恢復了生產生活。
蟲災主要發生在1948年和1949年,蟲災對農作物生長影響較大,農業減產嚴重,受害的農作物幾乎是秋收無望。這兩年蟲災最嚴重的地區是扶余和長嶺,受災面積4.2萬hm2。其次是前郭和磐石災情較重,“夏鋤期間,磐石縣境內發生嚴重自然災害,蟲災面積 18 341 畝”[11]。
雹災也主要發生在1948年和1949年,1948年4個地區發生雹災,通榆和梅河受災比較嚴重。“6月梅河地區4個村受雹災,打毀莊稼2 953畝。上城鎮、中和、興農、野豬河、一座營等地區28個村遭受雹災”[12]。1949年雹災相對比前一年更猛烈,農田受害面積廣大,其中扶余和東遼雹災受害面積最多,“東遼縣有44個區遭雹災,受災面積416 104畝”[13]。霜災多發生在山區較冷的長白地區,受低溫冷害影響大,對農作物收成影響較大。
通過對抗戰勝利后到新中國建立前的4年間吉林省自然災害進行考察,可以看到吉林省4年間災害頻發,種類繁多,災區廣大,災害并發連發現象也比較多,災情嚴重。尤其是1946年吉林地區疫情最重,是東北3省瘟疫發生最多的地區,給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和摧殘。人口死亡數量較多,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洪澇災害對農田破壞較大,土地被洪水沖刷,農作物被淹沒,甚至被連根拔起,幾乎無法耕種,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播種和生產;旱災、蟲災和雹災的發生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減產和絕收現象時有發生。自然災害對農業帶來的危害最大,進而影響著民食民生,災荒年月人們生活無著,民生維艱,艱難度日。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十分重視群眾工作,尤其重視災民等弱勢群體的救助,各地都成立了救災委員會。特別是1946年的瘟疫,各解放區充分重視衛生防疫工作,成立了救災防疫工作組在災區救治,使疫情得到控制,災民也深感這是以往救災力度所不能及的。由于解放區各項救助措施得力,災民得到及時安置和賑濟,調劑余缺解決生活問題;發放籽種、貸款接濟生產;并且修建水利設施緩解災情,使多災之年的人們民免于災害之苦。可見,這一時期我黨的救災工作開展的十分有序,確實把群眾利益放到首位,也是我黨在東北執政經驗中的寶貴財富。各地救災組織的建立和救災舉措為吉林省的救災、減災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