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里坤
(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吉林白城風電分公司 吉林 長春 130000)
風能是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動能,運用風能發電相比于火力發電等其他發電方式,對環境的污染小。所以,建設風電場是貫徹落實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體現。由于風電場施工、運營對土壤、植被、生物棲息地的破壞不可避免,所以相應保護措施的制定與執行刻不容緩。
由于風電場的施工需要,土壤要經歷測量放線、土方開挖、混凝土澆筑等步驟,植被勢必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施工所產生的建筑廢料、污水,以及車輛行駛所造成的噪聲污染、尾氣排放,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
在特殊環境下,如在珍惜甚至瀕臨滅絕的鳥類及野生物頻繁活動的區域,動物遷徙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撞擊風電塔、電線桿等的隱患也會增加。而且,施工道路區是水土流失的高發地段。
(1)風電塔、測風塔等設備的運行和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會產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污水。
(2)機械設備的運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噪聲。
(3)由于鋪設了輸電線,會產生電磁場,對野生生物有一定的驚擾作用。
(4)大規模的風電場會改變其所在地區,甚至處于其下風向地區的氣候。據調查,風電場運行會導致所在地的溫度升高。
在參考風資源數據的同時,要提前深入調查環境植被情況、礦產資源分布及敏感生物對象特殊保護情況等信息,預估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盡量避開已查明的重要資源開采區,選擇最合適的地理位置建設風電場項目。
不同的施工方案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同,所以合理的方案就顯得至關重要。施工前,應設計對于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經濟效益最優的方案[2]。
針對施工地段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情況,相應應對方法有:①盡量減少在雨季施工;②施工時,要避讓樹木植被及動物棲息地;③在施工后,及時進行土壤回填工作,并最大程度還原植被等。
若是設備永久占用土壤,導致植被破壞,可以采取在其他地段栽種同等的綠植作為補償與修復。禁止過度毀林開荒,要加大對溝坡等地形的工程建設力度,多植樹造林,增加風電場區域植被覆蓋率,廣泛開展周邊社區水土保持的宣傳活動,盡量減輕因風電場施工對周邊生態壞境造成的損害。
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污水,要集中處理,不得隨意丟棄、排放。風電場的各項設備應當定期維護,保證正常運行,避免因設備不正常運行而產生噪聲污染。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及動物出沒區域,要設置多個警示牌,盡可能減輕人類活動對植被、原棲息地動物的影響。
目前我國許多珍稀植被區域尚未被列入環境保護目錄之中,例如云南西部地區。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風電場建設過程中,人們很可能缺乏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針對此,需要完善有關方面的法律法規,并進行定期宣傳。
風能具有清潔、成本低、效益高、來源廣、前景廣闊等優點,是各地建造風力發電廠的核心驅動力。風力發電的大規模推廣也對環保和節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風力發電場的項目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需要引起人們的反思。若沒有提前深入了解周邊生態環境,施工過程、運營期間都很可能對植被、動物、土壤結構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應通過分析不同環境狀況,制定相應的環保方案,以減輕風電場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