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宏李煥菁 李治霖
(1.西藏農牧學院 西藏 林芝 860000;2.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 100089)
福建土樓以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筑風格、齊全的功能和宏大的規模著稱于世。2008年7月,在加拿大舉辦的第32屆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申遺成功,福建土樓的保護和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
土樓是伴隨著客家人遷入福建而產生的,迄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福建土樓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規劃的“風水”理念,依山就勢,布局合理。福建土樓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好防御要求,巧妙利用了山間狹小平地和當地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
永定現存土樓兩萬多座,被世人譽為“土樓之鄉”。永定土樓作為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備受國內外游客的關注與喜愛。由于中國人傳統的宗族、家族觀念根深蒂固,仍然會有很多重大活動在土樓舉行,如婚喪嫁娶、祖先祭拜、過年舞龍等。
除了傳統活動之外,政府也在積極推動一些與土樓相關的活動。如土樓書畫聯展、“土樓杯”全國楹聯大賽、“土樓杯”中國鄉村攝影大賽、“南靖土樓杯”乒乓球邀請賽等,包含書畫、攝影、體育競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隨著越來越多農村人民牽往城鎮居住,現如今土樓作為家族聚居的作用在慢慢消失。福建土樓面臨廢置等許多問題,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建造土樓的原因主要是應對人口急劇增長。當時的居住場所無法容納更多人居住,為了擴充居住場所而建造土樓。此外,早期土樓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抵御外敵,保護人們的財產及安全。
由于生產力提高和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已不需要依靠土樓抵御侵犯之敵。同時,受現代化、全球化等影響,人們住房觀念已轉化為以家庭為單位。
隨著人民收入日益增長和我國房地產行業蓬勃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入城市。從前的土樓住戶越來越多地選擇在城鎮購買房屋,或在祖屋周圍修建新式住所。除部分貧困人口以土樓為暫時居住場所外,大部分原住戶已經遷出了土樓。人們住房條件的巨大改變和大量人口遷出,使為數眾多的土樓被空置,許多土樓出現了廢置等情況。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生活環境的變化,客家人分布十分廣泛。雖然宗族會定期召集全球族人舉辦祭祀或其他活動,但與以前土樓以血緣聚居、利用宗族或家族管理的群體管理已經發生了改變。隨著意識形態的巨大改變,土樓所依賴的以宗族或家族為單位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在逐漸弱化[1-3]。
福建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缺少新建土樓導致的。缺少新建土樓,使土樓營造技藝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著許多問題。
缺少新建土樓,導致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只能言傳、不能“身教”。土樓建造不只依靠人們對建造技藝的學習,還包括“建造經驗”的傳承,如混合泥土比例、夯土墻時間、地基修建等。這些最為關鍵的修建技術,大多是依靠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在大量修建新土樓的過程中傳承和積累。
當前,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和他們的徒弟,只是靠修繕以前建造的土樓來維持生活。傳承人大多靠講解傳授技藝,不能在新土樓營造過程中實際操作和傳承他們的技藝。
缺少土樓修建工作,導致很多傳承人的徒弟不能依靠修建土樓維持生計,必須依靠其他工作維持生活。傳統的傳承技藝過程,也由于缺少新建土樓而無法完全將技藝傳授給下一代。繼承者缺乏建造經驗,無法真正掌握土樓建造中最為重要的生木選材、榫卯銜接等技術,對許多關鍵建造技術一知半解,無法真正傳承下去。
20世紀90年代,福建土樓引起了人們注意。此后,相關保護工作一直在進行當中。2008年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國家和地方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促進土樓保護工作。如今,土樓修繕工作逐步結束,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土樓修繕工作逐步減少。這對傳承者們的技藝傳承和收入來源,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據官方統計,福建省共有土樓23 000余座,除振福樓等46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土樓及其他部分土樓的管理和保護措施得當之外,很多土樓都呈現出破舊不堪的狀態。
針對這一狀況,應重新建立一套土樓保護和傳承辦法。政府應當出臺重修土樓的相關政策,引導部分土樓擁有者開展重建工作。可以和相關旅游產業開發公司、土樓建造者一起制定出整體性的土樓重修工作相關實施細則。
土樓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我國的建筑文化,理應得到國人的愛護。將土樓營造技藝加入到教育系統之中。整合多方面的資源,政府和學校共同努力,積極推動、引導相關工作進行。在福建省內一些具有地理條件的中小學開展體驗式活動,前往土樓博物館進行土樓營造技藝學習,并了解土樓發展史[4-6]。
福建省的大學可以開設“土樓營造技藝”與“土樓發展史”等選修課,并可定期邀請一些在土樓保護與傳承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士或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走進大學課堂。借此將土樓文化和土樓營造技藝輻射到周邊省份。
政府及相關單位應在福建省范圍內對從事土樓營造技藝的傳承人進行全方位采訪。關注土樓營造技藝的具體辦法,將建造經驗外化于文字。利用圖片、文字、紀錄片等多種方式,將傳承人提供的資料進行妥善保存,建立完善的土樓營造技藝檔案保護措施。
如今旅游趨向于年輕化、多樣化。福建重點土樓旅游區可以設置全息投影技術等現代科技技術展示。政府、非遺保護組織和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可與科技公司以“政府+傳承人+企業”的形式,通過平面化數據及動態視頻處理,制定出一套真實反映建造技藝、建造條件、建造過程并符合現代人娛樂體驗的VR視覺作品。讓前來觀看土樓和了解土樓文化的國內外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的魅力。
還可以利用媒介交互和游戲互動等功能,將土樓營造技藝制作為APP等。結合游戲的表現方法,以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數字媒體的傳播性、互動性,將千年土樓的魅力以全新的視覺效果及平臺呈現在公眾面前[7]。
文藝組織、社會各界文藝工作者們以及相關政府單位,可以通過詳細研究,將土樓文化、閩南文化、土樓營造技藝等融入地方戲劇、舞臺劇等文藝作品,進而借助政府、網絡媒體等多種渠道宣傳土樓文化??膳啪毥ㄔ焱翗堑奈枧_劇,將土樓營造技藝傳播給大眾,又能深刻地反映當時社會環境和人民生活。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繼承者和負載者,可以是家族中承上啟下的技藝繼承者,也可以是外部社會接力傳遞的繼承者。除頒發“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稱號外,政府還應整合福建省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資料,籌建“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保護組織”等。定期舉辦活動,增強傳承人傳承文化的意識。整合修繕土樓資源,合理分配。此外,相關工作人員還應借鑒國內外傳承人保護管理措施,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條例,實現可持續傳承。
土樓營造技藝對土樓文化的意義是重大且深遠的,我國在土樓營造技藝傳承和發展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保護土樓營造技藝的核心,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讓傳承人擁有繼續傳承技藝的動力。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應不斷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讓土樓營造技藝在新時代彰顯出巨大活力。
土樓營造技藝是土樓文化的核心之一。福建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既是土樓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土樓營造技藝的繼承者和傳承者。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既要保護好傳承好營造技藝,也要給土樓營造技藝傳承者一定的政策和收入保障,帶給他們積極傳承的動力。
在需求總量上,應通過更新和新建土樓,提升福建土樓的生產空間。在營造技藝傳承上,應將土樓營造技藝引入課堂教育,加強土樓營造技藝的可學性。在信息方面,應建立完善的土樓營造技藝檔案,并通過數字化和互動展示吸引人們對土樓文化和土樓營造技藝的興趣。在經濟和文化附加產值方面,應將土樓營造技藝融入文藝作品,提升其市場經濟附加值。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從根本上解決由于住房觀念改變、居住條件改變、宗族觀念淡化等原因對福建土樓文化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