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雯
新媒介的文化拓殖
——基于對人民網原副總裁官建文的訪談
□姜雯
筆者通過對人民網原副總裁官建文先生進行訪談,深入探討了近幾年來新媒介的產生使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拓殖出新的文化現象。本文著力從拓殖過程和媒介格局的角度,分析新媒介對文化拓殖的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
新媒介;文化拓殖;文化現象
新的媒介方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界定。在當今社會中,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社交媒體、智能手機、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相繼出現,信息傳播方式不斷推陳出新,網絡媒介、數字電視等被視為新媒介。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形態本身就蘊涵有意義信息,新的媒介形態對文化傳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隨著新媒介的不斷創新與廣泛使用,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會生成一種與傳統媒介文化迥異的新媒介文化現象,它具有開放、自由等特點。
近年來,我國對新媒介越來越重視,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但以“新媒介的文化拓殖”為內容的研究尚不多見。其中的原因,首先源于生活中常見現象和普及性話題,難以上升到學術的高度。其次是該問題包含內容過于宏大,不夠具體化。最后,深入了解該問題可以發現其中涉及面甚廣、材料眾多,難以駕馭。其實,越是普及性的問題,其間可能蘊含著越值得我們深入思索和挖掘的空間,鑒于此,探討媒介文化拓殖過程以及發展特點,對媒介格局改變的趨勢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60年代,傳播學者麥克盧漢的媒介文化觀風靡一時。他的媒介功能觀與媒介進化觀認為“傳播媒介不僅是文化生產與文化傳播的工具,同時它還決定了文化的類型、風格以及作用于社會現實的方式和范圍”。①不難看出,麥克盧漢斷言的“新技術的內化與文化的轉型同時發生”的“技術決定論”,在數字化的今天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新媒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任何一種媒介能永恒地占據這一命名。大約500年前,印刷機就把這一稱謂從雕版印刷術那里攫取過來。4個世紀之后,它又把該稱謂拱手讓給了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媒介。今天,網絡媒介、手機媒介、數字電視等電子媒介成為新媒體的主流。②就其內涵而言,新媒介以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智能化和數字化是其首要特征。如今,網絡文化已經成為主流文化之外最大的亞文化,其功能和影響卻遠遠勝于主流文化。鄒韜奮是中國著名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他的媒介文化觀有著明顯的精英意識和事業性特征。他希冀借助媒介構筑亞文化場域,在人文意趣的氛圍中,對大眾進行教育和啟蒙,以期達到社會改造的目的。③手機是當代最為典型和影響最大的移動通信媒介。成為繼互聯網這個“一切媒介的媒介”之后新一代信息方式之王者。手機的廣泛普及促成了一種新興的產業形式:拇指經濟。拇指經濟的繁榮發展造就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拇指文化的興起。
與其他領域一樣,文化領域中的媒介新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常常在截然相反的向度上發揮作用,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外觀。④本文對新媒介的文化拓殖現象進行分析,基于對不同向度及合力的角度分別進行考量。
研究問題:本次深度訪談主要是想深入探討媒介傳播文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哪些新的文化現象?技術的迅速發展形成了何種媒介格局?傳統文化如何在這種新局勢下進行轉型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數字媒介的出現,拓殖出什么文化?
研究方法:針對以上問題,一線的新聞媒體工作者最有發言權,所以筆者選擇了對人民網原副總裁、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官建文先生進行簡單的采訪。
訪談內容記錄:
問:互聯網時時刻刻浸入在人們生活中,網絡用語也隨之出現。在您以前的文章中曾界定過網絡用語,您認為這些網絡流行用語是屬于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嗎?
答:應該是網絡文化現象。這些網絡流行用語列舉出來很多網絡文化現象,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人創造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算作是文化。網絡用語是階段性的,它應該是屬于一種文化現象。
問:您有提到說“拓殖”這個詞語的含義,您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個詞語?有哪些比較重要的因素會影響新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呢?
答:首先“拓殖”一詞指的是植物的繁殖體在一個新的地區萌發、成長并繁殖后代的過程。美國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認為,媒介文化一詞表明“我們的文化就是一種媒介文化,媒介已經拓殖了文化,并已經成為配送和播散文化的基本工具”。
媒介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工具,創造后被不斷運用。它和物質生產的工具不一樣。比如說一個鐮刀在進行收割的過程中,是在運用工具,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影響有限。而媒介不一樣,媒介這種工具是經常和不斷使用的,同時也是用來表達、用來交流的。它肯定會產生與這個媒介相適應的文化。藝術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文化,媒介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后來印刷術出現了,才有了白話小說,包括我們的古典文學,是口頭不斷創造出來的。我們看電子媒介,廣播電視的出現,電子媒介又形成了什么樣的文化呢?大家圍在電視機前看節目或者是家庭聚集在一起看節目,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是在電子媒介出現之后才形成的。另外,電視文藝晚會這種集聲、光、電于一體的節目,也是在電子媒介出現之后才有的。那么進一步講到我們現在的互聯網發展,很多年輕人都是通過網絡來獲得各種知識,來進行交往甚至是來進行一部分工作的。例如鍵盤文化、快餐文化等,這些都可以說是文化,但是我們還很難用一種非常精煉、非常高度概括的語言去總結它。在大量地使用新媒介的時候,它們事實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例如彈幕?,F在嗶哩嗶哩網站非?;?。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九十多的中學生都看了,他們在不斷地運用這些東西的時候,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
問:數字媒介的出現,拓殖出什么文化呢?我們如何在這樣的氛圍下沉浸到文化中進行“深度閱讀”呢?
答:首先,數字媒介的出現,拓殖出很多新文化。BBS中,跟帖“一樓一樓”地無限延續,它的滾動、翻頁是一種新的行為,它對人的心理都會產生影響。網絡社區、QQ,天天掛在微信、微博上,這種生活形成的人緣文化與三五天、一周一旬才收到書信所產生的人緣文化必定大不相同!社交網絡去中心,多中心,它會強化原來并不強大的參與文化。參與、合作、平等、開放的文化與心態,在年輕一代中會越來越強盛。共享文化在新媒介中得到廣泛的普及與推崇。這些新文化的產生并不會影響人們獲取知識的能力,所以數字化不會影響深閱讀。而在轉型的過程中,有無法適應的地方,淺閱讀可能會因人而異。淺閱讀和深閱讀不能以時間長短來區分,是有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們的閱讀。拿著手機或者是拿著Pad進行閱讀的時候,可能需要心理學家或者是行為學家來研究,因為此類新文化現象對人的思考會有影響,具體的影響分析需要量化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由此媒介形式的轉型必然要出現,數字閱讀以后對現代人來說,叫“移民”。我們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或者是始終感覺到不適應。如果現代人對其文化現象達到適應狀態,就可能會達到深閱讀。在淺閱讀和深閱讀怎么來很好地區分和研究問題中,媒介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不是決定性的影響。數字化閱讀是一個趨勢,我們可以適應它。更深入一層來看,數字化閱讀對我們深閱讀也有幫助。新的媒介閱讀方式對我們記憶和思考也有幫助。
問:在這樣的格局下,傳統媒體應該如何形成自我新文化發酵與拓展呢?
答:紙質的東西還是有一定的好處?,F代人講究質感,紙質媒體是有質感的載體。2002年IBM也講到這個問題,它提到當這個終端有質感的時候,環保主義者可能會覺得紙張很浪費,但是現在所使用的手機,拿起來并沒有質感,現在的報紙、雜志還是比較人性化的。傳統媒體現在事實上都很努力,在政府、媒體這些渠道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一定的成效,這些都可以拿數據來說話。但是現在應該說,憂慮更多。所以需要轉型,實施新的媒介形式和文化拓展。這個“轉”是一定的,大家都在轉,商業媒體或者是新出現的這些媒體,它們轉得更容易、更快速。相比之下,傳統媒體有優勢,它是一個有權威的媒體,它有一支專業化的隊等優勢,它的問題在于機制和思維,思維上跟其他的相比不一樣,它們對移動、網絡、新媒體理解得更深刻。
基于對官建文先生的訪談,筆者認為,在新媒介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首先,傳統媒體轉型的業界實踐都還沒有完全看到轉型成功的曙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轉型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之一就是商業模式是否成立。在互聯網沖擊下,傳統傳媒業轉型發展將是一條目前還看不到盡頭的長路。其次,新媒體技術在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快速消亡的狀態,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例如網絡文化,生活中我們所說的網絡主要指互聯網,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互聯網絡,是最為重要的應用方式。通過網絡媒介的技術特征可以看出,其特點與計算機的技術息息相關,與傳統傳播媒介相比,網絡媒介是一個無限巨大的多媒體綜合平臺,它能夠同時傳輸文本、圖像和聲音信息,集多種媒介功能于一身,是一個遠勝于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媒的“第四媒體”,保羅·萊文森稱之為“一切媒介的媒介”。但在其拓殖文化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網絡新倫理問題、網絡受眾問題、網技術以及網絡與消費文化的關系問題都是學界通常所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學理問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各自優勢突出,如何達到一種融合呢?
媒體融合的本質是產業融合,未來傳媒發展在三個層次或方面有較大的變化:一是傳媒業的格局有變化,形成“小新聞、大傳播、新業態”的新格局;二是媒介組織有變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形成各種形態各異的新型媒體;三是媒介組織形態有變化,形成各種社會化媒體、媒介平臺、新媒體矩陣以及形形色色的自媒體。新文化現象也會在這種融合中,體現出千萬種變化,但融合是大趨勢,也是文化傳播正面能量的最大保障方法。最后,新型移動終端的出現、各種新媒介技術等的迅速發展,使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形式會變成“人—物—人”,手機、電腦等物品會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它們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使人異化,被物所奴役。這種現象也是新媒介中文化拓殖的一種,媒介的多元化帶來最為直接的后果就是表達渠道的拓展,但這未必會帶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眾聲喧嘩的時代,如何讓自己的表達被聆聽,成為新媒介帶來的新挑戰。同時,媒介技術的急速擴展,也必然要求傳播內容的豐富多元和質量的提高,所以渠道的多元與內容的短缺會帶來新的問題。新媒體趨向于無限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會將人們引向精神的泯滅。一切處于矛盾中,等待著我們抉擇和妥善處理。
注釋:
①王雅潔.麥克盧漢的媒介文化觀[D].蘇州大學,2002.
②李勇.新媒介文化的形態及特征論略[J].新聞界,2011(5):99-102.
③黃靖逢.鄒韜奮的媒介文化觀[D].河南大學,2005.
④石義彬,熊慧.媒介新技術與社會(筆談)——從幾個不同向度看媒介新技術的文化影響[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83-88.
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