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羅覺新
《新疆日報》氣候傳播與新疆形象的建構探析
□孫霞 羅覺新
《新疆日報》作為新疆的黨報、新疆的主流媒體,立足新疆,反映新疆當地的問題,承擔著氣候傳播的重要職責。本文主要通過對《新疆日報》氣候傳播的分析,研究其在氣候傳播過程中所構建的新疆形象。
《新疆日報》;氣候傳播;新疆形象;議程設置
氣候變化問題是21世紀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是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生存與持續發展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我們的生態環境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大氣的流動使得氣候問題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氣候變化問題也已經不僅是一個區域性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有關科學的問題,它還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等各個方面。因此,氣候變化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關于氣候變化的媒體報道也日益增多,“氣候傳播”也進入專家學者的視野。
從《新疆日報》關于氣候報道的抽樣數據中可以看出,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角度:一是重大會議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新聞;二是關于國內外氣象的預測、播報;三是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政府以及地方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四是關于新疆一些地方包括旅游景點生態環境的宣傳文章;五是對于社會群眾關于氣候改善的一些意見、態度;六是關于環境治理的科普文章。
通過抽樣2015年以及2016年《新疆日報》關于氣候傳播的新聞,四個人為周共抽樣數據47篇,其中,2015年兩個人為周抽樣數據25篇,2016年兩個人為周抽樣數據22篇。通過抽樣數據的對比,2016年相關報道數量并沒有上升,因此,兩年的數據對比不能看出《新疆日報》對于氣候傳播的重視程度有所加重。
2015年《新疆日報》關于氣候傳播的報道主要占據的版面是要聞版、國內·國際版面、能源經濟以及綜合版面,共占12個版面;2016年氣候報道的版面最大的一部分是在要聞版,其次是實事與綜合版面,共占10個版面。從2015年與2016年抽樣數據的對比中可以看出,2016年相關新聞報道版面更多集中在要聞版面,政府部門相對上一年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是也反映出媒體對于氣候報道其它方面新聞的忽視。
2015年關于氣候報道的新聞占比最高的是1500-3000字的新聞報道,2016年所占篇幅最高的是800-1500字,從總體的數據來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1500-300字的新聞報道,占比32%。由總體數據可以看出,關于氣候報道類的新聞主要集中在1500字-3000字的比例;從報道字數上來看,《新疆日報》關于氣候傳播類的報道在版面上還是比較醒目的。
對于《新疆日報》關于氣候報道的體裁,根據抽樣調查的數據,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消息、通訊、評論及其它(包括圖片新聞、通知等體裁)。《新疆日報》關于氣候報道的新聞體裁主要體現在消息和通訊兩個方面,2015年和2016年統計抽樣數據中,消息一共21篇,占比45%;通訊一共14篇,占比30%;而評論、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圖片新聞等深度報道的體裁還比較欠缺,所以還需在此方面進一步加強。
根據氣候傳播議題,本文按照三個大框架來劃分,即氣候框架、政治框架、和行動框架,氣候框架所包括的議題有關于氣候變化的傳播,類似于地震、暴雪、災害性天氣預報之類的新聞;政治框架所包含的議題主要表現為政府關于應對極端氣候、保護生態環境的會議、通知、建議以及旅游環境宣傳工作等;行動框架下的氣候報道涉及到政府以及社會單位等群體應對氣候變化所采取的措施。
《新疆日報》在氣候報道方面的新聞比較傾向于正面報道,占比超過一半的高達64%,中性的報道占比32%,而負面報道非常少,僅占4%。《新疆日報》關于涉及面較廣的氣候報道較多還是會選擇正面的報道,中性新聞的比例也較少,應該適度加大對于氣候報道的中性報道以及負面報道。
新疆形象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概念,涵蓋面非常廣。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新疆日報》關于氣候傳播的報道還比較少,內容主要還是限制在權力和利益方面,而對于氣候變化的現狀以及公眾所需要的環保理念等方面的報道還較為欠缺,同時也暴露出了政府在利用媒體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上所欠缺之處。
由于氣候變化議題所具有的專業性和公共性的特點,我國的氣候傳播普遍存在一種“自上而下”的特征,政府是氣候傳播中的絕對主角,民眾在這類新聞中出現的次數很少。《新疆日報》關于氣候議題的建構,多圍繞政府會議政策的決定進行宣傳,在抽樣數據的調查中,有超過40%是在政治框架下進行的報道,而這些報道多數集中于會議精神的學習宣傳,當然這也和《新疆日報》的黨報性質相關。
新疆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因豐富多彩的文化、奇特的地理環境成為一條亮麗的風景線。新疆的旅游經濟效益也是近年來新疆整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日報》通過結合氣候環境的獨特性以及天然性來傳播旅游景區的形象。例如,《新疆亮點》延伸報道——塔城:天然氧吧生態福地,這樣的地方生態宣傳報道比較多。在整體的抽樣數據中,筆者單獨統計了關于氣候宣傳的新聞報道,這些報道的數量已經占到了總體的23%,集中體現了新疆獨特的生態環境以及自然生態景區良好旅游價值的形象宣傳。
由于新疆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深居內陸的中心,距離海洋較遠,較多地方以沙漠、荒地為主,降水量少、溫差大是新疆主要的氣候特征,但同時,新疆也富含豐富的地下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等。《新疆日報》的氣候傳播,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社會主流行動關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這類新聞特別是在能源經濟、社會廣角等版面體現得較為明顯,例如“堅決打贏沙漠治理和脫貧攻堅戰”“助推環保新工業建設”等新聞,都體現出政府采取行動以及地方優秀企業在防污治污、節能減排方面的積極影響。
如果有過多的官方宣傳式新聞,自然而然就會忽略民間公眾形象的建構,從傳播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隔膜的產生就來自于長時間的缺乏溝通與交流。在《新疆日報》2015年統計數據中,體現出較多的政府或者社會對于生態環境保護采取措施的報道,2016年《新疆日報》出現比較多的是政府會議新聞關于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新聞。總體上來看,黨報關于公眾在這一議題上的參與程度還比較弱,無法體現出氣候傳播對公眾行為的影響,而缺失公眾行為的報道很難從根本上去促進社會公眾行為在這一方面的提升。
氣候傳播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借助一定的傳播手段促進社會公眾對于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及行為調整。從《新疆日報》的抽樣數據來看,關于氣候變化類的報道總體相對較少,暫時沒有足夠重視氣候傳播這一議題。《新疆日報》作為新疆重要的黨報,也應該逐漸加強對這一方面新聞的關注與報道。其次,應該注意豐富氣候議題的體裁,過多的消息以及通訊難免會降低一些新聞的趣味性以及深度性,可以多采用能深刻反映問題的深度報道以及富有視覺效果的新聞圖片。最后,要注意在氣候傳播過程中的形象構建問題,多豐富氣候傳播的議題。總之,筆者認為,氣候傳播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和解讀氣候變化的原因、國家的應對政策,提升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進而使公眾在面對氣候變化時能有理智的態度,能夠自覺采取適當的行動。
1.石鋒.給西方視野一個真實生動的新疆——從西方媒體報道看新疆形象建構策略[J].新疆社會科學,2013(03).
2.鄭保衛.氣候傳播理論與實踐——氣候傳播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3.鄧可祝.政府環境責任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4.葉彩虹.地方政府生態責任的缺失與重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本文為艾維依主持的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新疆社會經濟統計研究中心項目“新疆生態文化建設動態分析研究”(編號050314B05)階段研究成果。
(孫霞: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羅覺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辦公室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