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青
全媒體時代下我國數據新聞的發展
□任子青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間的融合日益密切,全媒體時代向我們走來。互聯網技術為我們帶來了爆炸式的信息數據,傳媒業也隨之催生和流行起一種全新的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數據新聞作為一種新型報道已成為互聯網時代新聞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但數據新聞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引起重視。本文分析當下我國數據新聞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提出改進策略。
全媒體;數據新聞;大數據;可視化新聞
對于全媒體的具體含義,西方學者并未給出準確的定義,國內的研究也大多止于媒介融合。我們可以從不同維度對全媒體進行解讀。微觀來看,全媒體是基于多種媒體手段將各種媒介形態相融合質變產生的一種全新傳播形態。宏觀來看,全媒體則是對媒介的形態、內容生產過程、信息傳播渠道的一種整合,實現新聞素材的資源共享、傳播內容多樣化、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
全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人際傳播、大眾傳播、新媒體傳播,現如今已成為傳媒行業的趨勢,因此我們應該順勢而為,轉變思想。首先,在團隊組織結構上應打破舊體制,創建新型新聞產出流程。其次,將全媒體的意識武裝于大腦中,了解受眾需求,生產出有吸引力的傳播內容。最后,完成對新聞信息傳播渠道的全媒體化。綜合運用各類媒介終端,做好交互新聞,利用圖片、視頻等可視化的形式迎和受眾需求。
由于我國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人們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如今數據已經滲透進每一個行業及領域。在大數據背景下,傳媒行業出現了數據新聞。所謂數據新聞,也可以理解為數據驅動新聞。數據新聞是基于對龐大的信息數據的挖掘、去除冗余、計算分析和利用的一種新型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一般使用大數據作為文本材料支撐,具有客觀性,避免主觀傾向,這也使數據新聞更有說服力與公正性。數據新聞的出現挑戰傳統媒體的新聞生成方式,但不可否認也是新聞業的進步。在全媒體時代下,大數據為數據新聞的發展帶來更多豐富的素材,我們應思考如何合理使用這些數據,使其對新聞行業產生積極影響,推動我國新聞業的發展。
數據新聞的主要敘事方式是數據可視化,呈現方式多為圖表和數據,運用計算機和圖表等相關技術,將龐大的數據以可視化、簡單易懂的方式加以呈現,客觀精準地傳達數據背后的規律及內容。數據新聞注重表現視覺語言可表達的多樣性,注重可視化新聞的互動性,強調龐雜數據間的關聯性。這樣的敘事方式迎合一般受眾的視覺體驗,將簡明易懂的新聞信息更好地傳達給受眾,也較好地實現與用戶之間的互動。
數據新聞多以小型化團隊合作完成,這種運作方式已經成為數據新聞最常見的組織形式。小型化團隊可以減少人員流動的風險,減少預算,降低門檻。小團隊更有活力,在主管直接領導的情況下工作效率更高,而員工也更有主控權,可隨時調整工作方案。小團隊由于種種優勢也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但其對中心領導力的要求卻很高。小團隊的主管作為團隊的領導人,應當了解員工的能力及基本信息,如此才能用相應的激勵方式鼓勵員工,形成最佳人才搭配,帶領團隊發揮出最大的能量。
數據新聞中多以餅狀圖、柱狀圖、折線圖、表格等形式呈現,不再以單一的文字為中心。文字不再占主體地位,常常作為輔助的文字被用來解釋圖表信息。將圖表融入到新聞報道中,其作用就是使新聞內容更簡潔易懂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避免文字產生不必要的歧義,從而提高受眾的觀感。但是,數據新聞并不是數據的可視化,數據可視化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用以解釋數據的具體意義。將數據作為新聞的本體與核心,通過互聯網技術的處理,形成可視化新聞。
數據新聞的本源是大量的數據,起初對數據的挖掘收集,再到數據的篩選分析,最后得到數據背后隱藏的事實或規律,并將這種事實和規律進行數據的可視化,這一系列操作并非靠一己之力便可以完成。若想做出一則有深度的數據新聞報道,則需要新聞專業人才和大數據人才的合作。數據新聞的制作離不開專業人才,其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也并非用一朝一夕的培訓就能培養起來。
我國數據新聞開始時間較晚,各大媒介平臺率先開始數據新聞的探索和研究,其中包括國內較有影響力的傳媒機構,如網易數讀、人民網圖解新聞、新華網數據新聞等。而這些平臺所制作的數據新聞不論在數據挖掘與使用上,還是在數據分析與篩選上,都落后于發達國家。多數傳媒機構混淆了數據新聞與可視化新聞的概念,使數據新聞在平面展示圖表中停滯不前。大多數的數據新聞被做成了圖解新聞,形式單一,這表現出傳媒機構對數據新聞的認知存在偏差。
我國對于數據新聞的研究落后于國外。在國內較有影響力的網上書店電商平臺上搜索“數據新聞”后,只得到十余本理論專著的信息。在中國知網上搜索“數據新聞”后,顯示期刊有227篇文章,會議有148條,年鑒無。但是早在五年前,國外便設立了全球數據新聞獎,可見中外差距明顯。
數據挖掘是數據新聞制作的基礎,只有獲得大量數據才能進行后續工作。我國信息數據的采集途徑單一,不像發達國家信息獲取渠道廣泛,有民間組織的公開指標、政府各部門的統計數據、互聯網中用戶生成的信息等。我國信息統計部門的重要信息,普通民眾或組織無權知曉,導致數據采集渠道單一。
在全媒體時代,網絡科學飛速進步,由算法和數據引發的新聞編輯革命使我們不得不轉變對新時代新聞人才的培養觀念。對于高校改革則可以通過新增數據新聞的課程,培養眾多專業知識扎實、技能過硬的專業人才。這將為數據新聞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后續人才進入數據新聞制作領域提供保障。若將社會化培訓與高校改革結合在一起,拓寬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對數據新聞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數據信息獲取渠道,國外一些地區已經出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規,政府也頒布了信息開放指令,對公共數據資源的保護也逐漸完善。而對于數據源頭保護顯得越來越重要,在面臨挑戰的今天,很多國家對數據的使用也顯得謹小慎微,越來越重視數據的安全性。總體來看,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網絡數據安全問題,國際社會正在從法律法規、戰略政策、管理體制等方面著手,全面開展數據安全保障實踐。在法律法規方面,各國通過修訂原有立法和制定新法為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提供強有力的立法保障。
數據新聞的敘事客觀,也有很強的敘事表達力,這也是數據新聞的優勢。撰寫數據新聞的團隊或個人都應當擅于挖掘數據信息背后隱藏的價值,將其規律進行可視化操作,運用敘事的手法表達,擴大數據新聞的受眾面,提高社會影響力。龐大的數據必然會為人類生活制造各種意想不到的驚喜,數據新聞的開發也不要止步于某一傳媒平臺,而應當資源共享。通過信息處理技術,統計學等延伸數據的效用價值凸顯出來,可以在不同的終端發布各類數據新聞,不斷開發數據新聞帶來的邊際效益。
首先,大數據人才應當立足于當前行業發展現狀,并對未來的發展有初步預想,緊跟大數據發展的最新動態,為發展數據新聞提供新思路、新設想。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數量巨大,其中必然包括眾多的社會信息,新聞從業者如何抓住技術變革的機遇,發展創造新型數據新聞,為新聞業注入新鮮血液是值得思考的。其次,新聞從業人員應當從受眾出發,指導數據新聞實踐。將數據新聞的優勢與其他行業結合,不斷調整業務形態,將數據新聞產業化。日后數據新聞的市場價值不可估量,但卻不能只以閱讀量和流量等作為參考標準,還應當利用數據新聞的優勢,結合多渠道,創造全新的盈利模式。最后,對于數據類新聞,必須提升管理的規范性和指導的實踐性。
1.羅鑫.什么是“全媒體”[J].中國記者,2010(03):82-83.
2.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3(06):73-83.
(作者系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