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昱 溫子怡 單婉茹 石磬 聞宗文
侗族大歌保護與傳承的路徑及思考
——以湖南懷化通道地區為例
□張君昱 溫子怡 單婉茹 石磬 聞宗文
侗族大歌自2009年申遺成功以來,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本課題組對侗族大歌的三個主要發源地之一——湖南省通道縣進行走訪,對當地侗族大歌的傳承保護情況展開調研,提出關于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的相關思考和建議。
侗族大歌;傳承保護;思考;建議
侗族大歌自2009年申遺成功后,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這項古老的民族藝術有什么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它目前的發展情況如何,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課題組帶著這些問題出發,對湖南通道縣侗族大歌的傳承與保護情況進行了調研。我們發現,雖然侗族大歌的傳承現狀并不樂觀,但申遺成功后,當地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藝術市場化程度也逐步提高。可以說,現階段,這項古老的民族藝術憂患與機遇并存。
侗族大歌是侗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隸屬于侗歌中“嘎”“耶”“款”中“嘎”歌的無聲樂伴奏,歌隊一般在4人以上、10人以下。在歷史上,侗族大歌不但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而且是侗族同胞們表達感情、維系社會關系的重要工具。大歌在侗語里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就是這樣一種宏大而古老的藝術。
一些年老的歌師對于大歌的傳承非常重視,主要體現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上。據所采訪的歌師描述,“隨便唱,想唱的時候就開始唱。跟著父母去山上去玩,然后,他們在干活,因為他們唱歌,我們就跟著他們一起唱,就這樣,慢慢就學會了。”這種自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的藝術形式,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在流傳中不斷豐富大歌的內涵和歌唱技巧,從而使這一藝術形式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
作為湖南省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湖南省通道縣的侗族村寨及文化傳統保留良好,侗歌、侗寨的特色游是當地重要的收入來源。在旅游市場的帶動下,當地建有專業的侗族大歌隊。據采訪的歌師介紹,約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年輕人正在學習或者已經掌握了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并且一定數量的人學習過多個聲部演唱。從采訪中得知,當地培養了一批專業的年輕歌師,月收入在三千到五千左右,在當地收入中屬中上層,這也是激勵當地年輕人學習大歌的重要客觀因素。
2017年4月,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舉辦了第十二屆大戊梁歌會,它與湖南省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同期舉行,湘黔貴三個地區300余村寨的民眾、累計20萬游客到現場參與了這場藝術盛宴和文化盛會,同時,網絡上的三個直播平臺同步開啟了對歌會現場的直播。這次網絡直播,創下了400萬人圍觀的記錄,最高同時在線率達到17.3萬。可惜的是,我們實地考察的時候,已經是八月份,未能共襄盛舉,但我們從當地刻錄的影像資料中,觀看了氣勢磅礴、動人心弦的百人大合唱。湘江水載麗影流過,山間白云與歌聲齊飛,那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感官盛宴,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毫無疑問,當地政府還會繼續堅持推動這種藝術發揚光大,推動大歌成為聞名海內外的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對于一項流傳已久的東西,我們認為它不應該只是高懸于墻壁的一個單調的符號,而是一種從久遠的年代而來,雖然離我們很遙遠,但又時時刻刻與我們血脈相連的記憶。侗族大歌,就是侗族人民的這種記憶。它不但能起到在族群中互相表達感情、聯系親族關系的作用,最為重要的是起到記錄整個民族的歷史的作用。
關于各種大歌史詩的記錄并不少見,但是很多史詩已經變成了紙上的故事,而缺乏生動性。史詩不像一些日常生活的短歌,讓觀眾長時間聆聽語言不同的歌曲,顯然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我們認為,侗族大歌也應該在“不變”與“變”中尋求發展。在保留傳統藝術特色和精華的同時,需要一些藝術形式的加工,更有利于它的保存。比如懷化縣的一位石姓歌師對傳統演唱方式做了一定的改良,稱其為通道花歌,這種融合了現代樂器的新興表演方式更容易為游客所接受。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歌唱的語言問題,雖然音樂完全可以越過語言的障礙直達心靈,但是,對于歌詞的理解依然能讓人更好地領會歌謠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所聽到的歌曲中,也有用標準語演唱的新曲目,觀眾反映十分熱烈。我們查閱相關資料,結合采訪視頻,試圖深入發掘大歌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歷久彌新的、能與現代文化緊密結合的部分。我們將表達不同情感的歌謠逐一播放給采訪中對于大歌比較陌生的受眾,并且詢問和記錄他們的感受,有超過半數的受眾,能夠體會歌謠中所表達的情感,而我們可以借此推斷得出,這種情感的表達在某種程度上是共通的,將這種別具特色的演唱與共同的情感融合起來,便可以貼近推廣的目的。通俗化的“通道花歌”正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第一,不能用良莠不齊的表演混亂藝術市場。通道縣成立專門用來演出且面向游客的劇院。這種正面的、向游客傳遞藝術的方法是正確的,也受到當地政府鼓勵。但是,一些不良的現象,雖然我們在此地并未發現,但許多地區有建立質量參差不齊的歌隊作為免費項目向游客兜售的做法,短期來看,這確實可以吸引一些游客資源,但是從長期來看,無疑會對這類藝術的聲譽造成嚴重損害。為了長足的發展,這一短視行為是必須杜絕的。
第二,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藝術是一種精神消費商品,它不可避免會被貨比三家,在這個消費者自行選擇的過程中,有利的一方面當然是不斷提升自身品質,不利的一方面就是惡性的價格競爭,擠占真正藝術表演的市場。在侗族大歌向外推廣傳播的過程中,如果要避免這些問題,就要將一只手交給市場,而將另一只手交給政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是發展這種民族藝術的最好選擇。
每年約有30多個年輕人能組成專業歌隊,而專業的大歌隊數量實際滿足不了龐大的就業人口。其次,我們采訪的當地人士提到,“近些年來好多了,不過老人要是再不把這些記下來,這項藝術就要失傳了。”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培養新人才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整理相關文獻和影像發現,將這項古老而神秘的藝術通俗化,也不失為一種可以嘗試的手段。在這方面,2016年發行的專輯《天賦侗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至于這方面的就業問題,發展相關產業,組建多類型歌隊,是最好的選擇。文化創意產業,特色旅游服務業,都能與大歌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而不同類型的歌隊的組建,不但能夠豐富聽眾對于歌曲的選擇,促進聽眾對于藝術的理解,而且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良性市場競爭體制的確立,從而加快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融合速度,使其不斷與時俱進,滿足更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
1.張澤忠,韋芳.侗歌藝術傳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胡邦建.三大平臺聯動直播400萬粉絲圍觀微博大V逛大戊梁歌會[EB/OL].[2017-04-17].http://hn.rednet.cn/c/2017/04/17/4268668.htm.
3.騰訊娛樂.首張侗族大歌主題專輯《天賦侗聽》面世[EB/OL].[2016-06-12].http://ent.qq.com/a/20160612/038968.htm#p=1.
大連民族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侗族大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1712026039)。
(張君昱: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5級本科生;溫子怡: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5級本科生;單婉茹: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5級本科生;石磬: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對外漢語專業2015級本科生;聞宗文: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新聞專業2014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