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斌
2018年的兩會尚未閉幕,《南風窗》透視兩會的封面報道“治理大變革”就已經與讀者見面了。欄目聚焦的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問題,這其中鎖定的主要是機構改革、防控系統性風險、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等等。在這些可圈可點的治理大變革背后,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改革開放40年后中國發生的觀念大變革。
在國家治理體系的設計中,是堅持“人民至上”還是堅持“國家至上”的政治原則,這是馬克思與其前人理論的根本分歧點,也是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界線。不過,在個人權利和自由,特別是個人的財產權沒有得到保障之前,“人民”的概念會被抽象化,從而會出現“人民至上”與“國家至上”重合,即“人權”與“皇權”重合的現象。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后和40年之前的本質性差別。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充分的權利與自由并從而過上幸福滿意的生活。
中國歷史上也不缺少這類先進的“人民至上”理論。孟子不但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現代思想,而且更強調家庭與個人在政治學中的根本性意義。他的名言是:“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與個人是國家的根本。
習近平在人大會議閉幕式上莊嚴承諾:“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確保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實的民主權利,讓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這是自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從未有過的作為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憲法賦予的公民的權利的比較到位的承諾。
正如筆者在《馬克思〈法蘭西內戰〉研究讀本》一書中所說表述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這三個方面是一個可以閉合的循環。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這個循環就難以完成。而依法治國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我國《憲法》規定,‘一切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就使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個方面有了閉合循環的可能。執政黨和人民都要在法律的規范內活動。如果代表人民利益的執政黨放棄權力紅利,勇于站在人民的背后,把目前依然十分強大的政府權力分割和圍堵在這個閉合的循環之內,從而迫使其完成向服務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轉型,那么,中國民主政治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