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在完成了諸多重大議程之后,2018年全國“兩會”結束了。3月20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舉行了閉幕會,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這個講話,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是“人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八個明確”之一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指出: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論身居多高的職位,都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是否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應有的執政理念,更要在改革和發展工作中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工作的出發點,也是工作的落腳點。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人民有信心,國家才有未來,國家才有力量。民心向背決定一個政權的生死存亡,為什么人的問題也是一個政權的試金石。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第40個年頭、重整行裝再出發之際,以實際行動進一步提升人民的信心,從而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是執政者的自覺而準確的重大選擇。
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們既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又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良好發展條件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優勢,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要變成提升發展新境界的新機遇,都離不開人民的信心。信心就是預期,預期必須穩定。
那么,信心從哪里來?經由此次全國“兩會”,再結合李克強總理3月20日會見中外記者時的答記者問,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答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每位黨員干部都要有自我完善、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要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革命的責任,那就必須勇于自我革命。權力來自人民的賦予,執政者是用權的,因此執政者必須用行動回答好“窯洞之問”。
自我革命從哪里開始?從治國理政的實踐看,自我革命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保證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另一條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具體來說是從人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抓起。人民痛恨腐敗現象,執政黨就高壓反腐,反腐無禁區。人民干事創業面臨著體制性障礙,執政黨推動改革就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倒逼深入解決體制性機制性弊端。正如南風窗以往報道多次觀察到的那樣,從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所謂小事入手,不斷推動權力和利益格局的調整,正是治國理政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過去五年政府推動的放管服改革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會見中外記者時指出的那樣,上屆政府成立伊始就抓住轉變政府職能這個“牛鼻子”去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市場的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成為政府繼續推進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一個利器。
從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所謂小事入手,不斷推動權力和利益格局的調整,正是治國理政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對于政府轉變職能和老百姓干事創業之間的辯證法,有很多形象的說法,比如用政府的減法換取市場的加法;政府日子過緊一點,老百姓日子就過好一點。這個辯證法也是不斷推進改革的辯證法,也是要老老實實承認,老百姓干事創業面臨的不管是審批等方面的束縛,還是最終體現為稅費負擔的政府運行成本,都還有很大的改革空間。這與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提出的提高效能效率的目標是一致的。2018年全國“兩會”的一大討論熱點正是優化營商環境、提供辦事便利。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政府見端知本,把改革的突破點逼近離市場、群眾最近的地方,把民之所望,做改革所向。政府轉變職能2018年還會下硬功夫,比如“六個一”:企業開辦時間再減少一半;項目審批時間再砍掉一半;政務服務一網辦理;企業和群眾辦事力爭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凡是沒有法律法規規定的證明一律取消。
自我革命,從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如今推進到治理體系的深層次變革。人民有信心,首先就是來源于執政者的這種自我革命的勇氣。
人民有信心,還來自于對開放基本國策的堅持。2017年年初,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經濟論壇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中國將繼續維護自由貿易,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
實事求是而言,開放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已經見過,在經濟全球化中由于對開放節奏把握不當或者出現重大政策偏差,而導致國家發展陷入困境的情況。開放會帶來問題,但解決問題的辦法絕不是重回過去封閉和半封閉的狀態。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
可以說,過去40年我們能夠取得這么大的成就,離不開堅持開放。堅持開放,是過去40年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成為一種最基本的價值判斷。怎么開放是需要把握的政策問題,但開放不開放是價值觀念的高下。正是在不斷擴大的開放中,在和其它經濟體自由貿易的來往中、在和其它文明的對話交流中,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創造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的張揚獲得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我們常說,中華優秀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總能在和其它文化的碰撞中獲得新的生機。在今天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的時候,尤其是如此。正是在不斷開放的過程中,中國才會真正為現代化不同路徑的選擇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也才會真正清晰和準確的界定中國的“獨特性”。所有這些,都不是能夠在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下完成的。
李克強總理在此次答中外記者問的時候也說,如果說中國的開放有新變化的話,那就是門會越開越大,中國經濟已經深度地融入世界經濟,關上門等于擋住了我們自己的路。
并且,從已經決定的對外開放新措施來看,很多都與老百姓的民生直接相關,比如對于一些市場熱銷的消費品,包括藥品,特別是群眾、患者急需的抗癌藥品,會較大幅度地降低進口稅率,對抗癌藥品力爭降到零稅率。用經濟學術語說,這是增加了消費者剩余,但它改變的實際上是太多個家庭的命運。
正是在不斷開放的過程中,中國才會真正為現代化不同路徑的選擇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也才會真正清晰和準確的界定中國的“獨特性”。所有這些,都不是能夠在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下完成的。
今天的開放是一種更加自覺和主動的對外開放,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實際福祉都會在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中獲得新面貌。
改革開放畢竟已經40年了,今天面臨的階段性特征和改革開放之初已有很大的不同。再出發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了積累的性質,且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揆諸古今中外的歷史就可以發現,在一個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和各種重大風險相對比較集中顯現的時期,一個有作為的政府既要不斷改善民生,又要能夠有效約束借助于特權或者所謂搞定權力的非法套利、投機等行為。通俗點說,就是既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又要有效抑制非法“豪強”的做大。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改革要與問題針鋒相對。其中就包括要與特殊利益集團針鋒相對。如果說自我革命是要動政府的奶酪,是傷筋動骨,同樣,與特殊利益集團針鋒相對,這也是要動奶酪,也是要傷筋動骨。新的生態和新的規則要真正建立起來,最大的考驗就是能否克服面臨的特殊利益集團的阻力。新的規則管不管用、算不算數,首先就看你能不能約束住特殊利益集團的越軌行為。普遍老百姓當然也會從這一點來判斷新的規則管不管用、算不算數。建立新的規則不容易,但一次“逍遙法外”就可以極大破壞新的規則的公信力。
市場經濟和人文精神是相輔相成的,對那些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欺行霸市,乃至于搞不正當壟斷的,就要把它逐出市場,甚至嚴加懲罰。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就要萬難不辭、萬險不避。這對于我們建設一個更加公平、更加正義的充滿正氣的社會,對提升人民對新的生態、新的規則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要讓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年輕人始終相信,始終懷有夢想、堅持奮斗和創造是新時代改變個人命運最好的通行證。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只要精誠團結、共同奮斗,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實現夢想的步伐。”
2018年全國“兩會”結束了,我們國家又要開啟一段不平凡的歷程了。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但我們也深知,要到達夢想的彼岸,非要付出無比艱辛的努力不可。但過去五年的治國理政實踐告訴我們,人間自有正道,邪不壓正,有多少貌似強大的特殊利益集團瓦解了,就生動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