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77歲的前總統李明博3月22日晚因貪腐被捕時,韓國總統文在寅正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文在寅在同胞座談會上,大談韓國的外交、經濟邊界向東盟和印度洋拓展的“新南方政策”。
文在寅去年5月就任時,戰爭陰云一度籠罩朝鮮半島。而今,朝核危機初露曙光,如果說特朗普和金正恩是臺前明星,那幕后主角非文在寅莫屬。能夠周旋于中朝美日這些不乏矛盾的國家之間,文在寅的外交手腕可圈可點。
文在寅就任總統時,擺在他面前的首要挑戰是朝核危機。他在外交上的布局,從人事任免到政策行為,都是圍繞朝核危機展開的。與前任李明博、樸槿惠總統不同,文在寅就任后組建了一個熟悉并精于朝鮮事務的外交團隊。
青瓦臺國家安保室室長,是執行韓國總統外交和安保政策的關鍵角色。與外長和防長相比,這個角色“距離”總統更近。文在寅任命鄭義溶為青瓦臺國家安保室室長,著眼的是宏觀層面。鄭義溶畢業于哈佛大學,曾任駐日內瓦和以色列的外交官。他不但外交經驗豐富,而且是與美國“說得上話”的人。
另一關鍵人物是韓國國家情報院院長徐熏。他全程參與了2000年與2007年兩次韓朝首腦會晤的幕后溝通和協調,是具有20多年資歷的老情報人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在1997年至1999年,作為朝核項目國際監督機構成員在朝鮮常駐。也就是說,徐熏是韓國政界在朝鮮“待”得最久的人,也是在朝鮮政界有著最多“認識的人”的韓方官員。
鄭義溶與徐熏在加入文在寅內閣前,都已退休。3月5日作為總統特使訪問平壤的,正是這兩位“老司機”。徐熏精于“把脈”朝鮮的意圖,鄭義溶擅長與美國溝通。這樣的安排,凸顯的正是文在寅以韓朝對話促成美朝對話的動機。
在機構設置上,韓國統一部是名義上負責對朝鮮事務的機構。但在整個打破朝核僵局的過程中,這個部門的角色并不突出。這反映了文在寅對朝外交的老練之處。在對峙的背景下,打開溝通渠道才是要務,這不是統一部所擅長的,而且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政治誤解。
但文在寅并沒有弱化統一部的作用。3月29日,韓朝將在板門店舉行第二次高級會晤,為即將到來的首腦峰會做準備。文在寅派出的高官是統一部長官趙明均。這次會談可能會談及朝核,但不會是主要議題。打開對朝溝通局面后,如何保持韓朝交流勢頭,這是統一部的強項。比如,通過統一部談對朝人道主義援助、離散家屬會面等問題。
韓國外長康京和也是一位資深外交官,此前主要職業生涯都在聯合國,在國際外交場合有著廣泛的人脈。文在寅的這個任命也有朝鮮因素的考慮。因為對于半島問題來說,國際多邊外交是重要的戰場。
啟動“心腹”盧英敏出任駐華大使,是文在寅的另一戰略性考慮。中韓關系因薩德問題跌入低谷,如何打開對華外交局面,也是文在寅外交的一個當務之急。與金大中、盧武鉉一樣,文在寅也認為,破解朝核僵局繞不開北京。
去年5月就任時,文在寅所處的外交環境極為不利。朝鮮的核導開發與美國的“極限施壓”,使半島行走在戰爭邊緣。特朗普政府在朝核危機應對上,幾乎是無視韓國的存在。而且,薩德問題還讓中韓關系低位徘徊。
競選期間文在寅曾承諾,要讓韓國坐在處理半島事務的“駕駛員位置”上。當時有反對黨嘲笑,別說駕駛員位置,恐怕連前排座位都坐不上。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文在寅在很大程度上兌現了承諾。
文在寅是如何做到的?他的外交手腕可以概括為:拉近與美國政策的距離,拉近與中國的心理距離,縮小與朝鮮對話的距離。也就是說,在穩住韓美關系、緩和韓中關系的同時,創造韓朝對話的氛圍和條件。
對美外交無疑是文在寅的重中之重。對于他當選韓國總統,美國起初是有疑慮的,擔心他會繼續采取“陽光政策”,對朝鮮單方面讓步,從而破壞美國的“極限施壓”外交。就任僅一個多月,文在寅即飛赴華盛頓,向特朗普當面承諾對“極限施壓”的認可,很大程度上穩住了韓美關系。
美朝嚴重對峙,給韓國留下的外交回旋余地已經很小,但文在寅卻找到了破解僵局的機會?!盁o條件”、“不讓步”,是文在寅堅持的韓朝對話原則。前者符合朝鮮的意愿,因為朝鮮一直主張無條件對話,而不是以棄核為前提。后者滿足了美國的要求,因為讓步就可能瓦解“極限施壓”。
在這個過程中,文在寅的確沒有對朝鮮做出任何讓步,在對朝外交上與華盛頓保持密切溝通,從而打消了美國對朝鮮“離間美韓”的擔憂。此外,文在寅政府還通過積極主動的外交,防止了朝鮮“通美封韓”(越過韓國直接與美國溝通)的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無意中也給韓國創造了可謂史無前例的外交操作空間。美國至今沒有任命駐韓大使,國務院在對朝外交上事實上被邊緣化。這客觀上造成了這樣一種局面:在外交協調和溝通等微觀層面,特朗普不得不更加倚重韓國,事實上提升了韓國在半島外交中的地位。
競選期間文在寅曾承諾,要讓韓國坐在處理半島事務的“駕駛員位置”上。當時有反對黨嘲笑,別說駕駛員位置,恐怕連前排座位都坐不上。
特朗普同意與金正恩會面的消息,是由韓國青瓦臺國家安保室室長鄭義溶訪美期間對外公布的。由一位韓國高官在白宮宣布美國總統的重大外交決定,這可以說是特朗普的特立獨行,也可以說他在對朝外交上只重內容而非形式。這個“內容”就是,讓韓國“登場”。
在外交手法上,文在寅對美、朝都“軟硬兼施”。軟的一面,他“臣服”于美國的對朝外交政策,同時愿意無條件與朝鮮對話。硬的一面,他是首位對美國聲明,沒有韓國允許半島不能有戰爭的總統;去年7月朝鮮試射遠程導彈后,文在寅下令與美國進行“斬首”軍事演習—直擊平壤的痛處。
去年10月10日,熟諳中國文化的駐華大使盧英敏赴任,月底中韓即就薩德糾紛達成諒解,兩國關系回暖。文在寅“趁熱打鐵”,在就任總統當年實現訪華。他在訪華期間,還特意派盧英敏參加南京大屠殺80周年國家公祭儀式。
就這樣,文在寅通過一系列積極、主動且不乏巧妙的外交,打破了韓國的外交僵局。
今年4到5月,韓朝、美朝首腦會晤將接連登場,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美朝在對撞的路徑上“剎車”并轉向對話,文在寅功不可沒。但半島問題進展到目前這一步,文在寅外交手腕的功效,也基本上逼近最大限度了。
韓國政府3月22日發布文件稱,朝鮮偵查總局在2010年3月對天安艦發動攻擊之前,曾登陸韓國氣象廳官網,收集了白翎島一帶的潮流、流速、流向等信息。另外,韓美聯合司令官文森特·布魯克斯3月23日參加紀念第二次延坪海戰、天安艦爆炸沉沒事件犧牲士兵的活動。韓國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明確表明了,在與朝鮮對話的過程中,美國政府也不會停止對朝施壓的立場?!?/p>
如果5月美朝峰會上,特朗普與金正恩“相談甚歡”,文在寅外交上或許還大有可為。一旦結果不盡如人意,未來他在對美國和朝鮮的外交上,操作空間會更小。文在寅做到了讓特朗普和金正恩坐在談判桌上,但他做不到確保這兩人在半島問題上達成妥協。而美朝在半島問題上達成妥協,才是檢驗文在寅外交成敗與否的關鍵。
外交成功與否自己無法掌握,這是文在寅外交近乎無解的困境,同時也是韓國地緣政治上的困境。這后一種困境,在韓國對華外交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在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剛性化的趨勢下,作為美國盟友的韓國,“平衡”對美與對華外交的難度只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