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英,鄧先芳
小學體育第二課堂是體育課堂教學以外的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生發展的體育活動,是一種獨立的課堂形態,旨在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2]。相對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形式靈活多樣,對學生的體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保證學生所參與和關心的內容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還能充分發現和發揮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3]。”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小學體育第二課堂開展情況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本人通過學校圖書館和CNKI等資源查閱和收集相關著作和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分析整理,為本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問卷調查法
采用隨機抽樣法,對黃州城區16所小學三、四、五、六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取的900名學生發放問卷。其中學生發放問卷900份,回收877份,有效問卷776份,有效率86.2%。

表1 調查問卷實施情況(n=900)
1.2.3數理統計法
本文所獲數據運用Excel、spss20進行統計。
1.2.4訪談法
采用訪談法深入了解小學生參與體育第二課堂的實際情況。訪談對象為黃岡市16所小學的學生及體育教師。
2.1學生參與體育第二課堂與否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隨機調查了黃岡市16所小學的776名小學生(3到6年級)。其中246名參加體育第二課堂,占比31.7%。其余68.3%的未曾參加。實際參與情況不容樂觀。
2.2參與群體眼中的體育第二課堂
2.2.1學生參與體育第二課堂的動機或目的
依據表2,在參與體育第二課堂的群體中,他們參與目的多種多樣。其中47.4%的學生出于興趣愛好;其次17.9%的學生想要借此鞏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有13.4%以體育運動為契機,旨在于增強與同伴間的交流。另外有關于發展個性、消遣娛樂、調節心情、塑造形體分別占比6.2%、5.2%、3.1%、3.0%。表明學生參與體育第二課堂都是以自己的主觀需求為出發點,目的明確,積極向上。且呈多元化的趨勢,但還是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主要考量。

表2 學生參與體育第二課堂的目的(n=246)
2.2.2學生所感興趣的體育運動項目分析
由表3可知,學生所喜歡的運動項目涉獵廣泛。按照受歡迎程度,排在前五位的項目依次為舞蹈及韻律操(26.8%)、足球(22.7%)、籃球(17.1%)、羽毛球(11.2%)、跆拳道(10.1%)。另外乒乓球、跑步類、跳繩、輪滑、踢毽子等項目受到少數學生的青睞。這些運動項目都比較有樂趣,且幾乎都需要多人參與,有利于小學生之間增進交流,創造共同話題,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無形中也有助于學生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培養合作意識。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來開展體育第二課堂的運動項目。同時挖掘潛在可能性,拓展項目,培養學生對多種項目的興趣。

表3 學生最感興趣的體育運動項目(n=246)
2.2.3學生對體育第二課堂活動時間滿意度
本項目通過“你認為體育第二課堂一節課40分鐘能否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這一指標來反映,并結合訪談結果得知,幾乎一半的學生對于40分鐘的課堂安排表示滿意。25.4%的學生認為差不多能滿足。另有9.5%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認為應該安排更長的學習時間。其余16.2%對于時間概念意識不強,表示不太清楚或者無所謂,且其中主要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因此,總體上體育第二課堂的時間安排比較合理,能夠兼顧大多數學生的意愿和學習需求。

表4 學生對體育第二課堂時間安排滿意度分析(n=246)
2.2.4學生對體育第二課堂的教學內容滿意程度
如表5所示,在參與體育第二課堂的群體中,3.3%的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不滿意,他們表示學習內容有點枯燥,趣味性不強。67.2%則表示很滿意,比第一課堂有意思,由于第二課堂是分專項教學,運動項目也是按照學生的自主意愿選擇的。符合他們的主觀興趣,因此學習中充滿熱情和求知欲,對內容安排滿意。其余28.5%的學生持一般態度,訪談得知,他們態度比較中庸,對學習內容無所謂。其中一部分學生運動天分及已掌握的技能水平一般,鮮少獲得成就感和成功的體驗。因而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針對這一部分學生,教師應該多加關注,給予鼓勵與指導,增加他們成功的體驗,逐步增強興趣,是興趣培養與技能學習能夠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總體上,小學體育第二課堂的規劃與安排是合理的。需要教師在具體實施中能夠兼顧所有學生,內容安排多增添趣味性活動。

表5 學生對體育第二課堂教學內容滿意程度(n=246)
2.2.5學生對體育第二課堂的教學場地及器材設施滿意度
場地器材是否充足影響到體育教學的質量,例如,課堂時間安排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設置以及教學組織形式都收到場地器材的制約。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參與率、學習興趣及運動體驗。安全、充足且科學的場地器材是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重要保障。表6則統計了學生視角對于場地器材滿意度的結果。其中,35.8%的學生認為學校場地設施不能滿足其運動需求,這些學生大多來自偏郊區的
學校。實地考察情況也正是如此,其物質支持資源相對匱乏,人均資源更是緊缺。亟待相關部門予以重視并大力改善現狀。19.7%的學生表示能滿足,他們均來自市區或重點小學,或示范學校。教學資源相對完備。另37.8%的學生認為學校資源大體上能滿足其需求,但仍存在需要完善和更新的場地設施以更好地服務于他們的教學需要及課余活動。因此持基本滿足的態度。其余7.3%不明狀況,許是對此不在意,無所謂。

表6 學生對體育第二課堂教學場地及器材滿意度(n=246)
2.2.6學生對體育第二課堂的體育師資力量滿意度
教與學雙方情緒飽滿,相互呼應,教師講解精煉,示范準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練習欲望;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又振奮了教師,使教師能高水平地發揮,順利完成課堂教學[4]。因此教學質量有賴于教師與學生兩者主體性的發揮,以及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師資力量不僅指學校教師的數量及年齡結構的合理性,更應該考量教師的執教能力、科研能力、職稱等等。小學生對此還沒有建立概念,從他們的視角,通過訪談和調查統計得知,大部分(78.3%)學生對于本校體育師資力量感到滿意。他們認為體育老師比其他老師有趣,老師的專業技術好,會鼓勵他們,課堂更加自由生動,能夠在課堂上學到一定體育技能,邊學邊玩,很開心。由此看出學生對于體育教師的喜愛程度及敬佩之情。那么體育教師在發揮自身已有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還需不斷學習、繼續充電,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保持生命力。其中提升教學能力是基本要義。諸如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材理解、知識結構、示范展示、語言講解、組織教法、預防糾錯、保護幫助、教學反思與總結、教學研究等[5]。除此之外。還需要不斷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以及其他多學科知識。另外還需提升科研能力,教學相長。
2.3學生不參與體育第二課堂歸因分析

表7 學生不參與體育第二課堂歸因統計表(n=776)
由表7可見,目前制約小學生參與到體育第二課堂的因素多種多樣,包括主客觀因素。按照影響程度排在前三位的因素為:認為體育可不計入升學考試,不重要占比26.4%;參加了其他科目補習,沒有時間占比20.4%;喜歡體育但得遵循家長選擇占比17.9%。這三個條件歸屬于外部導向。由于長期以來不合理的外部導向及異化的價值觀的引導,使得體育成了一門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擺設課程。這種現象由來已久,需要國家、社會、個人的長久努力予以糾正。另外,關于學生興趣的培養、不自信、課堂人數限制、學生缺乏成功的體驗以及老師的關注、課堂趣味性不足、安全因素等完全是現實條件下,學校領導及每個體育老師需要投入精力、花費心思去改善的。用工匠精神專注于自己的事業,從內打破,更新自己與學生理念和思想,對外提供更加充足合理的物質支持。爭取盡早能使這些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以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體育學習中來。使第二課堂成為學校體育的有益補充和靚麗風景,從而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行動力。
3.1小學體育第二課堂的實際參與率不容樂觀。構成學生不參與的因素多樣。主要可分為價值觀導向異化、外在物質條件缺乏、教師及學生個體原因。應對癥下藥,予以改善。
3.2學生參與體育第二課堂的動機目的及運動項目學習均出自于內部主觀選擇,表現出主動性、自主選擇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3.3學生對于課堂時間安排及教學內容滿意度較高,表明安排合理。總體上對于教學場地設施滿意度一般,部分地區甚至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相關部門應予以重視并亟待改善。
3.4大部分學生對于師資力量表示滿意。教師自身應不斷反思總結、持續學習,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魏培徵,馬化祥,馬莉萍.高校第二課堂與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關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9-102.
[2]李小敬.西安市民辦中學體育第二課堂開展現狀的調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14.
[3]蔣志勇.淺析高校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與職業,2008,23:62-63.
[4]譚曉東.小學體育教學中的規劃與效應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6.
[5]李良桃,楊劍,季瀏.基于勝任特征模型的中小學體育教師招聘要求[R].上海:第7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