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鑫
摘要:古詩文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傳統之一。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篇章,不僅是我們了解古代歷史和文化傳統的一個途徑,更是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載體,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課標十分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文化的傳承,這是人文教育的一種回歸。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古詩文
古詩文是初中語文的重要一環,也是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的內容。首先,由于文言離學生生活時代甚遠,字詞生疏難懂,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沒什么興趣。其次,古詩文中詞量大,用法靈活,這對于沒有文言基礎的初中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再加上傳統文言教學中,教師奉行"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以致在學生中流傳著"一怕作文,二怕古詩文"的說法。那么,如何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挖掘古詩文教學的有利因素,根據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呢?
一、當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初中古詩文教學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傳統教法極大地抹殺了作品的"美感",進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被動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學生個體體驗的關注,學生無法獲得愉悅感;三是學生既有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沉睡狀態,教師沒有及時喚醒,以致有關知識學生掌握得并不牢固,并不全面,從而影響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挫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提高古詩文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挖掘古詩文中的美。
1.古詩文的聲韻美。大部分古詩文注重詞語的聲韻美。如《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八字四句兩聯,每句末字分別是陰平和陽平,完全押韻讀來上口,又如《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銜遠山,吞長江"兩個分句,內容相關,"銜"對"吞","遠山"對"長江',三個字兩節拍;"朝暉夕陰"四個字兩節拍,"朝暉"對"夕陰",一句之內,內容相對,音節勻稱。后組句子,音節數目整齊,都是九個字八個節拍。由于單雙音節配合得當,句子音節勻稱自然,節奏一致,造成了語言的音律美。疊音詞具有語音上和諧悅耳、節奏明朗、韻律協調的音樂性。
2.古詩文散句的流暢美。散句是相對于整句而言,指句式靈活而富有變化的句子,長短不一,自由活潑,生動感人。散句能使語氣舒緩,舒卷自如。文言散句在句式上往往表現為兩種形式:其一是整齊美,具體表現在對偶、排比、頂真、反復、回環等語句形式的均衡上,其二是參差美,具體表現在錯綜的避復求變、轉類的新鮮活潑、長短句的錯置、整散句的結合以及常式句與變式句的交錯運用方面。
3.挖掘古詩文心境情感美。美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美的意境。學習古詩文,一定要注意發掘這些美的因素,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對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幫助的。如《小石潭記》的學習,要把學生的想象帶入作品為我們創設的意境中去,才能對這篇散文的要旨把握準確。作者寫到:"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槍幽邃。"這樣一幅優美而凄清的意境,與作者心情有某些相通之處,而作者心境又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境?就這些問題做到循循善誘學生一步一步地思考,我們就不僅按要求學習了課文,而且對作品所蘊含的意境也有了深入理解。
(二)重視課文誦讀,培養感知能力。
多讀、熟讀,是提高閱讀古文能力的一種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據史書記"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宋代大文豪蘇軾深有體會地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不在閱讀上下工夫,想通過什么別的途徑獲得一把可以打開一切古文學習之門的鑰匙,那只是一種幻想。學習古詩文,熟讀課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師曾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這種境界,文意將會自見。出于這樣的目的,可從以下四步著手:第一步,聽讀課文,認準字音。這一步是培養學生興趣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千萬不能忽視。在泛讀時,應做到聲情并茂,盡可能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如果自己沒有這個條件,可讓學生聽朗讀帶,務必讓他們感覺到文章的美,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第二步,合讀課文,明確節奏。學生一邊隨錄音或泛讀輕聲誦讀,一邊標畫節奏,對一些難以確定停頓的句子,首先應借助注釋、已有的語法知識,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這樣才不致讀破句子。第三步,分讀課文,領會文意。在這一階段里,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個人讀,分組讀,可配樂朗讀,也可開展朗讀競賽,使課堂上的瑯瑯書聲不絕于耳,使學生以誦讀為樂,養成自覺朗讀的習慣。第四步,齊讀課文,總理全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
通過這樣的反復誦讀,培養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學生對全文內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為分析、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注重學法指導,培養閱讀能力。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養成了學習古詩文的良好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古詩文教學也應"授人以魚",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
1.學會讀注解。古詩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閱讀時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學生養成認真閱讀注解的習慣,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學生只要認真閱讀課后淺易而詳盡的注解,就能自己解決生字、難詞,初步達到"了解內容"的要求,為順暢朗讀鋪平道路。養成讀注的習慣,還可以為課外閱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勤查工具書,尤其是學會使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懂原文。學生在預習新課時除了看課文的注釋外,遇到疑難問題,還應自己查閱工具書,這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此外,對于特別難理解的字、詞或義項過多的詞,教師可寫在小黑板上,讓學生討論、鑒別、分析、比較。這樣,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并積累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