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姣
當前的教師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小學生幼稚,好哄;高中生成熟,明事;只有初中生懵懂,難教。”折射出初中學生管理教育的辛苦和痛苦。在社會的轉型期恰恰遭遇人生的轉型期,“雙重轉型”致使初中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就有了許多異乎尋常的行為表現和心智波瀾,考量著學校教育“與時俱進”的變化,要求作為德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學生時必須“因時而變,乘勢而上”,用完美的人格給學生做好榜樣,以真誠的人性關懷來呵護幫助學生,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成長。
本人在教學管理實踐中體會到:要做好并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班主任要“以人為本”,理解、尊重、寬容學生的行為.
班主任一定要在理念上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具體工作中就是“以生為本”。《論語》里說“本立而道生”,這個“本”就是學生,這個“道”就是學生的發展。“以生為本”,就是把學生的世界與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還給學生。教育家魏書生說過:“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學生,是有思想,有語言,有感情的學生。”一定要明確一點:所有的中心工作與任務,教學、科研,各項活動的開展,都必須是服從于育人這一中心工作的。離開了育人,為了教學而教學,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拿獎而開展活動,都是無意義的。
(一)班主任要打心眼里尊重學生的人格
沒有尊重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以人為本”更妄逞論。尊重學生的人格,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就是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班主任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進行情感教育,知識教學。尊重學生,班主任就應該對班級實行民主管理,把評選班干部,評選優秀,推選照顧貧困生等事情的權力下放給學生,讓學生民主討論決定。作為一個班主任、一個老師,即使學生犯了錯誤,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諄諄教導,循循善誘,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應。
(二)對待學生“理解萬歲!”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認知共識和情感共鳴的基礎。而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班級德育工作的開展,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必須遵守“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基本原則。而中學生正處于心理和思想極不成熟的青春期,容易出現情緒的躁動、偏激,行為上粗暴、叛逆等不良現象,這些都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現象,是中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班主任就要理解學生的思想、心理特征和生活實際情況,要因勢利導,正確對待,不必視為洪水猛獸,也不必哀嘆世風不古,不能全盤否定和抹殺學生的成績、優點。
(三)班主任要有一顆寬容學生的心
現代的中學生的生活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本身,在信息社會的今天,他們的生活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習,已經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同時也遭遇了很多成長中困惑的問題。。比如現代的中學生愛逃課去上網聊天、打游戲,容易早戀,拉幫結伙的到同學家玩等。作為班主任,要理解這些青春期學生的正常表現,必須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去熱愛每一個學生,去包容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做的每一件事。當然,這種愛不是溺愛,更不能一味的縱容他們,而是要委婉的、正確的引導他們。這種寬容,不僅要體現在所謂的“好學生”身上,也要體現在所謂“壞學生”身上。
二、班主任要架設“心靈之橋”,溝通、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
為人師者,特別是班主任,首先要做到了為人師表,愛護和關心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學生,逐步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另外班主任一定要采用多種形式、渠道架設心靈之橋,與學生多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和朋友,經常與他們談心說事,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這樣,當某個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或不順心的事時,就會想找信賴的人--那就是班主任,一吐為快,指點迷津。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樂,因此,班主任就需要從學習和生活的每件實實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關心,與學生真心實意地融通,這樣學生才易于接受、樂于接受。
(一)班主任要真正視學生為子女,增強師生互信。
蘇霍姆林斯基要求他學校的每一位老師要有一顆真誠、透明的愛心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關心。青春期的中學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他們有許多迷惘和困惑,但是卻不愿意與他人直接表達,喜歡上網聊天,發信息郵件,或者寫日記來表露。所以作為班主任,我認為應該把自己的電話號碼,QQ號、電子郵箱等信息告知學生,讓學生有事時能找到你。我經常讓學生給我打電話,發信息,或者進行QQ聊天,把他們對教師、同學、家人;對班級管理,各科教學;對人生態度,社會現象的看法表達出來,傾訴心里的煩悶;把他們在學校里的學習、生活、工作和家庭的事情告訴我,讓我幫他們解決心理的疑難。
(二)班主任要創設機會展示學生的風采,探聽學生的心聲
現在的中學生由于年齡、心理的特點,加以學生生活環境狹窄,學習壓力大等原因,因此缺乏與他人溝通、交流,容易產生抑郁、內向、自卑等不良心理。所以有必要引導他們與外校的學生以及社會人員溝通、交流,培養他們與別人的交流、交際能力,也好從別人那里反饋自己學生的思想、心理等情況。
(三)班主任要積極與家庭、社會配合,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
學生的教育需要學校與社會、家庭的配合,特別是家長的支持。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敏感時期,自尊心、虛榮心都特強。不愿意老師向家長告自己的“狀”,揭自己的“短”;也不愿家長把自己在家庭的“丑與惡”告訴老師,怕傷臉面。因此,除了在學校內把學生們當作自己的子女、朋友來關愛,我還注意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不過一般采取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約談等方式個別溝通。而不是動不動就請家長到校,當面批評訓斥學生,傷害學生自尊。班主任還要充分地利用好家長會、家長學校,讓家長了解和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采取的教育措施,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和主動支持,努力改變部分家長“管”“卡”“壓”的管理行為方式,真正做到家校相互配合。
總之,班主任想要做好德育工作,管理好班集體,就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理解、關愛學生,要以人性關懷的魅力來感召、幫助、指導學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只有師生互信互敬,才能使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挖掘潛能,全方位提高素質,使他們的個體人格、道德完善,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健康、快樂地發展、成長。
參考文獻:
[1]曹愛蓮.《中學班主任工作》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
[3]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