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軍事變革日新月異,對新型軍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應深刻把握時代大勢,認清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人才的現實意義,準確分析時代要求,從質量效益、備戰標準、官兵素養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推進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的具體思路舉措,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
習主席深刻把握時代特點,客觀分析國內外的發展大勢和軍隊建設的歷史方位,著眼實現強軍興軍目標,從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角度出發,強調要“推動軍地合力培育軍事人才”,指出:“要發揮國家教育資源優勢和我軍院校特色,健全軍事人才依托培養體系,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習主席關于人才強軍戰略的新論述,為軍隊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必將推動軍事人才隊伍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一、深刻認清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的現實意義
習主席在全軍黨建會議上強調,強軍之道,要在得人。深人推進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戰略,著力集聚矢志強軍打贏的人才方陣,是實施強軍興軍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強軍目標的必然要求。
(一)確保打贏信息化戰爭。
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軍隊興。人是構成戰斗力的核心,是強軍興軍之本,是軍事競爭的制高點和第一戰略資源。當前,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奔涌向前,信息高速流動,知識快速更新,資源和技術廣泛共享,現代戰爭的時空特性發生巨大變化,戰爭進入技術人才與裝備的時代,軍事競爭成為高科技軍事人才的直接比拼。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需要一大批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而軍隊本身已經難以也沒有必要獨立完成大量龐雜的軍事人才培養任務,必須開掘新的源頭活水,走軍民融合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的道路,這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直接關乎軍事斗爭準備的成效。
(二)緊跟世界軍事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軍事變革持續深化,高新武器層出不窮,軍事競爭呈螺旋式上升狀態,對軍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世界主要大國紛紛利用國家資源和社會力量,依托國民教育體系和社會人才優勢,提高軍事人才培養質量,彌補現役軍人的力量不足。比如,美俄等國家都把軍事人才培養納入整個國家的教育和人才培養大系統,把依托社會培養作為軍事人才的重要來源,從地方雇用大量部隊緊缺的高技術人才,以期占領戰略競爭的制高點。從這些國家的軍事教育改革實踐不難看出,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事人才已成為共同選擇,這對于我們推進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創新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三)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堅定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1]軍隊建設發展長期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軍民融合”,加強教育資源統籌,完善軍民融合培養使用新型軍事人才體系,提升軍事人才隊伍建設質量。軍民融合既是興國之舉,也是強軍之策,是實現中國夢的大戰略。在這個大戰略中,實現軍事教育與國民教育的融合發展,培養、造就和儲備一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是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力量源泉和中心環節,對軍民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傳導、牽引和示范作用。
二、準確把握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的時代要求
軍隊現代化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深入推進,武器裝備和新型作戰力量快速發展,對拓寬人才培養渠道、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深人推進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戰略,要緊跟時代步伐,對接軍隊需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
(一)抓住歷史機遇,找準突破口。
進入新時代,軍隊調整改革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面臨十分難得的、寶貴的歷史機遇。從2017年開始,依托普通高校培養國防生這一做法已經停止,意味著對軍地共同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的需求更大了,有利于今后發揮地方普通高校優勢。軍地雙方應主動抓住這個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嘗試,主動摒棄過去的老觀念、老辦法,對接部隊需求與地方資源,找準軍地雙方融合育人的安破口,從提高軍事人才的科技素質這一基礎工程著手,從軍地共育人才的形式、范圍和層次等多個方面,推進軍民共育新型軍事人才工作創新發展。
(二)聚焦前沿領域,搶占制高點。
未來戰爭是信息、網絡、空天等新型作戰力量為主的競爭,也是掌握新型作戰力量的軍事人才的競爭,人成為戰斗力生成要素中最具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部分。軍地共育新型軍事人才作為最深層次、最具牽引力的軍民融合領域,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進性。要積極構建一體化國家人才戰略體系,促進軍地資源自由流動和深度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國民教育在人才集聚和科研創新方面的獨特優勢,推動網絡信息、太空海洋、微納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尖端人才的培養使用,造就一批軍事精英和技術領軍人物,搶占新型軍事力量制高點。
(三)健全法規制度,增強系統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時間、多方面參與的系統工程,需要軍地雙方從多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完善軍事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著眼軍隊編制體制和各類崗位特點,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緊貼實戰需要、使命任務,堅持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標準,建立完整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指標體系,搭建信息管理、資源共享、政策保障“三位一體”的人才管理平臺,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促進軍事人才培養有序健康發展,力求吸引具有先進技術的優秀人才到軍隊,實現聚天下英才為軍隊所用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的思路舉措
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應充分發揮國家教育資源優勢和軍隊院校特色,逐步形成院校培訓與依托社會相結合、軍事教育與國民教育相銜接的多元化、開放性培育格局,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面人才的價值和作用。
(一)提高培養質量效益。
軍事人才培養是國家人才培養的一部分,應更好地植根于國民教育的豐沃土壤,以獲取全面有力的保障和可持續發展后勁。特別是高校作為原始性創新成果的重要源頭和人才培養的發動機、高新技術的生長點與輻射源,具有學科專業全、人才儲備多、研發能力強等優勢,已成為軍事人才培養的“資源寶庫”。要緊緊圍繞培養新型軍事人才這一目標,從頂層規劃部署入手,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堅持軍隊需求主導,充分挖掘和利用軍地教育資源優勢,聚焦緊缺專業、重點高校、前沿學科,構建以軍隊院校為核心、以地方院校為補充的培養格局,達成軍地共育共享、雙向互動、整體協調的聚合倍增效應,實現軍事人才培養效益的最大化。
(二)堅持備戰打仗標準。
習主席把“能打仗、打勝仗”確立為強軍之要,明確指出了軍隊建設必須把提高戰斗力作為出發點和根本落腳點。推進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戰略,應瞄準未來戰場,向打贏聚焦,積極在戰略后方和要地建立集保障、教學、訓練、科研、智庫等功能于一體的各類專業軍事人才基地,把謀戰、練戰、勝戰體現到人才培育的各個階段,堅持用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標準來衡量人才培育實際成效,加強日常訓練考核驗收,不斷提高軍地聯教聯育人才的實戰化水平。特別在引進和培養軍隊緊缺特殊軍事人才時,要堅持取得突破與漸進相統一,不搞一刀切,重點突出新型作戰人才,有針對性地采取實質性措施,促進戰斗力生成更加科學有力。
(三)增強官兵能力素養。
隨著軍隊各種武器裝備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嵌入到各種武器系統中,客觀上對官兵的科技素養提出更高要求。自覺強化學習意識,增強官兵精武強能的緊迫感,制訂適應部隊建設和自身發展的軍民融合培育人才線路圖,鼓勵部隊官兵通過在職自學、業務進修等各種培訓方式,增強自身能力素養。科學設置培育內容,結合部隊崗位特點,區分專業層次,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加大技術引進和課題研究,加強日常考評監督,不斷提高官兵的綜合素質。豐富融合培育方式,充分利用信息網絡等新平臺,堅持“請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加強軍地間高科技知識學習交流,積極倡導“科技擁軍”,聯合開展訓練改革和裝備技術革新,培養技術尖子、革新能手,推動科技強軍向實處落。
(四)完善制度機制保障。
積極構建科學規范、富有動力、形成合力的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實現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的同頻共振、互利共進。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建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軍隊工薪制度,完善細化與崗位、職責、業績掛鉤的分配政策,把大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建立軍地統籌管理、共同參與的組織領導體制,細化分工、明確責任,做到決策有支持、服務有保障、監督有依據。創新軍地合作機制,積極從地方引進部隊急需的專業人才,健全文職人員引進、使用和管理機制,靈活采取兼職制、合同制等形式,推動部隊軍事人才隊伍科學發展。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培育新型軍事人才的相關立法工作,使涉及軍地關系、部門職責、工作機制等方面的重大事項盡快實現法治化,確保軍事人才培養工作有法可依。
軍地融合共育新型軍事人才是項艱巨的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充分調動和發揮軍地多方的優勢資源和主觀能動性,協同推進、整體發展,從而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起強大的人才力量。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