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劭政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國作為一個教育大國,教育戰線上每天都在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和事件,也在產生許許多多的教育新聞。作為社會轉型期最重要的“民生新聞”,電視教育新聞應該如何兼顧輿論導向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展現新聞最本真的價值,福建教育電視臺的《福建教育報道》欄目通過近幾年的探索,為電視教育新聞存在的價值和問題進行了有效實踐。
關鍵詞:教育新聞;新聞價值;媒體融合
電視教育新聞作為新聞的一個種類,主要是圍繞與教育相關的問題進行報道。其內容可以大到國家的教育政策方針,小到具體的一個個體在教育實踐中的經歷。然而無論是哪種內容的報道,都應起到新聞所應有的作用,而不是僅僅為了報道而報道。筆者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在一線進行教育新聞報道的工作者,對目前教育電視新聞所存在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有了關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一、堅持黨性 勇于擔當
福建教育電視臺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主管主辦,是福建省唯一的以各類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省級專業電視播出機構,是全方位服務現代學習生活的勵志全媒體電視頻道。習近平總書記曾為福建教育電視臺親筆題詞——“教育電視 大有可為”。為了更好地實現習總書記對教育臺的期望,福建教育電視臺與2018年元旦重新升級了旗下核心欄目《福建報道》,更名為《福建教育報道》,將時長減為10分鐘,與每周一到周五進行播出。欄目從誕生伊始,就圍繞黨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省教育廳各個階段的中心工作做好教育新聞宣傳。2018年,為認真落實教育部、省《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的文件精神,做好學生課后服務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實施課后延時服務工作,派出記者前往廈門、泉州和福州等地進行采訪報道,推出《團省委四點半課堂 讓家長“減負”孩子“增效”》 《“福小子”讓四點半課堂嗨起來》《福師大附小先行先試 破解課后服務難題》等報道及時宣傳推廣全省各地對破題“課后四點半”的先進做法,系列報道發表后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根據省“兩會”精神,欄目迅速反應,推出了近20期的人物專訪報道,對兩會代表與委員們提出的有關教育的提案與議案進行分享與解析;對2018年在廈門大學舉行的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進行跟蹤報道,推出《直擊賽場》的系列報道,對大學生們的奇思妙想、創業激情和創新意識進行宣傳,豐富了節目內容。
二、關注熱點 視覺敏銳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教育事業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教育事業在社會轉期注定要出現廣大教職員工及全社會為之關注的熱點。高考綜合改革、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等等成為大家關注和談論最多的話題。圍繞國務院于2018年1月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在我省引發的熱議。作為新聞媒體有責任對此改發揮引領作用,更要以敏銳的視角關注教師隊伍建設。
《福建教育報道》的記者積極聯系教育部門負責人、高校專家學者、基層教師代表等從不同角度報道教育工作者對該意見的看法,采訪了一批取得一定成就的名師。這些名師都處在教改一線,身邊的名師往往對大量一線教師更有激勵作用,名師的采訪在電視報出后,在福建教育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媒體融合 拓展深度
《福建教育新聞》每個工作日播出一期,新聞時效性有余而深度不足,為了解決這一瓶頸,福建教育電視臺發揮融媒體部門的優勢,通過微信公眾號對有價值和話題性的新聞點進行深度挖掘和再創作,實現線上、線下全面報道,實現傳統與新媒體的融合,確保欄目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如上述所說的名師采訪,有些外地教師或不方便電視采訪報道的名師就通過微信推送的形式進行報道,推出了《師范之光》系列報道,對全省10名特級教師和10名杰出教師的專訪鼓舞了很多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和鄉村教師的教書育人的理想和信念,在福建省教師界掀起了一股暖流。
四、正視不足 知難而進
(一)《福建教育報道》雖然有它在題材上的優勢,但在報道過程中卻會顯得乏善可陳。電視教育新聞的內容和形式缺少吸引力。電視新聞是靠聲音和畫面向人們提供新聞事實的,它又依賴屏幕與觀眾進行交流的特性。許多新聞報道手法單一,流于形式和表面,新聞點把握不明確,只是對事件本身進行報道;會議新聞過多,從一開始就主動放棄了大部分的受眾群體,難以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二)輿論導向作用有待提高。針對升學、就業等敏感性的話題,電視教育新聞往往只是以統計數據的方式對其進行報道,這無疑就是一種缺少對受眾心理了解的表現,也使教育新聞顯得缺乏對民生的關注,未能很好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在這一方面《福建教育新聞》還應該做得更好。
(三)深度報道有待完善。據不完全統計,《福建教育報道》有30%以上的新聞是進行會議的報道。在報道教育工作會議時,教育新聞只是單純去描述這一事件,并沒有深入去了解這一會議所展現出的真正的會議精神,更沒有針對這些會議精神走出會議進行現場實地的調查采訪,監督這些政策的落實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人們所關注的并不是發生了什么,開了怎樣的會議,而是事件發生之后、會議結束之后相關的人或部門做了什么工作,有怎樣的反響。對于這一問題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新聞環境的制約,新聞工作者缺少相關的工作條件,無法進行進一步的跟蹤報道。另一方面也與教育新聞不斷遭受沖擊分不開的,由于時間的緊縮,使得教育新聞得不到深入擴展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有些記者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 “跑會”,哪兒有會就往哪兒跑,跑去后簽個到,拿一份舉辦方提供的新聞通稿就走,目的是趕下一個會。“跑會”的記者肯定是始終不得要領的,充其量只能人云亦云罷了。
綜上所述,《福建教育報道》存在本身缺少深度報道;沒有抓住受眾心理,缺少對民生的關注;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電視教育新聞的內容和形式缺少吸引力,一線固定新聞采編人員匱乏,輿論導向作用有待提高等等,但從教育新聞應有“大教育”的視角和不斷變化的教育政策來說,教育新聞宣傳還是有不斷探索和完善的空間,只有不斷思考、實踐和總結才能真正實現“教育電視 大有可為”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關玲. 對提高教育電視新聞節目可視性的幾點思考[J].記者搖籃,2004,4: 17
[2]鄢明 電視教育新聞現狀分析[J]工業與科學論壇 吉林 2016
[3]郭炳德 教育新聞的發現與采訪[J]新聞愛好者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