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勇
摘要:本文針對我國醫療服務供給模式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通過構建主體多元化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體系,推進立法打造全方位的醫療衛生服務監管體系,促進醫療機構樹立公益性與均等化目標,完善財政支出結構并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等措施加以改進。
關鍵詞: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政府職能
一、我國醫療服務供給模式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改革的結果是在城鎮逐步構建起以公有制醫院為主體,非公有制醫療機構為補充的多種形式并存的立體網絡型醫療服務供給體系。在農村逐步形成了以私人診所為供給主體的供給體系。但當前我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仍然存在著大量問題。首先是我國當前醫療衛生服務我國的醫療資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城鎮的大型公立醫院,但大型醫院數量少,分布也不均衡。而基層地區的診所衛生所設備簡單,人才缺乏,特別是農村地區大部分還是依靠鄉村醫生,這就導致了看病難愈發嚴重。其次是對于醫療衛生機構的監管機制也不夠完善,政府不夠重視醫療保障監管,對藥物和醫療器械來源的檢查監督也不嚴謹。
二、構建主體多元化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體系
在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改革中,政府要努力建設各級公立醫療機構以及鼓勵醫生以私人名義開業行醫,努力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供給主體多元化能夠擴大衛生服務供給,做到醫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解決看病難的問題,減輕當前我國醫療資源緊張,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當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體系在城市中主要以公立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主,私人診所為補充,在鄉村之中主要是以基層的衛生所和鄉村醫生為主。我國政府在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改革中應該繼續采取鼓勵全民參與擴大醫療服務供給的方針,同時要注重發展私立醫療機構以增加醫療服務供給主體。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主體不應僅限于公立的醫療機構,政府可以學習英國模式,積極鼓勵執業醫生提供醫療服務,同時也可以借鑒德國經驗,鼓勵開辦私人盈利性醫療機構而由政府作為醫療服務的購買者。支持民間私人資本投資醫療保險服務行業,開辦個人診所或者實行全科醫生制度,保證醫療服務供給充足,人民群眾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我國農村地區當前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很差,設備不齊全,醫務人員水平低,基本藥物缺少導致廣大人民群眾享受不到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所以當前擴大供給的重點需要放在發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方面。
三、推進立法打造全方位的醫療衛生服務監管體系
政府必須致力于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以大型公立醫院為重點同時注重其他機構的全方位醫療衛生服務監管體系。嚴格依照制度對醫療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檢查,保證醫務人員工作嚴謹不出差錯,對于醫療事故的責任認定要嚴格認真,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與服務意識。政府要制定完整的監管制度,本著公正的原則嚴格監督醫療機構的日常工作,還可以建立患者評價制度,由接受治療的患者對醫療衛生服務做出評價。同時還要制定完善的監督法規和條例明確政府的監管內容,使得監管合法化,完善醫療保障監管。政府監管內容應當全面具體,要覆蓋醫務人員的監管,藥品價格監督以及公共衛生服務補貼監管,以保證醫療服務的公平公正性。對于醫療保障和公共補貼的監督要作為工作的重點。醫療保障補貼是減輕人民群眾負擔的重要措施,一定要保證醫療補貼落到實處,能夠減輕人民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
四、促進醫療機構樹立公益性與均等化目標
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特性就是公益性,基本醫療服務應當惠及全體國民,盡力保障人民的健康權益。我國醫療衛生服務改革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之前階段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醫療衛生服務過于市場化從而導致缺少了公益性,改革開放后商業化的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改革使我們忽視了這一首要目標。政府應當在改革過程中正確發揮自身職能,樹立兼具公益性和均等化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政府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落實好醫療保障制度,做到醫療保障惠及全體國民,因為醫療保障制度就是醫療服務公益性的具體體現。政府做好引領者的角色,促進醫療機構的運營方式改革,做好藥品價格調控,減少人民群眾的看病負擔。同時要加強基層地區醫療機構衛生服務建設,改善各地衛生所與鄉村診所的硬件設施,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使之能更好地服務人民。當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的均等化程度很差,醫療資源的分配很不均衡,醫療保障制度也不完善,城鄉醫療水平差距明顯。在城市由于較為完善的醫療保險以及水平較高的公立醫院,患者一般能得到較及時的醫治,但在農村地區醫療資源匱乏的現象仍然很嚴重,缺醫少藥導致病情惡化的例子比比皆是。政府要合理分配醫療資源,縮小城鄉差距,努力實現均等化目標。
五、完善財政支出結構并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
(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各級政府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那么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增強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視程度,根據各地方實際的情況,加大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財政支出。我國當前財政支出結構還很不均衡,對中小型醫院和農村地區的投資相對較少,導致基層的醫療機構發展緩慢,資源不足,所以當前財政結構的完善重點應當是均衡資金支出比例,增加對鄉鎮地區的資金投入,支持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的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缺少大型公立醫院,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主要依靠鄉鎮上的衛生所與村級的鄉村醫生個人診所。這些基層醫療機構資金支持少,高水平的醫務人員不足,基本藥物與醫療設施缺乏的現象比較嚴重。因缺少藥物和治療不及時而導致病情惡化的例子數不勝數,所以政府需要適當加大基層醫療機構投入的比重。我國政府可以學習美國的方式,鼓勵民間資本對醫療保險業務進行投資,以此來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
(二)加強對資金的監督力度
各級政府嚴格監督財政資金的流動。政府可以頒布相關的監管資金的法律或地方性法規并嚴格執行,加強對相關官員和醫務人員的監管,對投入的資金進行跟蹤記錄以此杜絕貪污腐敗和挪用公款現象的發生,保證資金能用到實處,切實改善廣大人民的醫療環境,使全體國民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1]方欣.基本醫療衛生供給模式轉變中的政府責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2
[2]張青.從邊緣到中心——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徑分析[N].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5:12
[3]方欣.基本醫療衛生供給模式轉變中的政府責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