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要:打贏藍天保衛戰是一項沒有退路的民生工程,事關老百姓的幸福,作為縣域工業園,應該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中取得勝利,真正實現“藍天白云、繁星閃爍”,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關鍵詞:藍天保衛戰;污染防治;環境治理
近日,國務院引發了《關于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8〕22號),《通知》要求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標本兼治,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為重點,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等手段,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以及秋冬季污染防治,精準施策,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安徽省結合本省實際制定了《安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總體要求為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6%;PM2.5未達標設區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全面實現“十三五”約束性目標。作為縣域工業園,如何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中取得勝利,結合筆者工作經驗,為縣域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中的提供思路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
打贏藍天保衛戰必須提高站位、決戰決勝;要充分認識切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打贏藍天保衛戰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責任,是強化擔當意識的具體表現,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對干部工作能力和實干作風的直接考驗。從政治高度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堅持科學、協同、鐵腕治理,突出重點、對癥下藥,強化舉措、合力攻堅。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一場沒有退路的硬仗,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切實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抓實抓出成效。
二、嚴把項目準入,
縣域工業園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應基于環境承載力的要求,充分發揮規劃環評的指導作用,優化產業結構、嚴把項目準入,不符合規劃的項目堅決不能準入、公參調查支持率低的項目堅決不能準入、碰觸生態紅線的項目堅決不能準入。
同時應加快推進現有產業布局調整,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嚴格控制化工、玻璃、制革、造紙、陶瓷等高污染高排放行業和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的準入。
三、調整能源結構
全面淘汰燃煤鍋爐;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和綠色能源,比如天然氣、太陽能等;建立集中供熱設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天然氣供應能力,采取峰谷電價、用電優惠等措施;鼓勵對燃氣鍋爐低氮燃燒進行改造,減少NOx的排放。
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行動,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實現制造業高效清潔循環低碳發展。
四、加大監管力度
加大追責力度,促進環境治理;嚴格考核機制,倒逼環境治理;嚴格環境執法,保障環境治理;以嚴實的舉措共抓環境治理,切實加大環境監管力度。
按照“關停取締一批、限期搬遷一批、停產整治一批”要求,開展“散亂污”涉氣企業整治工作。全面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治理,實施“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全過程防治措施,嚴格控制 VOCs 排放量。
嚴格環境執法,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堅決打擊偷排、漏排等環境違法行為;對頂風作案的違法企業,實行高限處罰,且拘留其主要負責人;對符合關停的企業堅決關停,絕不手軟。
五、建立聯動機制
加強區域協同治理,建立完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統籌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聯動過程中,要突出重點領域、重點時段、重點區域,強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同時健全聯防聯控機制,建立資金保障機制,健全科學治理機制,建立長效機制。
在聯動機制建立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細化對各類污染源的解析及成因分析,建立完善常態化聯動管理機制,精準施策,合力攻堅,持續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向深入,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六、強化責任意識
明確了責任和分工,按照管發展的管環保、管生產的管環保、管行業的管環保原則,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實施方案,強化責任意識。
要增強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提高依靠和運用法律開展工作的本領,充分運用法律的武器,完成環保賦予的使命。完善干部的考核評價體系,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同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形成全民捍衛藍天的良好風氣。
藍天保衛戰是一項必須堅決完成的政治任務,是一場必須堅決攻克的重要戰役,也是一項偉大的民生工程。只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識、發自內心的擔當意識、不畏艱難的具體行動,就能夠打贏藍天保衛戰,真正實現“藍天白云、繁星閃爍”,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