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摘要:綜合性學習是對學習提出的新要求,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習初中語文要綜合性學習是積極響應新課程標準的號召。因此,探討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筆者主要從"綜合性學習"的概念界定、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狀、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策略三個方面來完成。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性
一、對"綜合性學習"的概念界定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1]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應開放、多元,提倡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
筆者認為,語文的綜合性學習首先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只有聽說讀寫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心的全面發展。其次是書本學習應該與現實生活實踐密切聯系,否則脫離生活實踐這個無盡源泉,這樣的學習從根本上就不可能成為"綜合性學習"。
二、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狀
(一)學校重視程度不夠。
初中是一個特殊階段,面臨升學壓力,面臨考重點高中的現實因素,學校的一切重心都是向學生的高分看齊,學校通常認為,學生考的分數高,就說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強。于是,學生的分數成為學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是考慮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校與學校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與其說學校之間競爭的是綜合實力,還不如說是競爭每年初中畢業生升入重點高中的錄取率。要提高學校的高中升學率,學校一般會想方設法讓學生補課提高成績,學生每天的時間專門為學習文化知識而被安排的滿滿的,學校才不會考慮學生其他方面的學習,這是學校根本不重視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的表現。
(二)教師忽視綜合性學習實踐。
初中語文教師最得心應手的科目非語文莫屬,除了語文學科,語文教師可以說是一無是處。因此,語文老師對學生的學習除了能在語文學科上提供幫助外,其他科目只能對學生說"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當下,老師與老師,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競爭也相當激烈,于是,見到語文課堂上絕不允許學生做與語文無關的作業現象也屢見不鮮了。從某種層面來說,教師根本沒有引導學生綜合學習的意識,那么,教師重視學生的綜合性學習就更無從談起了。
(三)學生對"綜合性學習"認識不足。
初中階段大多數學生堅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一切只為學習文化知識,在初中生的觀念中,文化學習永遠擺在第一位,文化成績好與差就能決定自己是有幸進入重點高中還是從此與高中生活無緣。在他們的觀念中,根本沒有"綜合性學習"一說,其他方面的學習都必須讓位于文化科目的學習!初中生之間較量的永遠是中考多少分,當某個同學考了高分時,他們會把那個同學當神靈頂禮膜拜,他們的思想深處不滅的意志就是學習好文化科目,考個高分,其他的他們不會關心,也根本沒有精力關心。他們完全不知道"綜合性學習"將對一個人的長遠發展產生多么重要的影響,這是當前初中生學習普遍存在的現象。
(四)綜合性學習讓位應試教育。
我國的教育體制是應試教育,一切其他方式的學習或教育都必須主動給應試教育讓位![2]應試教育的核心永遠是升學率!在應試教育這種特殊的教育體制下,只允許文化科目學習的存在,其他類型的學習都被狠狠扼殺在搖籃里。在教育者眼里,學生學習的文化成績決定應試教育實施的成敗。于是,學校的學習除了文化科目的學習還是文化學科的學習,至于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綜合性學習"根本不見其蹤影。為了完成應試教育的任務,達到應試教育要求下的所有標準,只能使"綜合性學習"讓位于應試教育。
三、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策略
(一)完善相關理論體系。
完善相關理論體系,這是從國家政策層面出發的。如果要求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實施,就需要國家出臺頒布相關的"綜合性學習"理論體系作為支撐,否則"綜合性學習"只是教育者的口頭禪。與此同時,頒布的相關理論體系不能僅僅只從宏觀層面出發,強調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而應該從微觀角度思量,讓教師在實施"綜合性學習"時"有法可依",有具體措施參考,具體方法指導,具體思想引導。目前我國關于教育的理論體系并不完善,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完善相關教育理論體系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現在的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綜合實力強的人往往是最受歡迎的。因此,理論體系應該完善到支持學生的綜合性學習,鼓勵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心綜合發展,而不只是關注學生的文化學習。完善相關理論體系是促進教育向前發展的動力,也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的前提條件。
(二)培訓教師,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
研究者表明,"一專多能"型人才永遠不會被淘汰。同樣的道理,"一專多能"型的老師更能適應現代社會教育的發展,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更可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名師出高徒",這話說的很有道理,綜合能力很強的老師一般培養出來的學生都不會太差。但是,當下我們教師的綜合能力并不高,除了能勝任本專業以外,其他學科無從教學。因此,教育部門應該組織有關教師的培訓活動,教師所在學校也應該為老師培訓提供條件。培訓的過程是思想交流的過程,更是教育理念碰撞的過程,這也是老師相互學習提升自己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鼓勵學生綜合性學習。
應試教育對"綜合性學習"束縛太嚴重,應試教育體制下根本沒有條件實施綜合性學習。但是從人本發展論出發,老師不能看著學生被應試教育束縛得喘不過氣而置之不理,應該在日常對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分析當前社會發展形式,告知學生什么類型的人才才是社會發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引導他們參照社會需要的人才標準相應地培養自己的能力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而不是等到學生一畢業就被社會淘汰。所以,老師不應該再以傳統教育的眼光實施教學,根深蒂固地只重視學生的文化成績,只看重學生的文化學科的能力。筆者認為,鼓勵學生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綜合性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綜合性學習后方能開拓視野;發現各自的興趣,從而培養自己的特長;全方位發展,提升自我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