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君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21世紀教育的主題和最顯著的特征。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們發現了學生有創造力,認識了學生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學生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如果語文教學多一點培育創造力的意識和辦法,學生走向社會就會多一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國家就會多一些創新人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一項基本任務。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求欲。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說明要辦好一件事,興趣起決定性作用。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情景創設更不能忽視,情景創設的好壞,往往導致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贊可夫語)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好奇心,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發生的,教學情景的創設有助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可以直接關系到教師教學效果,把學習活動變成學生的精神需要。因此,創設一種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情景對于激發學生求欲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在已創設的特定情境中擔當角色,感知角色,體驗角色的情感。如學習《海底世界》后,我轉換學生的角色,讓學生扮作現場“導游”下海探秘,并要求向一線的“游客”發回報道。他們思維活躍,幾分鐘后,就迫不及待地舉手發言:“各位游客,我們已經到達目的地。這里很寧靜,在五百米以下就會變得一片黑暗,真是個探險的好機會,好好把握吧!”“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許多海底動物在竊竊私語。你瞧,魚兒在快活地游來游去,珊瑚在蠢蠢欲動,連小石子也不甘示弱地翻了個跟斗,有些動物還向我們發出閃爍的光呢!”“祖國的山美、水美,祖國的海底世界更美,盡情地玩賞吧!”……通過這項活動,巧妙地激發了學生說話興趣,激活了學生創新思維,掀起了他們感情的狂瀾,進入了美妙的境界,并用自己的創新情感感染了各位“游客”,同學們也體味到了創新的樂趣。
二、激發想象空間,拓展學生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想象是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心理學研究證明,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展正處于想象力培養的黃金時期,這時候如果采用恰當的手段施以經常性的訓練,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思維。
例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學習了7、8 自然段后,我問同學們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時,有同學問:“‘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中的‘有一個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在顫動?”按以往的要求只讓學生理解是指“榕樹的生命力強”就行,可我感覺這么說很抽象,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生命力很難,所以我在教學時,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生活實際,以及平時的積累,說說自己的理解。結果,學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極了:有的說是風吹,有的說是鳥動,有的說是太陽的照射,有的說是樹葉綠得可愛,讓作者看花了眼,產生了錯覺,有的說是因為榕樹很大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學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縛,找到了新的生長點。這說明學生思維的敏銳力大大提高了。
三、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創新能力。
當前,我國正進行著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場變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這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習慣、教學方式、現有的知識儲備、信息技術等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因此,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模式,轉變傳統角色,否則,將會在課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每個單元的課文都同屬一類,學習它們的方法也基本相同。如果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探究出同一類課文的學習方法,就能大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驕傲的公雞》一課,這樣設計:以課文第二段為示范,教師先“導”,即啟發學生說圖上畫了什么?誰和誰比美?結果如何?然后讓學生“學”,即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重點句子朗讀,接著組織學生理解公雞和要比的小動物心理怎樣,最后激發、點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變串講分析為組織、啟發、誘導學生探究出“看圖說話——找話朗讀——理解句子——體會朗讀”的學習方法。對教師而言,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依據,所以課堂上教和學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是多樣化的,可由學生個體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有靈活的方法,才有活生生的教學,也只有活生生的教學,才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只有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對教學內容、方法和學生水平進行研究和評價,找到最佳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中得到鍛煉和提高,而造就創新人才的途徑就是教育,這就顯示出了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不斷改革創新素質的教育、教學方法,展示、挖掘學生學習的、內在的潛能,培養出真正的跨時代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