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進
長期應付款與長期應收款的核算之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迷茫,主要是對長期應付款與長期應收款的理解不夠深刻,再加上長期應付款與長期應收款分屬于不同章節,缺乏前后對比,造成了對這部分內容模棱兩可的結果。
長期應付款與長期應收款實際上是站在購買方和銷售方不同立場來說的,同一筆業務,對購買方來說是長期應付款,對銷售方來說就是長期應收款,其共同點是時間超過一年,具有融資性質的延期付款或收款。通常發生在購買(包括融資租賃)或銷售大型機器設備的情況下,由于設備金額大,企業有時會采用分期支付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購買方不能以分期支付的金額作為固定資產入賬金額,銷售方也不能以分期收到的金額確認收入,原因很簡單,學過財務管理的人都知道資金具有時間價值,分期支付和現銷一次性支付當然不能混淆。對于購買方來說,應以分期支付款額的現值作為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長期應付款與長期應付款現值的差額就是由于采用分期支付的方式而多付的利息,這部分利息費用計入未確認融資費用,因為分期支付具有融資性質,在購買日時不能全部計入當期的財務費用,而要分攤計入到以后各期的財務費用中去,所以稱之為“未確認融資費用”;同理,對于銷售方來說,應以分期收款額的現值確認收入,長期應收款與長期應收款現值的差額就是由于采用分期收款方式而多收的利息,這部分利息收益計入未實現融資收益,因為分期收款具有融資性質,在購買日不能直接沖減財務費用,而要分攤到以后各期沖減財務費用,所以稱之為“未實現融資收益”。而將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未實現融資收益分攤到各期是此類題型的重點和難點,下面用圖解的方法舉例說明。
例:2015年1月1日,A公司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向B大型設備制造公司購買一套大型設備(A公司購回后作固定資產使用),合同約定的銷售價格為400萬元,分4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額支付。假定同期銀行借款年利率為6%。不考慮增值稅等其他因素。
可以算出,在年利率6%的情況下,合同價款現值=(4 000 000÷4)×(P/A,6%,4)=346.51(萬元),未來 4 年每年年末支付100萬元,在利率6%的情況下,只相當于現在的346.51萬元,換句話說,在年利率6%的情況下,現在支付346.51萬元與未來4年每年年末支付100萬元是等值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我們可以假設為A如果在2015年1月1日一次性支付全款的話,只需要付346.51萬元即可購得該設備,但由于A公司不能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錢來,向B公司貸款了346.51萬元購得該設備,在未來4年每年年末償還100萬元給B公司。我們把貸款的346.51萬元稱為本金,由于是向B公司貸款,所以本金每年都會產生利息,只不過,利息隨著每年本金的償還而逐年遞減。最終多付出的利息53.49萬元(400萬元-346.51萬元)要在4年內分攤完畢。
A公司賬務處理如下:(各年償還金額的分錄相同,只列第一年的分錄,其他各年省略)
1.2015年1月1日,購入大型設備時,固定資產要以現值(本金)入賬。

2.2015年12月31日,由于貸款本金為346.51萬元,利率為6%,所以本金在2015年滋生的利息為3 465 100×6%=207 906(元)。

由于2015年利息是207906元,A公司償還了1000000元,多償還了792 094元,這部分多償還的金額為償還的部分本金。圖解如下:

3.2016年12月31日,截止上年末未償還的本金在本年所滋生的利息=(3 465 100-792 094)×6%=160 380.36(元),同理A公司償還了1000000元,多償還了839 619.64元,這部分多償還的金額為償還的部分本金。圖解如下:

4.2017年12月31日,截止上年末未償還的本金在本年所滋生的利息=(3 465 100-792 094-839 619.64)×6%=110 003.18(元),同理A公司償還了1 000 000元,多償還了889 996.82元,這部分多償還的金額為償還的部分本金。圖解如下:

5.2018年12月31日,由于本年是最后一年,如果還是用截止上年末未償還的本金乘以利率6%,算出的利息會與剩下未分攤的利息之間有一些誤差,可以讓同學們自己算一下,以便加深理解。為了防止這種誤差的出現,最后一年我們通常采用倒擠的方法,就是用利息總額減去前幾年已經分攤掉的利息,剩下的就是最后一年應分攤的利息。
2018年12月31日應分攤的利息=534 900-207906-160 380.36-110 003.18=56 610.46(元)

在講完長期應付款后,如果我們還是利用這道題,站在B公司的立場,再做一下長期應收款的賬務處理,就會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前后對應,掌握的更加清晰透徹。
B公司賬務處理如下:
2015年1月1日,B公司銷售一套大型設備,由于B公司是大型設備制造公司,所以作主營業務收入(結轉成本、增值稅等省略),由于未來4年每年年末收到100萬元,在利率6%的情況下,通過折現計算只相當于現銷情況下的346.51萬元,所以確認收入時應該按現值346.51萬元入賬,未來4年收款合計400萬元與現值的差額,貸記“未實現融資收益”科目。

以后各年年末的圖解法講解與長期應付款相同,不再贅述。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對比長期應付款與長期應收款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可以通過列表的方式,將長期應付款與長期應收款的賬務處理在一張表格中列示出來(各年年末償還或收到金額的分錄相同,只在第一年年末列示,其他各年省略)。

?
從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長期應付款在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與長期應收款在分攤未實現融資收益的計算方法上是一致的,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比著去學習,而不是去死記硬背一些公式和表格,定能幫助學生在中級會計師職稱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