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剛
摘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是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難點課程。理工科學生因其知識結構具有相對封閉性、偏重實用性、忽視人文關懷等三個方面的特征,這對于“原理課”教學提出了挑戰。“原理課”教學要提高實效性,需要運用學生熟悉的話語體系包裝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吸引學生;深入闡釋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說服學生;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文關懷感染學生,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原理課”上“入耳入腦入心”,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理工科;教學實效性
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作為高校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簡稱“原理課”)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主要教學內容,由于課程的政治性和理論性非常強,在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中既是基礎課程,也是難點課程。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中,由于理工科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知識結構的特殊性,“原理課”教學面臨的挑戰更為嚴重。
一、理工科學生知識結構對“原理課”教學的挑戰
一個人現有的知識結構決定著他的思維方式,也影響著他對其他類型知識的融合吸收。由于受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從高考到高校教育模式不斷在強化理工科學生固有的知識體系,形成了理工科學生重理工、輕人文,重實用、輕理論的知識結構。對于“原理課”教學來說,理工科學生的這種知識結構集中體現為如下三個問題。
其一,知識結構內部層次清晰,但封閉性強。理工科學生知識結構內部從基礎知識到專業基礎知識再到專業知識,有著清晰的層次性,但是從知識的相關性來分析,則明顯偏重于專業關系聯系非常緊密的知識。這導致理工科學生對于人文社科類知識,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是有一定的排斥性。其二,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對意識形態色彩較濃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由于受就業市場化導向等因素的影響,理工科高校學生知識結構的功利性特征明顯,甚至以“是否實用”為標準,形成了工科—理科—社會科學—文史哲—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一個學科“鄙視鏈條”。馬克思主義理論因其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被排在“鄙視鏈條”的最低端。其三,偏重于科學價值,忽視人文關懷。理工科學生知識結構的工具理性特征明顯,單純追求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的推動作用,但是忽視人文精神,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人文關懷,產生較大的隔閡感。
近年來國內教育界努力推廣“通識教育”,力圖打破學科壁壘,不斷將人文精神注入到理工科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當今中國高校理工科學生仍占到在校生總數的半壁江山,在理工類高校中,更是占據絕對多數。以筆者所在的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為例,學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6 959 人,其中理工科學生占到90%以上。在目前的學生學科分布情況下,理工科高校“原理課”教學面臨比較嚴峻的挑戰。
二、打破理工科學生知識結構壁壘,做到“原理課”“入耳入腦入心”
要提高理工科高校“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首先要針對理工科學生知識結構的特點,尋找理工科學生知識體系、話語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之間的交集,打破學生的知識結構壁壘,讓“原理課”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能夠做到“入耳入腦入心”。
(一)“包裝”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吸引學生,做到“入耳”
理工科學生有其特征明顯的知識結構,同樣也有其屬于青年學生群體的話語體系。對于“原理課”教學而言,既要把握生長在網絡時代的學生群體熟悉的話語體系,也要根據其知識結構特點,大量運用科學史上的案例,增強課程對于學生的吸引力。
其一,用學生熟悉的話語體系“包裝”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引發學生的興趣。
對于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群體而言,通行的話語體系具有明顯的網絡特征。運用時髦、接地氣的網絡話語“包裝”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中的“抬頭率”。
2016年,筆者作為大學思政課教師全程參與了國內知名理論讀書節目《馬克思靠譜》的錄制,并擔任主講嘉賓。該節目面向高校青年學生群體,在語言使用上精心打磨,靠近年輕人的網絡話語體系,用幽默但不失深度的語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通俗化、形象化、生動化的解讀。比如在網絡上紅極一時的主題歌《馬克思是個九零后》,以及在同名著作中俯首可拾的網絡段子,還有“馬克思的朋友圈”這種傳播載體,都顯示出對青年群體知識接受習慣和話語表達體系的精準把握。最終,《馬克思靠譜》在電視節目、主題歌曲、網絡視頻和出版物的多元互動下,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現象級事件,被國內外媒體稱為是“中國青年與馬克思主義的‘久別重逢”。2016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教育廳聯合下發《關于做好〈馬克思靠譜〉電視讀書節目和同名圖書學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區內各高等院校黨委把《馬克思靠譜》電視節目及圖書作為師生理論學習的重要資料,作為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勢政策教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示范課和重要參考教材。
《馬克思靠譜》的成功,證明用接年輕人地氣的網絡話語和新穎生動的傳播形式完全可以“包裝”貌似枯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達到“入耳”的目的。
其二,大量運用科學史上的案例輔助教學,吸引學生注意。
要攻破理工科學生較為封閉的知識體系,大量運用科學史上的案例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吸引學生的有效途徑。在課堂上,除了正面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對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范疇、命題和結論做出有邏輯性的解釋之外,最好輔之以科學史上的案例來說明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科學性。在這方面,科學史上可供參考的案例不勝枚舉,其中韓樹英教授主編的《通俗哲學》、王偉光教授主編的《新大眾哲學》以及英國科學家丹皮爾所著《科學史》等書,均可作為參考。比如在給學生講解“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關系時,將牛頓經典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案例引入進來,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其結合自己專業知識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二)深入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說服學生,做到“入腦”
做到“清風入耳”只是第一步,青年群體的網絡話語隨時在更新換代,各種“表情包”和“梗”也在推陳出新。要想在思政課堂上做到馬克思主義“入腦”效果,關鍵得靠內容制勝,這就要求原理課教師必須要在理論研究上下功夫,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征服大學生的頭腦。
其一,在課堂上,正面論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盡管在其發展歷史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曾經遭到過質疑和批評,但是它也同時無數次地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論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反批評。就理論資源來說,恩格斯、列寧、盧森堡、考茨基等社會主義理論家都曾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發表過很有說服力的意見,都可以應用到“原理課”的教學中。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功,從實踐上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原理課教學應該著重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做到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以往,人們把科學確立為對客觀自然的規律性認知,但卻同時把人類社會摒除在科學認知的范圍之外。與此相反,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成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并在長時間段的歷史進程中,總結出一條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規律。歷史唯物主義的豐富內涵值得我們去深入挖掘,其對歷史解釋的不足之處,也需要不斷修正。但是,正如列寧所說,在某一種理論“能對某一社會形態作出嚴格的科學解釋并給以生動描繪的嘗試以前,唯物主義歷史觀始終是社會科學的同義詞”。將理工科學生對于科學的理解,導入到馬克思主義對于人類社會歷史的分析上來,找準自然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共通點,就可以比較好地說服學生。
一般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質疑,其實并無多少理論性 ,大多數是受網絡不良輿論的誤導,與官方的意識形態相背。在這個問題上,“原理課”要著重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階級性的關系問題、科學性與意識形態屬性的關系問題,就可以實現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二,運用馬克思主義解釋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增強說服力。
對于青年學生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來說,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對于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論述,要注重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引導大學生理解自身“成長的煩惱”,認清當代社會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本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原理課”在講授唯物辯證的時候,要注重多用辯證法來解釋學生學習、愛情、就業等現實問題;在講授唯物史觀的時候,注重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當前社會普遍、學生關注度比較高的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等等錯誤思潮,既可以幫助大學生抵制其不良影響,更可以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這就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現實解釋力,也就更加令人信服。
(三)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文關懷,感染學生,做到“入心”
“原理課”課堂除了有新穎的形式和充實的內容之外,還要有直擊人心的力量。在課堂上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征服學生頭腦僅僅是手段,由此激發大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引導其正確處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也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腳點。
筆者曾在課堂上設計這樣一個討論問題:科技發展能夠解決世界饑餓問題嗎?出于對自然科學的信心,班上大部分學生開始都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當筆者將世界糧食產量和世界饑餓人口數量,以及兩者的變動趨勢等數據逐一介紹后,有一些學生對自己的結論產生了懷疑。然后,筆者又通過介紹當前科技最發達的美國的饑餓人口狀況,讓大部分學生喪失了最后一絲對科技的信心。此時,馬克思主義的結論呼之欲出了:人類饑餓問題的本質,并不是科技是否發展的問題,而是糧食分配不公平的問題。這個結論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新的認識,有一位學生感慨道:“馬克思主義也是一門科學,很抽象的科學,總覺得能從中學到什么東西,并運用到生活當中去。一旦掌握,或許比自然科學更有意義。”
此外,馬克思本人的生平故事也是可以重點挖掘的資源。通過講述馬克思的生平,帶著學生一起經歷馬克思的懵懂、成長、彷徨、掙扎和升華,只有讓學生真切感受馬克思陪伴他的徘徊和成長,才能更加深切體會他驚心動魄的思想演進之路,才能理解他最終的信仰和選擇——為什么馬克思拒絕錦衣玉食的誘惑,而甘愿承受來自生活的惡意和折磨;為什么在顛沛流離孩子夭折的窘況下,仍然不改當初“為全人類而工作”的初心。大學生同樣有“不忍人之心”,將其帶入設定的情境中,觸摸其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無疑要比硬邦邦的理論說教更有情懷。
筆者本科學習中文,因研究生階段自行研讀《資本論》有所感悟,遂奮然考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的博士,直到現在在大學思政課堂上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也可以說是一種“行走中的情懷”。正是有感于對馬克思主義的這份情懷,當思政課教師也罷,做《馬克思靠譜》的節目也罷,其實都是埋頭做“播種者”,期待有人能從筆者的課堂和節目中有點觸動,希望以后站在更高的平臺上,向更多人傳播馬克思主義,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的時代要求。
對于“原理課”教學而言,理工科學生知識結構固然有其相對封閉的特點,但是只要把握這種知識結構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的共通點,把握學生話語體系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的共通點,就可以打破理工科學生對于“原理課”的排斥情緒,有效提高“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唐仁春,賀云龍.,論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J].中國高等教育,2004.
[2]列寧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