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
摘要:大學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公務員制度的建立,讓擴招后的大學生成為當前公務員報考的主力軍,出現了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的熱潮。我國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是諸多主、客觀因素影響的結果,文章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視角來分析該現象,以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公務員報考和確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關鍵詞:大學生;考公務員熱;職業生涯規劃
一、我國公務員制度及報考熱
我國公務員制度從1993年實施以來經歷了20多個春秋,通過不斷的調整與完善,尤其是《公務員法》的出臺,我國公務員制度漸趨合理。在堅持“凡進必考”的原則指導下,我國公務員考錄制度日益公開、公平、公正,吸引大量有志青年報考公務員,近年來出現了大規模的公務員報考熱。公務員報考人數從1994年第一屆正式招考的4 400增至2014年僅審核通過的報考人數就有152萬,20年間漲了344倍,競爭比也從1994年的9∶1提高到2014年的77∶1。而從學歷上看,本科以上人員占總數的91.7%,在公務員考試成功者中有三分之二是高校畢業生。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大學生成為當前公務員報考的主力軍,在大學出現了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
公務員具有福利待遇優厚、社會保障健全等特點;高校擴招,就業形勢嚴峻等進行了充分論證。但這些都是從外部社會環境視角來分析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報考公務員并不是基于自身的能力和興趣愛好,以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出發。據調查,只有8.3%的大學生對自己未來有明確的目標,66.7%的大學生坦承自己的職業規劃較為模糊,5.6%的大學生根本沒有職業規劃的理念和意識。可以說相當多的大學生是在沒有對自己、對公務員進行正確認識,沒有合理的生涯規劃的情況下,盲目報考公務員。這是出現公務員報考熱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大學生報考公務員雖然能緩解就業壓力以及為政府輸送高素質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正確的規劃的情況下盲目報考,對國家、對大學生都是不利的。首先,高增長的報考規模給政府帶來管理費用的膨脹,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其次,可能導致人才過度集中于公務員,不利于人才的優化配置,出現人才和教育資源的浪費;再次,由于對公務員和自己都缺乏認識,盲目報考,大學生即使進入公務員隊伍,由于不能發揮專業特長,其興趣和能力得不到施展,會對其職業生涯產生不利影響。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生涯教育最早由馬連博士(Sideny P.Marland.Jr,曾任美國教育署長)在1971年提出的一種新構想。他認為生涯教育是全民的教育、終身的教育,兼具學術與職業功能,升學與就業作用,讓職業價值貫穿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整個過程,幫助個體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發揮教育真實價值的整體構想。生涯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及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的各級各類學校中得到了普遍認可和廣泛開展,但目前在我國,生涯教育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尚處于研究的探索階段。面對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大學就業體制改革后,從國家統籌分配到雙向自主擇業,大學生急需認知自我、認知職業和社會,理性擇業、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的能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運而生。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源于生涯教育,其含義是指大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興趣、性格、價值觀等主觀因素,結合對客觀環境的測定、分析,確立自己的生涯發展目標,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動方案以實踐職業生涯目標的整個過程。其最基本的內容應該包括大學生自我認知和環境認知、生涯抉擇、生涯策略實施、生涯評估與反饋等幾方面的主要內容。其中,認知自我應包括大學生性格、愛好、價值觀、知識與能力等幾方面的認知;認知環境應包括對國際、國內外大環境的認知,對自己學校、專業以及自己將來要選擇的職業和單位的認知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抉擇是在大學生認知自我和認知環境的基礎上,合理定位,做出正確選擇的過程。大學生職業生涯策略實施是采取措施將職業生涯規劃付諸實施的過程。大學生職業生涯評估與反饋是大學生在生涯規劃的設施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對目標進行修正甚至重新選擇的過程。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職匹配理論。人職匹配理論是要求人的主觀特性與職業的客觀要求一致的理論,其基本思想是,人的主觀特性是有差異的,興趣、愛好、價值觀、能力等在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同時職業由于工作性質、內容等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對從事的人員的具體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一個職業是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人,一個人也不可能適合所有的職業,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需要找到二者的相關性以實現人職的匹配,即依據人的主觀特性尋求與之對應因素的職業。若二者協調一致,則能助推工作效率的提升和職業目標的實現;反之,不但沒有助益還會阻礙。因此,進行人職匹配對于個人和職業都十分重要。
三、破解公務員熱的途徑
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體現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足,同時也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有待提高和就業途徑狹窄的問題,而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回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上來。因為它能為大學生認識自我、職業及尋求人職匹配提供方法、為大學生多元化就業開辟途徑,能給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降溫”。
第一,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人職匹配理念為切入點,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公務員,避免盲目報考公務員。
按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人職匹配理念,大學生在報考公務員前,應該對自己進行剖析認知,可以通過生涯測評系統、咨詢專家等途徑。由于每個個體的實際情況不一因此認知結果也不一樣,在此不做論述。
在清晰認知自我的基礎上,還需要對社會及公務員職業進行正確認識。首先,公務員是社會眾多職業中的一種,社會為公務員職業提供較好的發展環境;明白公務員的定位,公務員是國家公仆。其次,要清楚公務員必須具備政治鑒別、依法行政、人際交往、心理調適等素質,要求報考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語言表達、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等各項能力。尤其是隨著網絡文化暢行的民主化時代的到來,對公務員提出了更高的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要求。最后,要認識到公務員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缺乏變化、創新、自由度以及發展空間有限等缺點的職業。大學生可以通過走訪、調研、實習等途徑來了解公務員的這些特點和要求,它的這些特點和要求決定了不是所有大學生都適合做公務員,也決定了不是所有大學生都適合報考公務員。
按照人職匹配理論,大學生要結合對自己的認知和對公務員的認知,要明白自己希望往哪方面發展、自己適合往哪方面發展、自己能夠往哪方面發展,還要要明白公務員的要求,考慮二者是否匹配,理性對待。若二者匹配,做出報考決定并為之努力;若明知二者不匹配,還一味報考,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即使考上,從今后長遠的生涯發展來說,也是不利的。
第二,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與就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就業多元化,給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降溫”。
由于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學生入學后,精神放松,目標不明、動力不足;在畢業時又不從自身實際出發確立職業目標,這對大學生素質提高形成障礙,影響大學生長遠職業生涯發展。大學生應從入大學校門就要通過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來認識自我與社會,根據自身的能力、愛好、知識結構等合理的定位,尋找到自身與目標的差距,進而確立自己的中短期目標,制訂相應的行動計劃與措施,經過在校期間各種機會學習、鍛煉、培養將來從事角色需要的基本素質與能力來彌補自身與職業之間的不匹配,建立穩固的與職業目標匹配的關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職業準備期(即探索期),這階段的重點是要對自己、對職業與環境有清晰的認知。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其次,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通過接觸職業生涯導師和相關測評軟件等分析自己,同時對目標職業和環境進行全面認知。這個環節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起點和基礎,它決定著后續環節的開展和實施,顯得尤為重要。(2)職業選擇期(即定向期),經過一段專業學習之后,通過第一環節明確自己的性格缺點和經歷欠缺的地方,明確自己現有的條件和目標之間的差距,或重新規劃修正目標,或制定措施減少差距、消滅差距。(3)職業熟悉期(即準備期),根據規劃目標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重點鎖定在豐富和提高實現規劃目標的知識和技能上,如參加必要的培訓和實習、考取相關的職業證書等。(4)職業實現期(即沖刺期), 根據自身實際開展升本、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自主創業、出國留學等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要按照大學生職業生涯評估與反饋的原則,在四個階段中不斷評估職業生涯風險,修正目標,重新選擇職業方向和職業生涯。這過程大學生要不斷認識自己和生涯目標以及二者的不匹配,進而確立自己的中短期目標,制訂定相應的行動計劃與措施(如為達到生涯目標,在業務素質方面,計劃學習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通過大學的學習來培養具備將來從事的角色需要的基本素質與能力以彌補二者間的不匹配,培養和建立穩固的自己與生涯目標匹配的關系。總之,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四個階段,一方面確立了大學生大學階段的目標和人生目標,另一方面為大學生規劃目標的實現需要的能力培養和提高指明方向,發覺自身潛能、理性擇業,促進就業多元化,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良性發展,給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降溫”。
參考文獻:
[1]賈志欣,郭旗,金勇.“公務員熱”現象分析——以大學生考公務員熱為觀察視角[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
[2]唐靜.公務員“報考熱”的思考[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5).
[3]馬興法.公務員熱的多視角分析[J] .公共行政,2008(3).
[4]宋慧杰.公共管理視角下對“報考熱”現象的剖析[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5]吳薇,洪燕.生涯發展觀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啟示[J] .中國高等教育,2008(10).
編輯∕王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