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艷 智利婷
摘要:2015年初以來,創新創業工作在國內得到長足發展。各高校依托大學科技園、高校孵化器、高校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新創業有效載體平臺,大力鼓勵創新創業工作開展。
關鍵詞:高效;眾創空間
2015年初以來,創新創業工作在國內得到長足發展。各高校依托大學科技園、高校孵化器、高校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新創業有效載體平臺,大力鼓勵創新創業工作開展。
一、國內創新創業的發展
自1978年以來,國內先后歷經了80年代初以鄉鎮企業大發展為標志的農村創業潮、1992年后以“下?!睘闃酥镜某鞘袆摌I潮、21世紀之初的互聯網企業創業潮等,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僅僅互聯網創業潮的發展就經歷了信息互聯網階段、物體互聯網階段和價值互聯網(區塊鏈)階段。2015年以來,國內再次掀起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標志的創業浪潮。各種創新創業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各類創新創業載體平臺得到長足發展。至2016年底,全國納入科技部火炬統計范圍的眾創空間有4298家,孵化器3255家,科技企業加速器400余家,國家高新區156家。至2017年底,全國眾創空間有5739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63家、科技企業加速器40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創業孵化服務鏈條。2017年平均每天新增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4萬多戶。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中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中從2016年的第25位躍升至2017年第18位。2017年3月,法國權威經濟類媒體《回聲報》稱中國金融科技已經在世界舞臺上居于主導地位。
二、國內眾創空間的發展
企業孵化器最早起源于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它通過提供研發、生產、經營場地,通訊、網絡與辦公等方面的共享設施,系統的培訓和咨詢,政策、融資、法律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創業企業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成活率和成功率。中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始于1987年的武漢東湖創業服務中心。2000年,國內首家以“孵化器”命名的科技企業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獨資成立。2000-2013年間,我國孵化器的數量從164家增至1468家,并且孵化器發展呈現多元化、專業化、網絡化、國際化和市場化的特征,孵化質量和孵化績效顯著提高。
眾創空間是順應網絡時代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統稱。眾創空間實質是孵化器的延伸發展,它居于創業孵化全產業鏈首端的創業苗圃階段,多從傳統孵化器中分出,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虛擬化和共享式創業,為創業者提供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當前國家和省部級的創新創業平臺種類很多,包括各類眾創空間、“雙創”示范基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星創天地、協同創新中心等等。
三、眾創空間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眾創空間作為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統稱,在近年來的發展中獲得了較快發展,但也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贏利能力不足。有的人錯誤地以為不建立眾創空間就不叫創業,一談雙創必定要建立眾創空間,這造成同一城市眾創空間數量眾多,同質化嚴重,除了北上廣深等創業資源富集區外,大多城市的眾創空間入駐率不高,使用效益較低。它們主要依靠房租和政府補貼生存,贏利途徑單一,贏利能力不足,更有的是純粹的“二房東”。今后眾創空間要向著涵蓋房租、專業化軟服務、多樣化的孵化模式、聚焦企業個性需求服務的生活設施服務的全全產業鏈服務贏利模式。
二是資本對初創企業支持不夠。小微等初創企業由于資產規模小、固定資產少、抵押物不足等,導致其信用風險較高。中國目前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創業投資集聚地,有3500家登記的創投機構,管理著近3萬億元的資本。盡管創業資本富集,但創投主體厭惡風險,更愿意支持行業經驗豐富的團隊,更愿意將資金集中投向到高增長階段公司,而不是小額投資小微等初創企業,為不知名的年輕創始人提供資金。再加上當前企業家精神缺乏,不少創業者和風投者盲目追求生快錢和一夜暴富,更使那些投資到初創公司的少量資金,也熱衷于擊鼓傳花式的炒作項目而非培育項目,催生泡沫和非理性創業。為改善這種狀況,國可向風投市場注入公共資金,以增加投資、吸引大型投資者,并積極孵化培育創業投資主體,加強與天使、VC、PE等孵化培育創業投資主體的合作,整合各方資源服務創投孵化、系統梳理總結創投孵化領域的典型經驗、推動創投孵化器等機構有效參與各地創新創業工作,解決創投資本在各地區間發展嚴重不平衡問題、推動民間資本服務雙創,以培育創投促進創新創業和產業發展。
三是服務內容不夠全面。當前還存在對入駐企業服務內容單一問題。要堅持完善園區創新平臺,根據不同需求,打造多層次創新載體,為企業發展提供從種子到大樹的全生命周期支持,要優化園區軟環境,營造良好的園區文化氛圍。要注重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涵蓋工商注冊、稅務代理、法律咨詢、財務支持、人力資源、法律服務、創業培訓、政策輔導、金融服務等在內的公共創業服務。
四、注重發揮高校眾創空間的優勢
高校眾創空間作為高校內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既有普通眾創空間的共性,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它可依托高校人才優勢、技術優勢、重點實驗室、大型實驗儀器設備、大學科技園等優質資源和學生食堂、停車場、圖書館、校醫院、運動場館等基本生活設施,打造專業化、精準化的創新創業基地品牌,引企業入園,引創客入園,形成專業產品、行業資源、高科技的集聚效應和品牌效應,并與高校教學科研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緊密結合。
要堅持鼓勵入駐企業與教學單位在實踐教學方面開展緊密合作,將入駐企業分類組團,集中與教學單位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由企業提供實踐實習場所,并由企業老總或優秀骨干擔任校外指導老師,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參觀式實習、研究生教學和科研實習等工作。在企業與學院之間搭建橋梁,舉行專場和大型人才招聘會,推薦學校的優秀畢業生到入駐企業工作。鼓勵入駐企業用好用足政策,與高校實驗室和高校科研人員共同申報課題,開展科學研究。目前,在京津冀地區,不少入駐企業利用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創新券”的支持資金,與高校實驗室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實現了企業和學校的雙贏局面。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可通過走訪入駐企業,深入了解企業主營業務與科研需求,將學校的科研成果(專利)與入駐企業對接,進行科技成果孵化。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可從入駐企業中擇優聘請企業老總作為高校大學生創業導師,并走進高校公共課大講堂,實施“企業老總優秀一課”,為學生進行創業輔導,也可由入駐企業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創意市集等創新創業活動,共同推動大學生創業園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