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代環衛工作為城市的一股新興力量,他們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就目前而言,新生代環衛工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發展狀態也有待改善。因此,針對新生代環衛工的具體問題,應增加社會資本,減輕新生代環衛工的生存壓力;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增強新生代環衛工的歸屬感;建立多元激勵機制和多方監督機制,優化環衛行業管理體系,著力改善新生代環衛工的生存與發展現狀,讓他們在城市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關鍵詞:新生代環衛工;生存與發展;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以增進民生福祉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新生代環衛工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卻不盡人意。新生代環衛工不同于老一輩環衛工,他們渴望融入城市且對城市的期望更大。他們雖然是城市的“美容師”,卻沒有得到城市基本的服務和起碼的尊重,由此造成新生代環衛工的權益保障困難、生存狀況較差加之政府和用工單位對環衛隊伍的管理不善,因此,環衛工在城市的發展舉步維艱。如何改善環衛工的生存發展狀況,使新生代環衛工在城市生活和工作時能擁有歸屬感和尊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二、新生代環衛工的生存困境及原因
(一)生存狀況不樂觀,新生代環衛工歸屬感不強。
新生代環衛工的生存現狀較差,表現在工資收入低、住房困難、精神生活匱乏。有調研指出,新生代環衛工每個月的實際工資(包括加班費和所有補貼)在1500—1900元之間。可見,新生代環衛工的付出與收入并不成正比。再者,環衛工的居住條件簡陋。新生代環衛工大多是從鄉村來到城市,他們為了節省開支只能選擇一些環境條件差、地理位置等都較差的廉租房,居住條件十分惡劣。此外,新生代環衛工的精神生活匱乏。新生代環衛工在休閑時間里,大多是上網、打游戲、發短信和看電視,很少參加或者沒有參加過集體文娛活動,可見,他們的文化精神生活相當貧乏,沒有機會和條件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因此對城市的歸屬感不強。
(二)社會保障不健全,新生代環衛工難覆蓋。
新生代環衛工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新生代環衛工是直接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并非政府,大多數用人單位為了追求更多利潤而沒有為新生代環衛工購買任何保險,諸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如果環衛工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則沒有任何保障來兜底。其次,福利性保障服務短缺。新生代環衛工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流動性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部門的工作難度,因此政府對其的優惠政策難以落實。最后,市場缺乏有效監督機制。監督機制的缺乏導致出現了新生代環衛工的社會保障不健全的困窘局面,在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愿服務團隊等社會服務團體所涉及的服務對象及其項目中,環衛工常常是被排除在外的群體。
(三)管理體系不完善,新生代環衛工認同感低。
當前環衛管理體系不完善,招聘程序也不規范,新生代環衛工的職業認同感很弱。環衛工工作辛苦,勞動時間長,收入偏低,且無法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權利,甚至遭到歧視,因此,新生代環衛工缺乏職業認同感。其次,環衛用人單位的管理缺乏對員工激勵的作用,新生代環衛工缺乏社會認同感。環衛工雖逐漸成為城市文明的一張名片,但有數據顯示部分社會公眾仍將環衛工視為卑微、低賤的最底層社會人群,同時他們對與上級領導之間的相處情況表示一般甚至不滿意,且認為政府對其的關注度和關心程度都不夠。此外,在環衛管理過程中,環衛行業工會、協會等并沒有發揮其維權職能,他們缺乏對環衛工開展相關法律知識、維權意識等培訓,并未處理好用人單位與環衛工的利益沖突,從而維護環衛工權益的作用。
三、創新環衛工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對策研究
(一)增加社會資本,減輕新生代環衛工的生存壓力。
新生代環衛工社會資本的匱乏阻礙了其在城市的發展。受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影響,新生代環衛工難以與城市居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務資源。因此,政府應打破原有制度的局限,逐步讓外來人員能同本地居民平等享受社會公共服務資源,如共享就業服務、基本養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切實做到社會發展成果與新生代環衛工共享。同時,還要發揮社會力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新生代環衛工開設全方位綠色通道,定期為環衛工進行知識技能培訓,擴大其知識面和能力,減輕其基本生活負擔。
(二)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增強新生代環衛工的歸屬感。
目前的社區社會組織在組織體制、組織結構以及活動方式上靈活高效,政府可以讓社會工作機構的服務領域普及到新生代環衛工這一類群體。充分發揮社會工作機構的社會服務職能,針對環衛工生存狀況及發展需求,給予環衛工一定的人文關懷,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環衛工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如建立“環衛工之家”,為新生代環衛工開展社區活動,提供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同時,呼吁社會公眾關愛環衛工、尊重環衛工的勞動成果,提升環衛工的社會形象,讓新生代環衛工更好地融入社區。
(三)建立多元激勵機制和多方監督機制,優化環衛行業管理體系。
實行合理的激勵方式。政府和用人單位注重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結合起來,從而提高環衛行業的管理水平。在物質激勵方面,遵循多勞多得原則,對有工作能力和技術的人根據其工作情況享受相應的工資待遇,激發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同時對有一定工齡的員工實行工齡工資,改變目前環衛行業工資無差別的狀況。此外,環衛工要切實發揮好其協調和監督作用。除了要為環衛工提供相應的法律援助等幫助外,還要加強新生代環衛工與政府間的聯系,充分發揮其在工人與政府之間的信息橋梁作用,從而不斷優化環衛工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牛喜霞,邱靖,謝建社.環衛工生存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廣州市的調查[J].人口與發展,2014(03):104-112.
[2]謝玉華,李路遙,覃亞洲.環衛工的組織公平感對職業認同感的影響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2018(02):37-4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710638083)的階段性成果。
2017年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編號:2017106380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聶鳳(1992—),女,四川宜賓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農村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