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
摘要:生活即教育。在生活情境中能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學生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能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使課堂教學過程變為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參與的生活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用的知識,知道自己日后的道德行為。《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集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新學科,它是在校小學生接受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要教會一個小學生怎樣去思,怎樣去想,的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關鍵詞:品德教育;生活;能力;積極性;引進;延伸
眾所周知:生活即教育。新的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要求以孩子的現實生活為基礎,要關注孩子在現實生活的學習,教學時要做到有實效性和針對性。品德與社會課程開設的目標是要讓學生達到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除了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傳授,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激發學生產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走向社會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產生主動認識、適應社會的意識,訓練他們的社會觀察力、辨別是非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真正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促進他們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將來能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起輔導的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地參與到《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中,使學生也能像學習數學等學科一樣,真正做到動手、動腦、動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一、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引進課堂
作為老師,我們要了解教材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資源,學生們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等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們一定要巧妙地利用這些現實又生動的資源。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不能脫離兒童生活實際,不能只采用“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覺得品德與社會課并不枯燥,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而且是最貼近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我在教學《男生與女生》這一課時,我先對學生進行一個小測驗,讓學生寫出男生和女生在行為舉止、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方面的特點,引導學生對比總結他們填寫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男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然后通過開展活動“悄悄話”信箱,讓學生把與異性同學交往過程中遇到的煩惱、當時的心情、煩惱的原因寫在一張紙條上,并注意不要寫明自己或他人的真實姓名,然后把紙條放進“悄悄話”信箱里,再讓學生任意抽出一張紙條在全班閱讀,老師就引導學生說出對這些煩惱的看法,共同分析造成煩惱的原因。通過這樣的活動, 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探究對方心理活動的過程中,意識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應學會理解并尊重這種心理差異,以更好地與異性同學相處。因為六年級的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提高,有了更多交往的需求,也開始形成相對固定的伙伴,但隨之也會遇到一些困惑與煩惱,所以開展一些貼近學生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探討與不同的對象打交道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與他人進行交往與溝通。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可以在各種體驗活動中實現。《品德與社會》課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如果只是滿堂灌,學生一定會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果能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研究學生,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愉快教學方式,而且要與生活貼近,創設多一些有趣的情境和實際的體驗活動,多讓學生模擬教學情境,擔任情境角色,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就會思考如何達到情境的要求,這樣學生就會真正做到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如在上《文化風采》這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世界上比較重大節日,我提前安排好每個小組負責表演一個重大的節日,(圣誕節、春節、感因節等),如第一小組表演的是圣誕節,同學們有些將收集到的節日飾品用來裝扮會場,有些用來裝扮自己,然后進行節日的問候,給其他同學講圣誕節的來歷;有幾個同學就表演唱歌、跳舞,讓同學們充分了解西方人慶祝圣誕節時的狂歡活動、互示愛心的活動等。這樣通過讓每個小組用不同的方式表演,讓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不同的節日的來歷、風俗以及相關的文化等,也從中知道不同的國家或民俗,節日習俗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們都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同時激發學生對生活與未來充滿信心,從而更加認真地投入學習生活中。
三、將課堂延伸至生活
陶行知說過“社會即學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品德課的教育離不開生活實際,學生的品德形成也是不生活中體現的,這就要求老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實施“在生活中找教育”,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處處有教育,讓學生的教育走向社會,學生才會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和成長。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課,我采取活動的形式,首先讓學生感悟地球對人類的奉獻,了解地球給我們提供的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產生對地球的感激之情,幫助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然后進行活動“為地球的健康把脈”,我把學生分成三組,各組從“人口狀況”“資源狀況”“環境狀況”三個主題中,選擇一個方面進行調查,收集、匯總、整理資料,然后重點是探討世界的人口問題,通過漫畫和具體數據,形象直觀地再現了地球因人口的增長給地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并通過一系列問題提示,讓學生思考并認識到人口增長過快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教師再根據現在的廣東省人口太多造成一些社會問題讓學生說說,啟發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培養學生社會意識。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的觀念,即品德來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正是通過自身的實驗活動“再創造”而主動獲得的思想教育,讓品德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感受品德的魅力中培養他們的盡早適應社會的能力。所以品德課的教學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線,以學生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系孩子現實生活的各種活動為載體,以孩子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兒童,讓兒童走進生活,讓品德融入生活。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社會教師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