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峰
摘要: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所有學科教學都應當跳出原來窄小的專業知識教學范圍,轉而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能夠有效的向學生開展情感教育工作,諸多教材內容都是開展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此情況下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合理利用教學措施,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于學生情感教育的滲透工作。
關鍵詞:情感教學;高中語文
語文情感教育是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情感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關注語文認知因素的同時,關注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調動書本中的情感因素,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調節課堂,組織教學使學生同時收獲知識與情感,并相互作用,形成健康的人格的一種教育方式。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豐富學生的感情,并引導其發展,使其感受到美的熏陶。語文學科在語言、意境、形象以及情感方面都存在強烈的美感,同時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元素,能夠逐漸幫助高中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幫助其養成優秀的品格。,語文學科所能夠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的影響是其他學科無可替代的。所以,高中語文教學應當充分應用各種生成性資源,積極開展高中語文的情感教學活動,有效促進高中生的智力和人文素養發展,提高其學習自主性,促進個人的個性化和可持續發展。
一、課前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由其導入效果決定。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主動融入情感教育,在課前導入環節,滲透情感教育,具體可以通過游戲、構建情境、音樂、故事以及設置問題等多種導入形式,確定情感教育和語文教學之間的平衡點,進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例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以構建情境的導入形式將杜甫在文中所描述的場景展現給學生,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杜甫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中存在哪些困難,通過此方式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體會杜甫在創作該文章時的生活背景,并從中認識到即便是這樣杜甫依然心系天下蒼生,充分體會杜甫胸懷天下的高尚品行和宏大氣魄,進而幫助學生養成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的良好品德。
二、積極挖掘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情感要素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融入情感教育,能夠更好的把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意境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學習的課文作品,進而對作者的意圖、表達情感及作品內涵予以更為深入的把握。語文教材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和工具,其中載入了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都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靈魂的寄托,更是作者向讀者傳遞自己作品創作時情感的媒介。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豐富課堂教學的情感因素。教師通過對教材知識進行分析、重組、理解、加工以及提煉,展現出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因素,并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傳遞給學生,使得高中語文課堂促進學生知識、情感、意識均衡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能夠積極應用和創新教學方法,并善于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得學生但心靈得到觸動,拉近文章作者和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真正意義上的讓文章作品豐滿、流暢、情義相見、有血有肉,讓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在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講解時候,“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文章看似極為灑脫,但實際上充滿惆悵與無奈,作者自知康橋美景永遠無法帶走,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文章前四節都是在描寫自然之景,到了第五節才開始回憶人的活動,作者仿佛又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正因為要離別,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心中剩下的只是不舍和惆悵,所以詩人的心情就像今晚的康橋一樣,沉默,卻又存在著瞬間的高漲,而后又飛快的消失,思緒如同作者當晚的腳步,輕輕的來,輕輕地走。學生只有切實體會到作者在文章中情感的變化,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讀懂這首詩。
三、構建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場所,更是之間開展情感交流的主要平臺。課堂氛圍的變化會使得學生的情感感悟也會出現變化,進而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課堂教學范圍本身較為融洽、愉悅,這教師可以非常輕松的講課,學生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潛力,更加主動、積極的學習,充分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應用教學表揚的方式,對于學生所回答的問題,以贊許的口吻對其表揚,如此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得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活躍,實現高效的情感教學,反之則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結合實際生活開展高中語文情感教學
相關規定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當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之間的聯系。高中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兩部分。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學習課堂教學資源之外,也應當積極引入課外學習資源。例如學校里各個教師的人格魅力、同學之間的友好情誼;家庭中父母之間的情感、天倫之樂;社會中慈善之舉、助人為樂;自然環境中的景色之美、精神之美等等。這些都屬于課外學習資源,都能夠被用作于開展高中生的語文情感教學工作,其在促進學生情感認知、健康個性、完美人格的成長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從秋天的落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落葉對于第二年的紅花綠葉成長的奉獻精神;從梅蘭竹菊“四君子”中感受到其高尚的品格;從“螞蟻抱團渡河”中感受到自我犧牲的高尚情操。
總結:
高中生具有豐富且復雜的情感,其處于逐漸由幼稚向成熟的關鍵發展階段。所以在高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合理應用語文教學,積極向學生開展情感教學工作,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采用恰當有效的教學手段感染學生,溝通“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情感,在認知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有效的情感教育,獲得情感的洗禮,培養健康的心靈和完美的個性,使認知與情感同步發展;通過語文作品及教材中所蘊含的各種豐富情感,來熏陶和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學習語文知識,并且為其未來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明勇.論語文核心素養在高中選修課中落地的有效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7(12).
[2]房春生.談學生主體性意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J].學周刊,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