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播學基礎理論中,根據傳播類型的不同,傳播可以分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在微信謠言的傳播過程中這些傳播方式亦有所體現,此文從微信使用者的視角,討論微信謠言是如何在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 眾傳播中這些傳播方式中實現的,以及如何在傳播過程中遏制微信謠言的傳播。
關鍵詞:微信謠言;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
一、微信謠言的概念
隨著微信的普遍使用,微信謠言也愈發普遍,謠言出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眾號中,謠言不僅迷惑我們的雙眼,也給我們的名譽和財產造成傷害。那么,謠言的定義是什么。一般認為,謠言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故意捏造的、口耳相傳的消息”。[1]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網絡信息傳播功能的日益強大,網絡謠言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中。網絡謠言是以網絡為土壤,以網絡為傳播方式,對網民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一種未經相關主體證實而在網絡上得到廣泛傳播的有特定指向的信息。[4]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微信謠言是借助微信這一社交媒體發布、傳播的,對微信用戶感興趣的某一事件未經官方證實而廣泛傳播的消息。
微信謠言作為網絡謠言的一種特殊類別,既擁有未知性、非官方性、傳播性、時效性等謠言的特征[5],又具有速度快、范圍廣等一般網絡傳播的特點。由于微信獨特的傳播模式,微信謠言也具有了與其他網絡謠言不同的傳播特點:如“點”與“點”傳播:增加私密性,“點”與“線”傳播:意見領袖發揮作用,助推可信度,“點”與“面”傳播:議程設置,增加關注度。
二、基于人際傳播的微信謠言
人際傳播,即個體與個體之間之間互相溝通形成的傳播,亦是點與點之間的傳播,是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生活的最主要傳播方式。雖然當今社會人們的傳播方式越來越智能化網絡化,但人際傳播為主導的傳播方式并沒有改變。微信傳播中,微信聊天和微信朋友圈都是人際傳播的鮮明體現。由于微信好友的來源大多來源于手機通訊錄、QQ、掃一掃、搖一搖,所以,相對于其他社交媒體,微信的人際傳播與現實生活中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人際傳播中的非制度化特點同樣也會在微信謠言中有所體現。例如,微信謠言在朋友圈中傳播,好友或許本身對這條微信謠言半信半疑,正因為“你”的轉發,好友對此微信謠言就深信不疑,這就是人際傳播助推了微信謠言的傳播。
三、基于群體傳播的微信謠言
幾乎每個微信用戶或多或少的擁有1個以上微信群,微信群和QQ群一樣,是由某一個群主基于某個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空間建立起來的交流群,在群內,每個人都可以聊天、視頻。同樣, 微信謠言也會在群體傳播中蔓延。
諾依曼曾在她的“沉默的螺旋”理論中,描述了這樣一種傳播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如果發現自己的觀點受到廣泛贊同歡迎,便會積極參與,而發現觀點無人贊同,便會保持沉默,如此一來,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這個現象表現在微信謠言在微信群的傳播中尤為明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扮演著“沉默的螺旋”的一部分。
在微信群中,每個人都是微信謠言的參與者和旁聽者,如果某一條微信謠言被大多數人贊同,那么,這條微信謠言便會被更加積極的傳播擴散,相反,如果無人贊同這條微信謠言,它也會變成“沉默”方,從而周而復始,形成“沉默的螺旋”。
四、基于大眾傳播的微信謠言
大眾傳播是當今社會人類最重要的一種傳播形式,微信作為當下最重要的社交媒體之一,它也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如今,由于個人和企業因為利益的驅動,我們每天都能在微信公眾號中看到各式各樣的廣告,例如,當“轉發某某婚紗攝影優惠活動至朋友圈,截圖可免費領取拍攝藝術照一套”,而此類微信有不少就是為了宣傳廣告的謠言。又如以“求助”或“利他”為形式,利用的是人們的同情心。如:“今天上午一個四歲多小女孩在某某小區附近被人拐走了,有知情者請告知,萬分感謝!看到信息請與××電話號碼聯系……”,謠言中所給電話號碼為“吸費電話”,這類微信謠言利用用戶的同情心借助大眾傳播的影響力使得微信謠言擴散。
查詢這類微信謠言的起源,它們原本的影響力并不大,在借助許多關注較高的微信公眾號進行發布擴散后,關注度持續飆升,影響力翻倍,越來越多的微信用戶看到以后,或是出于“撿便宜”心理,或是“同情”心理,或是“尋求健康”心理。微信用戶基于這些心理因素傳播轉發這類微信謠言。
五、如何遏制微信謠言的產生、傳播
1.不要等到謠言跑遍世界了,真相才剛剛穿鞋。謠言傳播的起源在于缺乏正規了解信息的渠道,如果有官方正規的傳播渠道,那么謠言便會不攻自破。因此破解網絡謠言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發生社會公共事件后,官方媒體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消息,將事情原委解釋清楚,就算是對事情真相對官方形象有不利之處,但謙虛、真誠的態度也比遮掩、推諉的態度更讓人們容易解釋,這樣一方面能夠顯示官方對謠言涉及事件的重視程度,以及解決事件的決心,從而贏得公眾的認可和信任;另一方面,能夠及時地制止謠言的傳播,有力地打擊謠言的傳播。
2.增加用戶媒介素養。微信謠言的傳播往往是給人看上去似乎有道理,它迎合一般微信用戶的心理,許多微信用戶往往來不及分辨真假,就被微信謠言煽動性的言語所感染而內心產生傾向性,所以,提高用戶的媒介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公眾需要在平時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媒介素養,自己做自己的“把關人”,不輕信謠言,不傳播謠言,提高對信息的判斷力和辨別力,防止微信謠言的擴散。就算碰到一些不確定的消息,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核實后進行分享傳播,在謠言發生后對于辟謠的消息也要進行及時傳播糾正。
3.加強對微信謠言的管理。對于微信謠言的管理,近幾年相關法律陸續出臺,如對違法、違規、不實信息轉發造成不良影響的就涉嫌違法,一般被轉發500次以上就認定為造成了不良傳播。筆者認為應把微信公眾平臺管理作為重點,對微信的公眾賬號進行規范治理。首先要嚴格把關認證環節,規范認證審核程序,提高認證門檻,及時地發現、清理違法、違規的微信公眾賬號;其次,要把微信納入日常監管體系,建設專用監測平臺,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主流媒體網站積極開放運營微信公眾賬號,壯大主流輿論場。
參考文獻:
[1]馮佳妮:《微博謠言的傳播與媒體的角色擔當》[J],《現代交際》,2014 年第 2期,第128-129頁。
[2]時榮華:《社會心理學詞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3頁。
[3]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5頁。
[4]周裕瓊:《當代中國社會的網絡謠言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第14頁。
[5]孫麗、余建華:《網絡謠言的特征、成因與治理》[J],《電子政務》,2014 年第 4期,第70頁。
[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7][美]卡斯 R 桑斯坦著,張楠迪揚譯:《謠言》,中信出版社2010 年版,序一(第 XI 頁———XII 頁),第 48 頁,第 56 頁。
作者簡介:祝麗君,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持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江西兒童媒介接觸及媒介素養研究”,發表中文核心期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