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物質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線,確保出版物質量在出版工作中處于重中之重環節。本文以《中1型糖尿病》書稿為例,從撰寫審讀報告時對稿件總體評價、編輯加工的詳細內容等方面,深入闡述對書稿進行全方位的加工,結合編輯在處理書稿中遇到的具體情況及采取的有效辦法,提供編輯在書稿處理過程中解決類似問題的參考思路。
關鍵詞:出版物質量;審讀報告;編輯加工
一、稿件總體評價
糖尿病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的第三大致死疾病,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國。而由于胰島細胞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者完全不能分泌胰島素而導致的1 型糖尿病,多發生于兒童及青少年,嚴重影響了兒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給家庭、社會等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和壓力,已引起國際學者的廣泛關注。
本書稿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員張崇本博士所著,總結了截至定稿時的有關1型糖尿病各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流行病學特征、遺傳規律、病理機制、診斷方法、預防及治療手段,以及自我監護等內容,同時,首次引入并全面介紹了1 型糖尿病早期診斷和預防的概念,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法。
這些有關1 型糖尿病的最前沿知識,將為臨床醫護工作者在1 型糖尿病的診斷、治療和監管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將為1 型糖尿病病理機制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知識和信息;將為1型糖尿病的學科建設提供基礎理論數據。有利于1型糖尿病的學術交流與傳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出版價值。
二、編輯加工的詳細內容
本書稿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提供了大量的基礎研究數據,總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數據真實可靠,內容系統全面、科學合理,具有極大的原創性,行文較為流暢,表述較為清楚,體例較為統一。
作者長期從事糖尿病基礎理論研究,在胰島素抵抗的細胞分子生物學機理和1 型糖尿病與環境因素的關系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開拓性成果,但是,對1型糖尿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以及并發癥的處理等內容方面的把控上存在明顯不足,對現行的臨床實際應用經驗不夠,方法處理不當;這些問題經與作者溝通進行處理,建議其重點闡述診斷標準及治療原則。
其他較為明確的細節性問題由編輯根據查證結果直接修改,供作者審核,主要包括少量引用基礎數據錯誤、知識性錯誤,以及技術性問題的檢查和加工等。
(一)引用基礎數據錯誤。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和實驗室數據是證明調研結果和實驗結果最直接、最科學的根據,如果引用數據錯誤,將直接影響結果的正確性,給讀者帶來迷惑性和誤導性。如“環波羅的海歐洲各國的兒童1 型糖尿病發病率差別很大,1983—1988年間,15 歲以下男孩每年每100000 人口1 型糖尿病發病率,芬蘭是36.9 例,愛沙尼亞10.7 例,立陶宛65 例,拉脫維亞6.4 例,波蘭6 例。”經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立陶宛15 歲以下男孩每年每100000 人口1 型糖尿病發病率為6.5例,而非65例,數值相差10倍,推測可能是筆誤。另因計算錯誤,引起的數據錯誤,如“Glargine 的分子式為C267H404N72O78S6,分子量6219”,根據分子式重新核算,分子量應改為6063。以及單位換算引入的數據錯誤,如“美國糖尿病協會將血漿葡萄糖水平低于70mg/dL(39mmol/L)定義為低血糖”,括號內的數據明顯不是常規標準,經查閱相關標準,括號內數據應改為3.9mmol/ L或39mmol/dL。
(二)知識性錯誤。學術專著的價值靈魂在于其準確性、客觀性和科學性,如果表述不夠嚴謹,可能會造成讀者對書稿的準確性、客觀性和科學性質疑。如“1型糖尿病是由胰島β-細胞功能進行性喪失所致,但1型糖尿病發病的確切機制,即導致該病的詳細的遺傳學、免疫學和生理學事件。”1型糖尿病發病的確切機制,迄今還有很多尚未探明,遺傳學、免疫學和生理學事件只是目前為止,根據科學研究總結出來的部分假說,而非確切機制,因此,嚴謹的表述應該改為“1型糖尿病由胰島β-細胞功能進行性喪失所致,但1型糖尿病發病的確切機制,即導致該病的詳細的遺傳學、免疫學和生理學事件,迄今還有很多尚未探明。”
(三)技術性問題的檢查和加工。技術性問題包括漢字、數字、標點符號、插圖、表格等方面的用法錯誤、不規范、不統一等紕漏。數字表示不規范,如“這種類型的1型糖尿病也稱為1A型1型糖尿病,占全部1型糖尿病人群的70-90%”,70-90%應該表述為70%~90%。標點符號錯誤,如“HLA一類區基因編碼一類抗原如HLA-A,HLA-B和HLA-C,二類區基因編碼二類抗原如HLA-DR,HLA-DQ和HLA-DP。”應該改為“HLA一類區基因編碼一類抗原如HLA-A、HLA-B和HLA-C,二類區基因編碼二類抗原如HLA-DR、HLA-DQ和HLA-DP。”插圖和表格缺圖注、表頭等重要信息。
(四)其他問題。書稿中存在一些誤拼、錯用、語法錯誤等,例如“前胰島素源”應該是“前胰島素原”、“合并癥”應該是“并發癥”、“融和蛋白”應該是“融合蛋白”等;存在重復羅嗦錯誤,如“兒童糖尿病酮酸中毒死亡率約為0.15%~0.3%。糖尿病酮酸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并發癥腦積水,約占全部糖尿病酮酸中毒死亡病例的60%~90%。” 0.15%~0.3% 和60%~90% 的表述本身為概數,再加上“約”字,即重復羅嗦,應該改為“兒童糖尿病酮酸中毒死亡率為0.15%~0.3%。糖尿病酮酸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并發癥腦積水,占全部糖尿病酮酸中毒死亡病例的60%~90%。”
三、小結
本書稿的總體質量不錯,但因為涉及1型糖尿病幾乎所有領域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且專業性極強,對于很多內容編輯自感把握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常常通過微信、短信息和電子郵件等方式與作者張崇本博士溝通、向其請教。有關標準、參考資料的更新等因為已有相關的標準和規范,所以作者在表示感謝的同時立即做了修改,但是對于有些整體性層面的章節編寫問題,比如前后章節的同一概念解釋不統一、不準確,或者表達形式不統一等,以及具體的某一細節問題,比如某地區某人群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為每年每10萬人例,本書稿的表述不夠清晰、準確,體例不統一,造成讀者理解出現分歧。凡此種種,張博士都會耐心地解答,并統一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張崇本.1型糖尿病[M]. 武漢: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
[2]張平.提升圖書出版物質量的專業性審查探討[J]. 人才資源開發,2015,(14): 135.
[3]蘇丹.像葉圣陶先生那樣重視出版物質量[J]. 中國編輯, 2015(4): 77-80.
[4]吳培華,李壽春. 編輯基本功仍然是出版物質量的重要保障[J].科技與出版, 2017(7): 29-33.
作者簡介:黃國香,醫學博士,副編審,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