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覺系統存在部分功能缺陷。書法屬于視覺騙術,其中的氣韻生動、節律感、立體感等,是克服視覺誤差(錯覺)之后營造的錯覺。錯覺與書法如影隨形,成為書法形式構圖的依據之一。
關鍵詞:錯覺;書法形式;節律感;立體感
錯視是知覺判斷與所觀察的形態在現實的特征中所具有的矛盾的視覺經驗。對于“眼見為實”,藝術家克里克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你看見的東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腦認為它存在。視覺系統存在部分功能缺陷,視覺藝術非常重視視覺誤差。
書法作為藝中之藝,充滿經驗和智慧,其形式為現代視覺研究提供素材,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返過來指導書法分析與實踐。
書法形式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筆墨和空白的造型,是書法作品中最大的構成元素。另一部分是各種造型的組合關系。造型是客觀具體的,可以感覺到的,而造型的組合關系則比較隱晦,帶有主觀性。主觀和客觀結合,使書法成為表達情感的藝術。
柏拉圖說,繪畫是騙術。書就是畫,書法是視覺騙術,其形式構圖,從整體到細節處理,都必須有理有據,錯覺成為依據之一。書法中的氣韻生動、節律感(時間性)、立體感(空間性)等,都屬于錯覺。形是空間,勢是時間,形勢并重使書法藝術在描寫自然萬物和抒發作者情感時,獲得了無限的表現力。由于錯覺與書法如影隨形,處處錯覺運用,筆者在此僅選擇部分內容進行論述。
一、錯覺與筆墨造型
同樣粗細的線條,短線條顯得粗。相等的線條,縱向顯得比橫向長,不同方向放置,長短粗細感覺不同。斜側具有動感,不同方向的線條,動、靜感覺不同。要展現筆畫變化,首先要克服視覺誤差。
視覺具有連續性。筆畫由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部分組成,一口氣書寫一組筆畫,這組筆畫只有開頭一個起筆,末尾一個收筆,像一套太極拳,中間動作的起和收是一體的,筆畫之間雖然斷開,但筆勢相連,形態和墨色呼應,筆斷意連,感覺行云流水,氣息連綿。
中鋒“令筆心在點畫中行”,墨水從筆尖流注紙面,線條的墨色中間濃兩邊淡,渾厚飽滿,有立體感。
用筆可以產生各種造型變化,有粗有細、可方可圓、中鋒和側鋒等等。它們造型不同,審美特征也不同。由于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筆畫的粗細干濕濃淡變化,體現立體感、節律感。方形棱角分明,骨力開張,有沖擊力,有刺激性,視覺效果偏于陽剛;圓形顯得含蓄、溫和、圓渾,偏于陰柔。中鋒厚實,側鋒靈秀輕薄。點畫的不同造型,具有不同的審美效果。
筆墨的形與勢,衛夫人的《筆陣圖》是一種闡釋:“橫如千里之陣云、點似高山之墜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比喻中既包括形,更包括運動之勢。如何寫出形勢合一的筆畫,蔡邕《九勢》說:“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二、錯覺與結體
同樣大的東西左右放置,會感覺左邊的大;上下放置,會感覺上面的大。正形字的結體一般左緊右松和左細右粗(橫向透視),上緊下松和上細下粗(縱向透視),在縱橫透視線(秩序線)疊加約束下,恰到好處的筆畫粗細與空間大小配合,讓人感覺平正。不懂透視原理,寫不好正形字。正形字字字獨立,在整體中布若算子。
字形的體勢變化,在平正錯覺前提下才能進行。改變透視角度或方向,使字形倚側。倚側的字形具有運動態勢,字之間必須建立某種關系才能融入整體,單字依托整體而存在。使用筆畫的變化,強化空間的大小對比,并使分割出的空間大小按黃金分割排布,整體將會呈現強烈的時間性和繪畫性。
生動的造型來自內部矛盾,讓其中的點畫左右傾側,相互沖突,對立統一,古人對此極有研究,比如歐陽詢《三十六法》中的排疊法、朝揖法、向背法等。“排疊法”將上下部分的軸線左右移挪,“朝揖法”將左右部分的軸線相互傾側,“向背法”的左右部分相互穿插等等,使局部造型形成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互相沖突的力,然后通過組合使它們相互作用,達到平衡。每一種造型都充滿了勢,就像拔河比賽,雙方勢均力敵而使繩子靜止,但內部卻蘊含巨大能量。感人的結體造型,一定是筆勢與體勢結合,因勢造型,形勢合一。
三、錯覺與章法
同樣大的面積,外部空間不同,會感覺面積大小不同。各字的筆畫和空間不同,筆畫本身也占面積,由于錯覺,只有把一組字寫得大小粗細不一,才有可能讓人感覺大小接近。把字寫得感覺一樣大小,在視覺上顯得死板,卻是章法基礎。優秀書法作品,都是在此基礎之上,再次運用錯覺處理各種組合關系,進行各種組合變化,使整體呈現音樂性和繪畫性,體現氣韻生動的藝術美感。
章法是點畫與結體的造型及其組合關系。書法中的組合關系都是以對比的形式出現的,對比反差越大,視覺效果越強。
以單字為造型單位營造對比關系,非常有限。對比關系,需要字組、行和區域的造型共同來營造。
縮小字距或行距的空白,當它們等于或者小于字內空白時,上下或者左右的字就連成一體,成為字組。縱長字組造型和扁闊字組造型,可以調控章法的對比關系。
行是字與字組的組合。單字與字組進行連接,通過大小、正側和收放等變化,顯得參差錯落、跌宕起伏,體現節奏感。
由墨色、字體、大小或格調組成的相似的造型單位,稱之為區域造型。一件作品中,分布著諸多造型元素,不管它們處在何處,相隔多遠,只要在墨色、字體或書風上相似,就會遙相呼應,連成一氣。當代書法強調整體性觀看,需要以上下左右關系來打破單一的上下相連。
章法中最基本的對比關系是:筆墨和空白。
作品通篇的節律感和立體感,主要源自墨色變化。一般濃、漲、濕給人前凸的感覺,枯、燥、淡給人深遠的感覺。墨色濃淡干濕的節奏變化,產生節律感。墨色變化還可以增加抒情能力,濃墨筆沉墨酣,富于力感,能表現激越高亢的情緒,雄健剛正的豪氣;淡墨清新樸素,淡雅空靈,能表現超凡脫俗的逸氣;枯墨飛白顯得蒼古縹緲,若有若無,如佛家說的 “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極富表現力。
黑白相依,筆墨的意義通過空白造型來體現。黑白對立統一,融為一體,黑白之間通過灰色來過渡。墨暈、枯墨、淡墨、飛白,都屬于灰色。筆斷意連與灰色結合,減少筆墨對空白的封閉,充滿韻味;變化字距、行距和周邊的空白,減少空白對筆墨的封閉,使筆墨造型與空白造型參差錯落,渾然一體。
書法博大精深,處處尊重視覺誤差,處處運用錯覺,認知錯覺才能真正進入書法的精神層面,領悟其筆墨語言,引發情感共鳴,使書法審美不再朦朧,批判吸收傳統精華不再含糊,書法創作有思想有個性。
參考文獻:
[1]白鑫,《新編黑白畫理》.遼寧美術出版社,沈陽,2001年.
[2]沃興華,《書法技法新論》.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2009年.
作者簡介:童冬生(1967-),男,江西景德鎮人,副教授,從事書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