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倩 陳一鳴
摘要: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大多空巢老人都產生了獨居老人特有的“空巢綜合征”。隨著老人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對他人幫助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心理上也就越來越脆弱,獨居老人更多的是渴望精神上的贍養,渴望子女和社會多一點的關懷。而留守兒童也同樣因為父母外出打工等系列原因,常年與父母分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沒有獲得足夠的關愛,他們所需要的都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持而是精神上的慰藉,處于社會邊緣的留守兒童更加需要社會給予的心靈關愛。而當下正是一個互聯網科技全面應用的時代,其中虛擬技術的傳播更是覆蓋于社會方方面面,基于這一社會現狀與自我認識,將“3D真三維虛擬演播室”技術應用弄訊基層,去幫助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中很少被關注的人群,是否可實現其“出去走走”的愿望,表達出他們內心的情感。
關鍵詞:虛擬現實;農村;公益
一、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現狀
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群孩子,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以獲取家庭微薄的收入,而他們卻留在了農村的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即使是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的現象,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2000年到2010年,留守兒童從2390萬增長至6100萬,10年間增長了1.6倍,同期流動兒童增長了81%。與流動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規模十年來增長更為迅速。在6.6億農村常駐人口中,農村留守兒童占9%,農村兒童平均每10人中就有4人是留守兒童;在中西部典型的人口流出地,如重慶、四川、安徽等,農村兒童中留守者已經過半。根據六普數據測算,2010年,全國兒童中農村兒童占22%,城鎮流動兒童占10%。這意味著全國平均每10個兒童中,就有2個農村留守兒童和1個城鎮流動兒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超過全部兒童的三成多。
空巢老人范圍的界定,①身邊無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其中包括無子女的老人,也包括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年人;②父母二人留守空巢,不包括無子女的丁克服務;[1]③老年人服氣偶居或獨居[2]??粘布彝サ男纬墒莻€人,家庭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工作等原因,年輕人無法照顧老人,導致老人長時間獨居,形成空巢家庭。還有一些老年人選擇生活在空巢老人中,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孩子的負擔。由于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由獨生子女婚姻組成的4:2:1結構化家庭數量增加,雙方老人不能與子女同住,都主動或被動的導致了空巢家庭的形成。
調查結果表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比例達到60%。而達到疾病程度,需要醫療和心理干預的空巢老人比例占10%-20%”,由于缺乏與孩子的溝通,空巢老人便存有情緒和心理空缺。他們的主觀意識被無用的理論所占據。他們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陷入無聊,無望,無望和無助的狀態。這些負面情緒是強烈的,持久的和反復的,便會對身體和心理狀態形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傷害。空巢綜合征可導致老年人內分泌,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防御系統的紊亂,紊亂和衰退,并且引發他們抵抗力下降,睡眠質量差,疲勞,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等癥狀。誘發或加重慢性身體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等,這會明顯降低生活質量。
二、虛擬現實技術服務農村基層
虛擬技術實際上就是仿真顯示技術,是通過一種三維立體空間從而更清晰的反應事物本質與變化規律。虛擬技術已經出現并在一定領域開始使用,它匯集了多種技術,如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基礎計算機技術以及圖像處理器技術等等。這一技術的綜合性強,功能多樣化,是現代信息的一種標志,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使運營商通過“頭像”進入虛擬空間,成為虛擬環境的一員,在虛擬環境中感知和操作各種對象,從而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
虛擬演播室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電視節目制作技術。其實質是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三維場景與電視攝像機拍攝的人物的實時圖像進行數字化處理,使人物和虛擬背景同步變化,從而完美實現融合兩者,從中獲得真實的畫面。只需使用工作室的一小部分空間,將藍色或綠色背景與攝影燈相匹配,即可拍攝出人的全身或胸部。然后通過虛擬設備的合成,前景中的主機看起來完全集成到由計算機生成的三維虛擬場景中,并且可以在其中移動,從而創建生動的,三維的電視演播室效果。
虛擬演播室系統是一種復雜的系統,主要處理視頻流的軟件和圖像處理,并結合硬件和軟件。它涉及電子,機械,計算機,圖像處理,光學,控制算法等許多領域。其中有許多硬件設備可供選擇,也有許多設計方案要實施,將出現不同的設計方案和不同的結果。
因此如何選擇一種最為經濟實用、高效、功能強大并且符合留守人群心理的方案是本項目的最大難題,同時這也是項目的首要任務。
虛擬技術服務農村基層主要以體驗式服務為主,提供的服務就是讓空巢老人小孩足不出戶,在鄉村鄉鎮感受到全國城市和景區的各類風景,感受新科技下的教育模式,接受城市孩子同樣的教師資源,通過3D演播室的合成,讓他們能夠直接受到一份身臨其境的感受景區環境的視頻,一份名師講堂的視頻。公益性活動讓大家體驗到旅游的快感,知識的拓展,省去了交通、補習班等費用,這有助于促進城市鄉村文化交流,其實美國很早就在教學中應用虛擬技術,老師只需要將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快速、真實地傳遞到學生的終端上,學生借助這些終端在家里就能學習上的內容,就如同親自坐在教室聽老師講課。虛擬技術在我國教學中的應用時間相對較晚,僅限于多媒體教室或其他電化教學當時。但是,隨著校園網的普及,虛擬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將會越來越普及且完善。
三、虛擬現實技術對空巢與留守人群的作用
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度空間的虛擬世界,將意識帶入虛擬世界。對于那些無法履行或參與家庭活動的老年人來說,現實世界將是小而沉悶的。但他們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擺脫這種孤立感。將他們內心沉寂的愿望變為現實,調節老人的精神狀態,豐富老人的社會活動。設想老人的愿望是看一看北京天安門、毛主席像等景觀,但受限于金錢、健康等因素無法到達現場去觀看,而虛擬現實技術能解決這些問題,老人不用大費周章地趕路就可以在家門口通過VR眼鏡看到這一切,滿足老人的心愿。
從生理和心理角度,老年人更適合虛擬現實技術。心理上更寂寞,可以滿足他們娛樂與消遣的需求,他們能夠參與的娛樂活動更少。視力逐漸弱化,反而更容易接受相對粗糙,具有顆粒感的電子屏幕,具有親切的感覺。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遺憾“有了時間卻沒有了離開家欣賞世界的體力,小孩子有想法卻沒有父母能夠陪伴,滿足他們對世界認知的渴求,技術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慰藉。體力有限,行動不便,坐在固定位置上的他們需要使用VR設備反而能夠減輕他們的身體負擔,一個是實現愿望,老人能夠回憶起自己的年輕時代,喚起對生活的回憶,兒童能夠滿足對世界的好奇與憧憬,幫助他們共同逃離現實枯燥無味的生活增添樂趣。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是有限的,這種局限性在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的身上有著更加明顯的體現,人們都有自己不能去到的地方,不能做的事情,不可以見到的人,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受生活條件的限制,“不能”兩個字在他們的生活中不斷出現,甚至見一見自己的兒女,見一見自己的父母都可能是一種奢求
空巢與留守的問題影響他們的家庭生活、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他們無法走出去做喜歡的事情,缺少了解世界的渠道。在一個養老機構的測試里,有位老奶奶戴上VR眼鏡后開始描述,哇,這是優美的國家公園,然后開始回憶起她年輕時去哪里的情景。觀看VR一定程度上分散人體對病痛的注意力。部分研究表明,讓患者沉浸在虛擬現實中可以刺激他們的大腦,通過消除其他干擾,一些神經回路可以被重新激活,或者可以用作分散團隊分散注意力和困擾的工具。生理和心理的種種原因導致他們的行動能力受限,他們需要不依靠他人滿足內心的想法與體驗,只需要相關VR產品的體驗與使用,不要求購買,純粹公益性地滿足他們的愿望。
與電視電腦對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意義有相似之點,虛擬現實技術從二維走向三維,對人的影響也有發展的過程。VR能夠為用戶提供更真實的現場感覺,從有限的視野中認識世界開啟全新的體驗之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能夠獲得對世界的全新認知與體驗。
成為現實與愿望實現之間的橋梁,看到美妙的世界。VR的技術使人不再受地理的限制,項目的公益性使這些群體不受物質條件的限制,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有溫度的,這種心靈上的溫度重于物質。
參考文獻:
[1]陳曉敏,楊柳,現代化進程中的空巢家庭[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4;16(1):35-8.
[2]譚琳,新“空巢”家庭—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人口現象[J].人口研究,2002;2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