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鳴 易怡
摘要:全國第六次刑事審判工作會議提出“審判案件應當以庭審為中心”的刑事司法理念。本文圍繞庭審中心中立性、親歷性、對抗性、公開性等基本屬性展開,通過對A基層法院的庭審現狀進行實證考察,找準與庭審中心的距離,分析桎梏庭審中心實現的本土資源,進而提出實現庭審中心的制度設計。
關鍵詞:庭審中心主義;司法公正;司法體制改革
“庭審中心主義”是相對于“卷宗中心主義”而言,作為刑事案件法庭審理模式的一項重要變革,肩負著保護人權、保障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有效防范冤假錯案等重要使命。但是,一項重要司法理念的植入,一次法庭審理模式的重大改革,勢必需要相應制度的改革和適應,以及裁判者、公訴人、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各方的適應和改變。在基層司法實踐中,傳統的辦案理念和辦案方式已根深蒂固,“庭審中心”的確立是機遇更是挑戰。
一、要求:“庭審中心主義”的基本屬性
(一)中立性
裁判者唯有做到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才能實現法院公正審判的目的,才能使法律事實最大限度貼近案件事實。中立性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在庭審開始之前法官內心不能確認犯罪嫌疑人有罪,即判決前無罪;二是正確處理與公訴機關和公訴人員之間的關系。
(二)親歷性
“親歷性,指裁判者要親自經歷裁判的全過程,它要求:一是裁判者必須始終在場,而不能隨意更換;二是裁判活動不能隨意中斷;三是裁判者對所有提供言詞證據的人,包括證人、鑒定人、被害人、被告人等,都必須當面聽取其口頭陳述,聽取控辯雙方就其陳述所進行的質證和辯論。”[1]法官須在法庭上親自聽取各方訴訟參與人的陳述,審查、判斷證據,直接聽取法庭辯論,形成內心確信并親自作出裁判,做到“由審理者裁判”。
(三)對抗性
對抗性的第一層要求是庭審時應當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辯論權;第二層要求是加強雙方的可對抗性,使真正意義上的對抗成為可能,即對抗的主體雙方實力盡可能相當,包括信息來源能力、文化水平、表達能力、法律素養等素質相當。
(四)公開性
審判公開原則是訴訟法中的基本原則,而該原則最核心部分即庭審公開。庭審的公開和透明為所有的民眾提供了監督司法的途徑,也即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了多一層的保障。
二、距離:離“庭審中心主義”有多遠
A基層法院地處西部某經濟較為繁榮的地區,在司法理念的塑造、審判管理的創新等方面在西部地區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同時,A地區亦是一個農業區縣,A基層法院所轄地區的鄉土生活情況與我國大多數基層地區情況類似,所轄地區刑事犯罪研究范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主要以A基層法院近三年半的庭審情況為研究對象,以該法院近三年半審結的100件刑事案件為樣本,剖析庭審現狀,找準庭審距離。
(一)被告人委托辯護人比例偏低致對抗不足
庭審對抗性是庭審中心主義的基本要求之一。刑事案件中,絕大多數被告人的文化水平較低,更不用說法律素養,因此,委托相對具有可抗性的辯護人參與庭審成為必要。通過對100件樣本進行分析顯示,2012年-2015年,A基層法院刑事辯護人委托率基本維持在40%左右,比例偏低,致使庭審對抗力較弱。
(二)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率低致“法官親歷”落空
1.被害人出庭情況。在100件樣本中,有利益受到直接侵害的被害人案件68件,其中被害人出庭案件僅有8件,其中有7件被害人以附帶民事訴訟原告身份出庭,僅有1人以“證人”的作用出庭(見圖1)。
2.證人出庭情況。在我國司法實踐中,證人證言的作用相對較弱,但是證人證言卻是查明案件真相的重要線索和依據,也是法庭認定案件事實的重要輔佐性證據。推動更多的關鍵證人出庭作證是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司法實踐情況并不樂觀。樣本材料顯示,在調取的100件樣本案件中,公訴機關舉示證據中均有證人證言,且每一案件中的證人數量亦相對較多(見圖2),但證人出庭情況卻不容樂觀,僅有1件案件有證人出庭。
3.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情況。除上述訴訟參與人外,法律規定的其他訴訟參與人如鑒定人、偵查人員等均無出庭記錄。
(三)法官中立難落實
1.當庭宣判的實踐情況。當庭宣判有助于促進辦案效率。在100件樣本案件中,當庭宣判的有37件。而通過調查得知,當庭宣判的案件大多數系法官通過閱讀案卷就已經形成定論,有的案件甚至在開庭前就已經作出判決文書。
2.無罪判決情況。A基層法院2012年-2015年無一案適用“事實不請,證據不足”而作出被告人無罪的判決。一方面說明檢察機關移送案件質量較高,另一方面也確實存在法院盡量不作無罪判決的裁判思維。即使在對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是否充分存在較大爭議的案件中,法院最終都會選擇支持公訴理由。
(四)刑事法官價值認知偏離人權保障價值體系
法官的司法價值觀決定其司法立場和司法運用能力。對此,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法官對于庭審中心主義的立場觀點進行考量。調查結果如下:
問:你認為“庭審中心”最大的價值是什么?
調查結果表明,在法官的價值理念中,庭審中心的確立以“準確查明犯罪事實”的實體公正目的高于“維護訴訟程序公正” 、“制約公檢權力” 等程序公正目的;準確查明犯罪事實的預先確認被告人有罪的潛意識高于預防冤假錯案等預先認為被告人無罪的意識;準確查明犯罪事實、懲罰犯罪的司法觀念優先于保障人權。
三、原因:桎梏“庭審中心”前進的本土資源
“中國的法治之路必須注重中國的本土資源,注重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和實際。”[2]那么,庭審中心前進之路又是根植于怎樣的本土資源呢?
(一)司法體制的制約
我國司法體制一直存在著司法行政化色彩突出,訴訟職權主義特征明顯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國訴訟模式呈現出“以偵查為中心”的流水線訴訟模式,起訴和審判在認定案件事實上的作用容易被虛化,成為僅對“上游工序”的檢驗或復核。[3]而滋生這種訴訟模式的深沉體制問題在于司法獨立未落到實處。一是審判長獨自裁判,合議庭作用未發揮,二是審委會越俎代庖,合議庭作用被虛化。因此,我國法院一直存在著“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司法現狀,脫離司法親歷原則。
(二)刑事司法理念的背離
從法制史的角度來看,我國素來具有重刑輕民、重實體輕程序的司法傳統。新中國在經歷了“嚴打”犯罪、忽視程序的20余年刑事司法實踐后,“人權”這一基本概念開始植入。然而,傳統的“懲罰犯罪”為重點的刑事司法理念已根深蒂固。
(三)民眾“無訟”觀念的深入
孔子曾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薄?無訟理念貫穿于儒家思想的始終,不僅統治者以“息訟”為政績優劣的重要指標,民間傳統上亦深刻的存在著“無訟”的觀念。作為一般的當事人如此,作為與案件無厲害關系的證人更是如此。因此,若要真正落實證人出庭作證制度,落實直接言詞原則,實現法官親歷,就要進一步革除“無訟”思想,讓公眾正確認識訴訟價值,愿意參與到訴訟程序中來。
(四)“趨利避害”心理的存在
沒有人愿意為了他人利益而損害自己的利益,除非使自己獲得的利益大于自己將要失去的利益。這是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確實存在的心理。證人出庭作證尤其是作出不利于被告人的證言時,這時候就直接與被告人對立,一是會對證人帶來精神壓力,二是可能會對證人的人身安全帶來隱患,三是證人耗費時間卻無同等價值回饋。新《刑訴法》第62、63條雖然規定了證人保護制度和證人出庭作證補助制度,但是因司法體制、司法經費保障機制等方面的原因至今仍然無法完全落實。
四、前提:“庭審中心”實現的基本保障
(一)加強主審法官責任制改革
針對法院長期存在的“判者不審、審者不判”的現狀,實現庭審中心,落實裁判者親歷原則,就應當首先改革和貫徹主審法官責任機制,確保由“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二)樹立人權保障的司法理念
從偵查到審查起訴階段,整個案件都處于犯罪嫌疑人與國家機關兩方對抗的狀態,只有進入審判階段才出現了中立的審判者。一定意義上講,審判者就是犯罪嫌疑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庭審則是這根稻草得以發揮作用的重要時間和空間。審判者不僅應當肩負著懲罰犯罪的這一恢復正義的職責,同時應當擔當起依法保護被告人實體和程序權利的重要職責,有效防范冤假錯案的產生。因此,審判人員應當建立起人權保障的基本刑事司法理念,同時,確定“疑罪從無”的裁判思維,大膽適用“疑罪從無”,依法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三)形成全民訴訟參與意識
全民訴訟參與意識是指通過民眾正確認識訴訟職能,建立法治意識,從而愿意并積極的參加到訴訟程序中來。第一層面是要破除懼怕訴訟、無訟的傳統觀念,第二個層面是要建立起民眾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訴訟中來,將出庭作證作為一種精神上的財富。媒體要積極宣傳訴訟參與的正能量,黨政司法機關要對訴訟參與多調研多宣傳。
五、技術:庭審中心相關程序的科學設計
(一)落實直接言詞原則
1.細化關鍵證人出庭保障制度。(1)保障的對象。證人可能由被告人一方提出,其目的一般是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證言,也可能由公訴方提出,主要是作出對被告人不利的證言。由被告人一方提出系私行為,由公訴方提出為公行為,此處需由國家保障的證人理應是由公訴方提出出庭作證的證人。(2)保障的內容。從理論上講,每個公民都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是證人因系與案件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因此很難真正做到讓每個公民都無條件甚至損失自己的利益而出庭作證。最好的辦法便是為證人提供充分的財物保障和精神上的獎勵。法律上應當進一步細化和擴大對證人的保護和保障力度和內容。應當根據案件的社會危害性及證言對案件影響系數大小作出相應的物質(金錢)保障,對于出庭危害性高的案件證人及家人作好充分的人身保障,對于社會有益性大的案件證人作出適當的精神獎勵,如在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等。(3)保障的機構。明確保障機構是證人出庭作證保障制度得以落實的主體和關鍵。由檢察機關履行物質保障義務,由公安機關履行人身保障義務,由其他相關機關履行精神保障義務。
2.強化被害人出庭制度。當我們過多的關注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時,卻忽略了作為案件直接經歷者——被害人的作用。被害人陳述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他是案件的親歷者,是最了解案件事實情況的人之一;二是他與案件往往有法律上直接的利害關系,其陳述很可能會注入有利于己的主觀意志。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被害人是因犯罪行為已經受到一次傷害,因此要盡量避免被害人的精神和人身受到二次傷害。
(1)原則及例外。建立以被害人出庭為原則,不出庭為例外的基本制度。例外情況有二:一是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人身危害性大的案件;二是被害人是未成年人或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精神病人的案件。
(2)不出庭的程序認定。因上述兩項例外而不出庭的案件,應當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申請,由人民法院決定。人民法院認為條件不成立的,駁回申請。
(3)罰則。經人民法院通知,被害人無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被害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嚴重的,可由合議庭決定處以罰款。
(二)充分保證庭審對抗
1.確立有效辯護的理念。辯護人必須“忠誠于委托人的利益”,必須盡職、盡責,對委托人作出高質量的辯護。
2.無效辯護的標準。“被告人要申請法院宣告律師做出了無效辯護,就必須同時證明以下兩項事實:一是律師辯護工作存在缺陷,也就是律師不是一個稱職的律師;二是律師的工作缺陷對辯護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也就是存在著一種合理的可能性,若不是律師的行為錯誤,案件的訴訟結果將是不同的?!盵5]
3.無效辯護的推定。無效辯護的推定主要依靠于法官的自由心證,實踐中一般可以表現為辯護人存在較為嚴重的失職行為如當庭昏睡、漫不經心、不了解案件的具體情況等。
4.無效辯護的提出。因辯護人不盡職責,無效辯護可以由被告人提出,經人民法院同意后作出對辯護人的辯護意見不予采納的決定。
5.確定主體及后果。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若在一審程序過程中,受案法院發現辯護人發生無效辯護的情形,經被告人同意,可以確定原辯護人的相關辯護行為無效,重新為被告人提供辯護權利保障;上級法院可以據此作出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的裁決。
(三)防范法官先入為主
1.發揮陪審人員的作用。一是逐步擴大案件陪審人員數量;二是提高陪審人員參與案件事實審查的質量,建立人員陪審員責任追究機制,如出現不履職、故意錯誤履職的行為,終生取消陪審員資格甚至建立相應的行政以及刑事責任。
2.建立律師卷宗移送制度。律師卷宗移送制度指律師將其收集到的對被告人有利的證據材料形成相應卷宗移送,在庭審開始前,移送至庭審法院。建立律師卷宗移送制度,一方面可以督促律師進行有效辯護,另一方面可以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防止法官偏聽偏信,先入為主。
(四)保障庭審公開的程序
1.庭審必須同步錄音錄像,否則無效。刑事案件的結果一經作出,對被告人的權利影響極大且難以恢復,刑事庭審同步錄音錄像已成為我國司法實踐的普遍做法,但是以法律形式固化這一做法,仍屬必要。
2.加強微博庭審直播。直接前來法院旁觀庭審并監督庭審的人少之又少,而微博作為一個大眾普遍參與的平臺,進一步加大微博庭審直播的運用,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確保司法公正的有益選擇。
結語
庭審中心主義是“尊重和保障人權”價值體系下的重要實現載體。但是,我國庭審現狀離庭審中心主義尚有一段距離,無論是司法體制、司法實踐還是文化傳統、經濟基礎,都需要克服相當多的困難。即使如此,我們亦應堅信,庭審中心是將刑罰用之得當的必要訴訟模式,一旦建立起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必將邁進一大步。
參考文獻
[1]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第93-95頁。
[2]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修訂版,第6頁。
[3]何家弘:《從“庭審虛化”走向“審判中心”》,載《法制日報》2014年11月5日第10版。
[4]樊崇義主編:《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第五版。
[5][美]戴爾卡門:《美國刑事訴訟:法律和實踐》,張鴻巍等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簡介:
1.李飛鳴(1971.8-),男,法學碩士,四川農業大學法學院講師。
2.易怡(1992.3-),女,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