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李生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幾年無人駕駛逐漸火熱,而無人駕駛汽車是智能小車的一種。本設計是基于STM32F429IGT6開發板制作的數字智能化小車,主要功能有:紅外尋跡、超聲波避障、WIFI和藍牙通信、WPM占空比控制IO口電流輸出和周圍溫度監測。采用模塊化,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具有擴展性好、操作便捷、傳輸安全和控制簡單等優點。
關鍵詞:stm32;智能小車;傳感器;無線通信
一、引言
智能汽車作為一種全新的汽車概念和汽車產品,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汽車生產和汽車市場的主流產品。因此,為了規范智能汽車的研究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避免將來可能發生的混亂局面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應該在智能汽車出現之初,就抓緊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本文就是這一背景下提出對智能小車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整體系統框架
本系統所設計的智能小車系統主要由以Cortex-M4為架構STM32F429IGT6為主要控制芯片,其中結合采用了超聲波測距模塊, 紅外傳感器、電機驅動模塊,溫度傳感器、無線通信模塊、攝像頭、按鍵和蜂鳴器及相應外圍電路組成,可由手機端的app控制小車。通過按鍵可選擇小車工作模式, 紅外傳感器采集道路信息及測量車速, 通過電機驅動模塊驅動電機,小車根據賽道狀況結合車輪轉速, 完成特定軌跡。通過超聲波測距,當小車遇到障礙物時蜂鳴器會發出警報并自行避開。系統框圖如圖1所示。
(一)系統的硬件設計
1.超聲波避障模塊
采用的超聲波模塊是HC-SR04,模塊的工作方式如下:
當觸發信號發出10μs的高電平之后,模塊自動發出8個40Khz的方波,并自動檢測是否有信號返回;通過程序算法計算小車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但距離大于10cm時不做警報;當距離小于10cm時,此時蜂鳴器響起,紅色的LED發出警報色,同時采用了pwm電脈沖,蜂鳴器響應的頻率和LED閃爍的頻率將隨著距離的縮小而線性地去提高。
2.紅外尋跡模塊
由紅外線發射和接收管、LM339電壓比較器及其周圍其他元器件組成;一般的尋跡模塊只是單限比較器,沒有加入遲滯電路,輸出電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干擾,最終導致小車實際的機動性能不夠靈活。
3.電機驅動模塊
采用的是L298N電機驅動模塊和28BYJ-48步進電機,其中L298電機驅動模塊可驅動電壓在+5-+35V之間。
4.溫度與時間模塊
由溫度傳感器DS18B20和STM32F429IGT6內部的TIM(定時器)組成,實時監測周圍環境的溫度,對實際車輛進行仿真,避免了小車電機和控制器運行出現意外事件。
5.無線通信模塊及攝像頭
通信采用的是基于SDIO接口,符合wifi無線網絡標準的SDIO-Wifi模塊,有傳輸數據快,兼容SD、MMC接口等特點。攝像頭方面用的是500萬像素的高清攝像頭OV5640,彩色,2592*1944分辨率。
當然,為了進一步保證系統的穩定性,還啟動了備用通信方式——藍牙。
采用的是BH-HC05藍牙串口模塊,支持的頻率范圍在4800-1382400之間,本項目采用的是9600的波特率。在安卓手機app上配對相對應的藍牙設備即可。
(二)系統的軟件設計
該系統選用了STM32F429IGT6作為主控芯片,工作頻率高達180多MHZ,具有17TIM,3個ADC通道。
下圖為系統的執行流程:
當通上電源,系統初始化后可通過無線通信方式開啟小車。當然,可以通過小車上的按鍵去打開L298N驅動去驅動車輪進行特定的軌跡行駛,也可以通過手機上的app進行控制。
此時,我們事先在app上設定了小車的左右轉、前后進、緊急停止、關閉警報裝置(LED和蜂鳴器)和控制小車攝像頭的開關;通過app上的頁面也可以實時監測到小車的周圍溫度和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
以下為小車的尋跡行駛:
當我們手動或者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啟動小車之后,小車的紅外尋跡模塊會實時收到從外界返回來的數據,通過高低電平去判斷走的路線是否為黑線,并通過多個傳感器返回的電平數值去判斷是否要進行拐彎操作。
三、結語
本文研究了一種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實現移動終端與智能小車之間實現實時傳輸圖像,超聲波避障、紅外尋跡、實時報警、通過手機的app去控制小車的行動;從而達到了通過小車可實時監測周圍環境、自我保護、實用簡單便捷穩定的目的,體現了小車的多功能和智能性。
參考文獻:
[1]王勝.基于STM32的智能探測小車[J].黑龍江科學,2018,9(12):36-37.
[2]龍光利.一種多功能遙控智能小車的設計[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14, (04) :12-17.
[3]廖建文, 彭永杰, 屈珣.多功能多操作Wi Fi智能小車的設計[J].魯東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15, (03) :217-220, 232.
[4]李婕.基于STM32的智能小車的制無線視頻監控智能小車設計[M].蘭州:蘭州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4.48-49.
[5]唐雄燕.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及應用:Wi MAX與Wi Fi――現代通信網實用叢書[M].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