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山東省膠州市北京路小學
《孫子兵法》有“兵者,國之大事”之說,今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之共識。古人以兵法戰天下,山東省膠州市北京路小學巧借兵法智慧,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教師發展“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在“以計攻心”的啟示下,學校施展“暖心計”凝聚教師力量。教師管理本是嚴肅古板的,但更需要人文和諧。我們認為:澆花澆根,交人交心,交心必先暖心。正如子宮是胎兒的溫暖寶殿,教師也必然需要一個溫馨、人文、和諧的工作港灣。有了這“暖心”的計策,學校做出了建設調整,讓老師們在有情有義的關愛中“開竅”。譬如自建花卉大棚,給每個辦公室安裝空調,引進高端凈水設備,甚至裝修環保“陪教”育嬰室……很快,每位教師、每個班級都有了勃勃生機的綠植,看到這些生意盎然的綠色映襯著孩子們的笑臉,一天的疲倦都煙消云散;老師們坐在定制的無毒無味原木辦公桌上批改作業,教學辦公不再那么拘謹,老師們的教學熱情如一把火熊熊燃燒起來了。
“前些天因為個人情況住院,校領導竟然組團來看我,當得知我是因為跟丈夫吵架情緒激動才暈倒的,還專門組織了真情調解團去給我丈夫做工作。我只是個才來校幾個月的新老師,學校竟然把我當作‘國寶大熊貓’來照顧,學校領導太人性化了,學校真的是我的第二個家啊!”全體教師會上,新來的王老師激動萬分,對校領導連連鞠躬致謝。這只是學校對教師開竅于心的人文關懷一個細微的小鏡頭。教師子女上學了或升學了,學校總會想法開通“綠色通道”并送上誠摯的祝福;校長到北京培訓學習歸來,送給教師子女人手一枚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的校徽,小小的校徽寄予著校長對孩子們的厚望……關愛教師喜憂,滿足教師訴求,學校用同等半徑畫同心圓,無親疏厚薄,無私心雜念,努力讓每個教師都感受到關愛,使教師工作生活的“單行線”變成“雙通道”,在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誠摯中,讓老師們無意之中被關懷、關鍵時刻被想到,久而久之,老師們被打開的“心扉”演變成了愛的磁場與工作的不竭動力:干群之間、同事之間、師生之間沒有隔閡與疏遠,有的只是信任和理解。
學校暖其心,教師安其身的第一步成功邁出去,接下來要如何乘勝追擊,再添一把柴,使“教師發展”這把火燒得更旺呢?學校運用“釜底抽薪”計之“先治本,后治標”的策略,點燃“尋夢計”。從根本出發,從精神入手,對教師進行開悟于腦的精神洗禮,提振教師精神面貌。學校建校十三年,80%的教師是建校前三年招聘的“元老”。部分教師教育教學出現“天花板現象”,個別教師甚至有了“船到碼頭車到站”的念頭。其中,潘老師作為一位進校十二年的老教師,教學水平自然是沒得說,然而潘老師確實年齡比較大,思想也比較保守,對于學生不斷提出的新想法、新事物,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也鮮與年輕教師交流。學校從“潘老師們”“下手”,聘請了慧宇教育集團高級講師張寶萍、教體局健康教育中心張艷云等心理專家組成的教師心理培訓團,組織系統心理講座、沙盤游戲、心理團體操培訓等活動,對老師們進行心理調適與治療,讓老師們打開心靈之窗;同時,定期組織年輕教師舉辦師道講堂,談為師之道,談人生心態,談興趣愛好,談敬業愛崗,共同分享內心深處的溫暖與感動。經過一段時間的“特殊改造”,老教師們果然有了極大的改變,閱讀領域越來越廣泛,對年輕老師的新想法也產生了共鳴,在認知悅納自我的同時,改變心態,改變對待學生、對待生命的態度。在“善待你的單位”主題演講中,潘冬梅老師深情地說道:“離開學校,我什么也不是,善待學校就是善待自己……”
學校以“尋找最美教師”為切入點,聚焦精神成長,開展每月讀一本好書,每季舉行一次“師道人生”講堂,每學期舉辦一期心理系統輔導,“三個一”活動從精神上武裝教師的頭腦,改變教師精神狀態。老師們在有滋有味的學習中“開悟”,每一位教師都擁有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圖騰”,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感、使命感、生長感油然而生,教師精神海拔不斷提升。
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放開,70后教師趕上生育末班車,一大批教師逐漸從工作“領頭雁”轉變為“高齡國寶”。為學校立下汗馬功勞的她們需要三年左右的“二戰”休養與調整。老師懷孕是喜事,也成了校領導的心頭事。因為學校除去這些中堅力量,其他教師不是“初出茅廬”,就是“老牛拉犁”。以付老師為首的一批剛畢業的新老師,是學校的新生力量。他們年輕且富有青春活力,特別受孩子們的喜歡。然而新老師們雖有滿腔熱情,可教學業務卻不盡如人意。經常出現課講不完、課文重點難點不突出、備課不到位等問題。以陳老師為首的一部分老教師們,教學經驗雖然豐富,但固定、習慣性的教學模板使他們的課堂嚴肅而呆板,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可孩子們聽課時卻普遍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一邊是富有活力少有能力的新教師,一邊是具備能力不見新意的老教師,如何將“兩極化”教師有效地整合到一起,是緩解師資緊缺、從根本上讓教師齊頭并進發展“勢在必行的問題”。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時,“連環計”又帶給我們方向:將新老教師結合在一起,相互扶持,彼此成全,共同砥礪前行。為此,學校開創了轟轟烈烈的“琢玉計”:創新教研方式,明確目標導向,遵循“模仿期訓練技能——熟練期探索模式——突破期形成風格——神遇期超越境界”的發展路徑,積極推行青年教師成才、骨干教師成名、優秀教師成家的“三成工程”,搭建階梯式的持續發展平臺,全心培養能教學、能科研、能管理的“三能教師”。隨著“三成工程”轟轟烈烈地展開,校內百名教師迅速成長成熟起來。

“三成工程”一開張,老師們紛紛“對號入座”,自發結對鉆進“雙師課堂”里:老教師、新老師,一對一相互精準幫扶,共同備課,互相聽課,切磋交流,從中汲取教學的智慧。半年后,老師們的課堂面貌煥然一新。新教師的課活力四射,節奏緊湊,重點突出,孩子們既帶著濃濃的好奇心去學習,同時也收獲滿滿,難點重點都掌握到手,而老教師們的課堂同樣高效。高水平的教學質量讓同學們獲得感增強,同學們紛紛驚訝:老師的教學面貌大有改觀,終于不再那么呆板枯燥,而是變得興趣盎然。一個會講,一個愛聽,課堂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孩子的思維。被評青島市名師的紀老師在獲獎感言中說道:“是我的徒弟把我‘趕’到了這個平臺,新老教師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充分展示了‘1+1>2’的效果……”“三成工程”既“植樹”更“造林”,優秀不是“一個”而是“一群”。這些不但帶動學校破解“二胎時代”的“教育難題”,還打開天窗,讓我們在“群山中見高峰”。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走為上。我們認為,教師發展“三十六計”,活為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將兵法三十六計活學活用到教師發展的各個環節、領域,衍生出讓老師們在激勵中進步的“點贊計”、挖掘教師潛能的“放手計”、引領師生讀書的“共讀計”、倡導教學相長的“益友計”……《孫子兵法》的三十六計橫掃天下,北京路小學的教師發展“三十六計”屢試不爽。
過去我們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今天,高鐵時速達到幾百公里,是因為每個車廂都有動力源,多點發力。“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也不全面,有一支好的教師團隊才是一所好學校。讓每一個教師都成為學校改革發展的動力源,學校才能高效、和諧、可持續地發展,才能實現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