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

張志勇
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民進中央委員、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主任;兼任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學前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普惠性學前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政府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的重大決策,加快發展學前教育中要謹防出現“三個缺位”。
制度供給缺位。加快和保障我國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必須盡快健全三個方面的制度。一是公辦幼兒園機構和教師編制標準。要解決公辦學前教育薄弱的問題,加快公辦學前教育發展,必須盡快破解各地公辦幼兒園無機構編制和無公辦教師編制的問題,要盡快出臺國家層面公辦園教師編制標準,突破對幼兒園編制的總量控制,解決好公辦園事業單位法人登記問題。二是城鎮居住區幼兒園配套建設政策。強化配套建設是未來我國城鎮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的主要方式,將城鎮幼兒園納入城鎮居住區作為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是最節約土地、資金的一種方式。為了建立長效機制,建議國家盡快出臺城鎮居住區義務教育(幼兒園)教育設施配套建設管理辦法。三是學前教育生均撥款制度。目前,全國還有17個省沒有建立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有的地方雖然建立了,但并未落實或者標準很低,如有的省每年每生僅為50元。須督促各地健全學前教育生均撥款標準或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確保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
資源供給缺位。強化政府在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中的主導作用,是確保學前教育公益屬性的必然要求。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公辦園8.6萬所,民辦園15.4萬所。2011年以來新增幼兒園中53.1%是民辦園;新增在園幼兒中75.1%在民辦園就讀。可以說,我國學前教育的快速普及,主要靠民辦園推動。然而調研顯示,一些民辦園在局部地域形成壟斷,政府調控失靈,收費上漲速度過快,逐利傾向嚴重,成了百姓眼中的“貴族園”。一些地區民辦園收費普遍在2500~5500元/生/月,有的高達2萬元。
“入公辦園難”“入民辦園貴”,與我國學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的性質不明和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缺位有著直接關系。不少地方政府以學前教育不是義務教育為由,一味強調發揮社會辦學的力量,不愿承擔主體責任。必須明確各級政府是發展學前教育,解決“入公辦園難”“入民辦園貴”的問題的主體,切實辦好公辦幼兒園,才能發揮公辦學前教育對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的引領作用,才能發揮公辦學前教育對民辦幼兒園過高收費行為的調控作用,才能發揮公辦學前教育保障基本、兜住底線的作用。
監督管理缺位。監督和管理缺位,是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出現各種亂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監管體制和監管隊伍的缺位。教育行政部門學前教育管理力量極其薄弱,27個省份沒有專門學前教育管理機構,多為兼職干部負責;建立專門管理機構的4個省份,也只有2~3個編制。這與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很不匹配,難以適應日益繁重而復雜的管理任務。其次,監管職責不清。一些地方存在政府部門職責不清晰、履職不到位,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等現象。比如,按規定小區配套幼兒園應“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但由于涉及多個部門,在規劃、建設、驗收、移交、舉辦等多環節缺乏聯審、聯批、聯管機制,難以真正落實。第三,監管制度執行不嚴。一些地方沒有認真執行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規定,對幼兒園準入審批、招生收費、教師資質、安全衛生、保教質量等方面缺乏經常性、制度性監管和指導。第四,對民辦園監管不得力。社會媒體反映的辦園行為不規范現象絕大多數發生在民辦園,但是對于民辦幼兒園的監管涉及多個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管辦法與措施。比如,一些資本集團通過在海外上市募集資金,在國內大肆收購幼兒園的行為,目前就難以有效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