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 芳
傳統的青年教師培養模式,注重培訓集中統一,注重教師群體統一性、標準化的共性需要,違背“以人為本,學為中心”的學習原則。傳統培養模式的弊端,應該加以糾正。
為進一步加快教師隊伍建設,我校結合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中小學0~3年內新教師培養規劃,為青年教師搭建了啟航學堂,依托學分制、層級式的管理方式,力求通過三年的培養,讓其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
兼容并蓄,架構三年一貫制分級培養體系,激發培訓動力,實現培訓與學習雙向驅動。通過研究青年教師內在心理驅動和傾向,掌握教師學習動力的根源以及變化特點,激發參加培訓的動力,幫助青年教師根據實際教學環境反思教學過程,總結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以達教學相長的目的。加強分級培養,促進新教師培訓循序漸進。通過分級培養,把握培訓類屬特征,抓住人在成長階段所反映出來的“不會—會—熟—精—通”五個等級,遵循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性以及教師接受變革的過程性,從“進程序”到“進角色”到“進佳境”,循序漸進實現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和個性變革。
雙軌制師徒結對 雙軌制師徒結對,主要指給每一個新入職教師安排兩個師父,德育師父和教學師父。在雙軌制師徒結對中,學校對師父與徒弟有明晰的任務驅動,師徒要分別做到“二帶”“二學”。師父認真“二帶”,帶師魂——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帶師能——教學方法,教學技能;德育師父要做到四到位,教學師父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為指導,在經驗傳授中把自己的內隱知識轉化為徒弟教學的外顯表現上來,切實提高徒弟的教學技能。徒弟虛心“二學”,學做人——育德之道,為人師表;學本領——教學理念,教學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徒弟要做到“看中學”,細心觀察,獲得教學的感性認識;“做中學”,積極模仿,再現師父的有效教學行為;“思中學”,積極反思,不斷揣摩,在模仿中創新,形成自己的獨立教學能力。
擇優階梯式培養 學校建設階梯式師父團隊,由校級中堅教師、區級星級教師、區級首席教師、省級特級教師團隊構成。新教師一年入門期之后,學校選擇有強烈訴求、個人素質不錯的青年教師,拜區進修學校教研員為導師或走出學校參加區域系統內的培養學習。
建立三年一貫制分級培養體系 架構“新苗一級—新苗二級—新苗三級”分級培養體系,即教齡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老師,讓青年教師站上講臺——進程序,站穩講臺——進角色,站好講臺——進佳境。
這樣的架構源于訴求,是應需設計的。我們對學校教師進行了“你想要怎樣的校本培訓”為主題的調研,以了解老師們的業務培養訴求。從數據分析中我們看到95%的青年教師喜歡觀摩課堂教學,迫切需要提升教學管理能力和教學駕馭能力。因此,我們設計的培養內容中以教學基本功、課程實施為主,主要基于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的研究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修學習。
培養體系分級設計,各有側重。新苗一級,側重規范。師德師風方面,側重新入職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理解與認同,對學校校園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教學基本功方面,三筆字練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實踐運用;課程實施方面,教學五認真的學習與實踐,重點是備課與上課的規范;班級管理方面,主要學習如何做班主任,如何與家長溝通,學習班隊課的設計。
新苗二級,側重鉆研。師德師風方面,以身邊的榜樣為例,學習骨干教師的成長經驗;教學基本功方面,學習微課制作、同屏技術的掌握、視頻的剪輯;課程實施方面,能圍繞課堂教學進行實踐反思,能夠確定主題開展論壇;班級管理方面,能獨立設計某個主題的班隊課方案,撰寫家校合作主題方面的案例,提高家校溝通的能力;教育科研方面,設計行動研究的主題和方案,申報的課題能夠在校級層面立項。

新苗三級,側重提升。師德師風方面,圍繞“我所熱愛的教育”“幸福的班主任”“青年教師職業成長之路”等主題活動的開展,對個人職業再規劃;教學基本功方面,學習評課技巧,學習電子白板、圖片PS等技術;課程實施方面,撰寫評課稿,進行微型講座、說課(模擬上課)競賽;班級管理方面,撰寫家校溝通案例,選拔后在班主任經驗分享會上交流,春蠶杯班隊課的評比;教育科研方面,學習個案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申報校級、區級科研小課題,并能夠完成課題報告。
內容全面,循序漸進 三級培養內容都按照師德師風、教學基本功、課程實施、班級管理、教育科研這五個方面進行設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培訓時采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相結合,這樣的方式確保教師把學到的知識及時轉化為實際教育教學能力。
分級制定培訓目標 研制新苗一到三級的培訓課程與學分標準,與培訓內容設定一致,按照入門期、規范期、成型期進行設置。
分級制定培訓內容與學分標準 根據新苗三級培養目標,學校用菜單式的方式制定培訓主題,培訓形式、培訓內容,每一次培訓設計培訓作業,對教師完成的培訓作業,由培訓部門評定相應的得分,根據教師完成的作業質量評定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級,不合格者重新完成作業。
制定三年一貫制學分管理制度 第一,研制三級學分。依據三級培訓標準,制定每一項培訓的上限得分與下限得分,依據為每次培訓后的作業設計,根據青年教師上交的培訓作業質量,經審核得相應分值。第二,研制學分評價細則。學分評價細則包括研訓的紀律獎懲、校本化研訓得分、區級及以上加分,這三塊評價細則制定要嚴謹,規范,科學。第三,研制推進式評價細則。該細則明確每一級不達標處理意見,成績突出者獎勵,讓參加每一級的青年教師心中裝有標準,在任務驅動下激勵教師“潛在學習動力”,明晰培訓指向;“激發學習動力”,滿足自我學習需要;“維持學習動力”,健全有質量的保障體系。
總之,依托學分制、層級式的管理方式,我校力求通過三年的培養,以嚴謹的培養體系、豐富的教學內容、務實的教學精神和溫暖的人本關懷,使新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扎實的學科教學基本功,能獨立開展規范的教育教學工作及教育教學研究,具有課程改革意識并積極投入改革,努力成為學校教育教學骨干。讓青年教師成長為師德優良,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齊頭并進的全方位教師,成為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