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
干燥綜合征(SS)是臨床常見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婦女(40~50歲),主要累及淚腺、唾液腺,表現為眼干、口干,同時可表現為腺體外多種器官的受累,導致肺間質、腎間質等系統性損害[1-2]。目前,SS發病病因和機制并未明確,可能與病毒感染、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及遺傳因素有關。西醫治療SS并無特效及根治方法,主要選用激素類藥物、免疫抑制劑治療以緩解臨床癥狀,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往往導致多種不良反應,增加感染風險,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中醫辨證施治具有獨特優勢,可多靶點用藥,并在SS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根據SS表現,眾多中醫學家將其歸為中醫“燥證”“渴證”“燥毒”“燥痹”等,并認為患者體質多以陰虛為本、燥毒血瘀為標,虛、燥、瘀、毒相互作用成為SS病情復雜的原因所在[3-4]。硫酸羥氯喹為臨床治療干燥綜合征常用藥物之一,具有穩定溶酶體膜及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等作用,可有效改善干燥綜合征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療效欠佳。為進一步改善SS臨床癥狀,可針對瘀、毒病理產物予以活血解毒治療,以控制病情進展。本研究探討了兩種方法聯合治療SS的療效及免疫調節機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SS患者86例,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干燥綜合征血瘀證的辨證標準:癥見患者刺痛感,按壓時疼痛明顯,口唇、爪甲等部位有瘀血表現;可見皮下瘀斑,舌質紫暗,脈澀。西醫診斷符合2002年5月第八屆SS國際專題會議推薦的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標準[6]:患者口干時間>3個月,腮腺反復腫大,吞咽干燥食物困難,常用水幫助;常感難以忍受的眼干時間>3個月,感沙子進眼;施墨試驗≤5 mm/5 min;角膜染色≥4 Van;組織學檢查示下唇腺淋巴細胞灶≥1;唾液腺受損;抗SSA或抗SSB(+)。患者年齡20~60歲,均經患者或者監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有頸頭面部放療史者,HCV、HIV病毒感染者,淋巴痛、結節病、移植物抗宿主病者,應用抗乙酰膽堿藥物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86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齡20~59(45.7±8.2)歲。觀察組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齡21~60(46.5±7.4)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在帕夫林膠囊等對癥治療基礎上給予硫酸羥氯喹(上海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63)口服,0.2 g/次,2次/d,連續治療3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活血解毒方治療,組方:赤芍10 g、丹皮10g、丹參20g、川芎15 g、雞血藤20g、連翹15 g、銀花15 g、苦參10 g,1劑/d,水煎取汁200 mL,于早晚各服100 mL,連續服用4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對患者主要癥狀兩目干澀、口干咽燥、皮膚干澀、唇舌紫暗、關節疼痛進行中醫證候積分評估,根據癥狀無、輕度、中度、重度評為0分、1分、2分、3分。②免疫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IL-6、IL-17水平,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CD4+T細胞亞群Th17、Treg水平。③臨床療效:于治療后對2組療效進行評估。臨床控制:療效指數≥80%;顯效:療效指數≥50%且<80%;有效:療效指數≥30%且<50%;無效:療效指數<30%,其中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6]。治療總有效率=(臨床控制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④不良反應:記錄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1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中醫證候(兩目干澀、口干咽燥、皮膚干澀、唇舌紫暗、關節疼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各項中醫證候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各項中醫證候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2.2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2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血清IL-6、IL-17、Treg、Th17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血清IL-6、IL-17、Th17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均<0.05),而Treg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均<0.05),且觀察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2.32組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干燥綜合征為全球性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有數據顯示,國內發病率為0.3%~0.9%[7],僅次于類風濕關節炎。SS發病與自身免疫異常有密切關系,可表現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異常,多種炎癥介質及細胞因子參與其發病過程[8]。外分泌腺中B淋巴細胞增多及活化的T細胞亞群增加可導致大量細胞因子分泌。其中Th17/Treg失衡對SS病情發展有調控作用[9]。Th17為新型CD4+T細胞亞群,IL-17、IL-6是Th17分泌的代表性因子,可誘導反應蛋白、趨化因子及多種炎性細胞因子,發生炎癥反應,破壞靶器官組織[10-12]。Th17水平提高與SS病情進展有重要聯系。Treg為調節免疫穩態的T細胞,對亢進的Th17水平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檢測Th17/Treg水平可反映治療效果。

表3 2組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理論中雖無“干燥綜合征”這一病名,但對其有較深的研究,認為SS的發生乃多因所致,即內外燥邪侵襲,損傷氣血津液,日久灼津煉液釀毒,使肢體筋脈失養,瘀血痹阻,致肌膚枯澀,臟器損害。燥毒為害,使機體臟腑虛損,津液生化無源,臟腑不榮,機體失潤,則燥象化生,導致本病病程的遷延性,加重SS的干燥程度[13-14]。另外干燥綜合征燥熱日久耗氣傷津,氣滯血瘀貫穿SS病情進展過程中,因此治當養陰清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標本兼治[15]。本研究所用中藥方中川芎、雞血藤與赤芍、丹皮、丹參配伍化瘀活血,通絡止痛,考慮到該病發病者以中老年女性為主,該類患者多處于圍絕經期,氣血不足,且易肝郁氣滯,瘀血內生,故增加活血化瘀藥物用量,以恢復氣機正常運行[16];連翹、銀花、苦參為清熱解毒常用藥,可促進體內燥邪所生之代謝產物的排除。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丹皮、丹參、赤芍活血藥物均有免疫抑制作用和抗炎作用,知母、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藥物也具有明顯抗變態反應作用,能抑制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從而發揮抗炎作用[17-18]。兩種方法合用,以治本與治標并重。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中醫證候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治療后血清IL-6、IL-17、Th17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Treg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活血解毒方聯合硫酸羥氯喹治療SS療效較佳,可有效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減輕SS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參考文獻]
[1]華紅. 干燥綜合征西醫、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2,5(3):142-145
[2]程永靜,黃慈波. 干燥綜合征的診斷治療進展[J]. 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0,1(1):10-13
[3]陳秀芳. 干燥綜合征的中醫藥研究進展[J]. 中醫藥導報,2011,17(3):115-117
[4]崔民英,侯秀娟,朱躍蘭. 重視干燥綜合征的毒邪辨治[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5):982-983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88
[6]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 干燥綜合征診治指南(草案)[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7):446-448
[7]朱躍蘭,靖衛霞. 干燥綜合征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 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3):70-73
[8]李忱,孫瑩,董振華,等. T細胞相關細胞因子在干燥綜合征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醫學研究雜志,2014,43(6):13-16
[9]Littman DR,Rudensky AY. Th17 and regulator T cells in mediating and restraining inflammation[J]. Cell,2010,140(6):845-858
[10] 朱建東,王忠泉,張品南. 干燥綜合征患者Th17與調節性T細胞免疫失衡的觀察[J]. 放射免疫學雜志,2012,25(3):301-303
[11] 季荔,王芳. Th17細胞的研究進展[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6):1845-1847
[12] Coward JI,Kulbe H. The role of interleuldn-6 in gynaecological malignaiicies[J].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2012,23(6):333-342
[13] 馬武開,唐芳,王螢,等. 干燥綜合征中醫證候分類臨床文獻研究[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2):975-989
[14] 馬晴,薛鸞. 中醫藥治療干燥綜合征臨床療效的文獻Meta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125-128
[15] 朱巍,莫成榮. 探討中醫對干燥綜合征的治療[J]. 遼寧中醫雜志,2008,35(9):1341-1342
[16] 靖衛霞,朱躍蘭,周光春. 朱躍蘭教授運用活血解毒方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J]. 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6(1):63-66
[17] 向楚兵,倪彩霞,陳林,等. 赤芍二基原藥材的抗炎、鎮痛作用比較研究[J]. 中藥與臨床,2011,2(1):46-48
[18] 林麗美,王智民,王金華,等. 金銀花、連翹及銀翹藥對水煎劑的抗炎、解熱作用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08,33(4):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