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童
摘要:近年來,由于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政策導向,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政策逐步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發展有了很大的提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更加注重“協調東中西、平衡南北方”的整體協調發展思路,全方位縮小了區域發展差距,全面推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關鍵詞:經濟;區域協調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是指各區域在發展過程中,區域之間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賴日益加深、發展上關聯互動,使區域間的經濟差異穩定在合理、適度的范圍內,各區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從而達到各區域經濟均衡持續發展的過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區域間發展不平衡
受自然資源、經濟政策、承載能力、政府導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個區域發展出現不平衡,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中西部地區相對東部地區發展較慢,經濟總量比重比較低,人均收入差距較大,出現了區域發展不平衡。
(二)區域城鎮化發展差距較大
我國城鎮化整體水平不斷推進,但城鎮化發展的不平衡、城鎮化結構不合理帶來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從城市發展水平來看,東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明顯高出中西部地區。中國目前仍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農村,新型城鎮化的過程,就是中國逐步縮小城鄉和區域差別的過程。
(三)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
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間競爭、地方保護主義、市場體制不健全、產業集中程度低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我國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重要產業的企業生產專業化水平低、協作化程度不高,很難形成強勁的競爭優勢,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成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障礙,惡化了資源配置,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
(一)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整體平衡發展
實現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重點要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東、中、西三大區域之間實現資源共享、要素合理分配和流動發展,大力發展各地區具有特色的優勢產業,形成區域間優勢互補。一要積極支持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繼續增強東部地區的競爭力,帶動和幫扶中西部地區發展。東部地區繼續堅持對外開放,保持全國經濟長期快速增長,對中西部地區,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帶。二要大力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部地區注重發揮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中部地區要依托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西部要加快發展步伐,通過國家政策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三要加強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聯合和協作,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進一步加強同沿線有關國家和地區實行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路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二)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正處于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要堅持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相關配套改革,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形成以城市群為主導、以“節點城鎮”為樞紐、以廣大農村為“神經末梢”的城鄉一體的發展格程。二要城際之間合理分工協作,走城市與農村雙向互動、優勢互補的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加快發展方式轉型升級,促進要素流動和功能整合,調整優化行政區劃,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區域發展戰略與現代化戰略相銜接。三要建立以新型城鎮化為核心的區域規劃,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作為重點,推動區域合作,提升東部城鎮化發展水平,以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的發展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不同區域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有序健康發展,形成有序分工、優勢互補的發展布局。
(三)構建經濟協作區,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通過加強地區間經濟協作,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統籌產業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構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協調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一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功能,進行資產重組,讓生產要素充分流動起來,促進優勝劣汰,調整優化企業結構,加快建立新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改善區域產業結構,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體系。二要充分利用國家區域性政策扶植和引導,進行宏觀利益調整,形成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地方優勢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開展技術創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完成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產業協調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 天津市薊州區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