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

這個新年,由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主辦的“2018新年音樂會”在蘭州音樂廳成功舉辦,現場1000多個座位的音樂廳座無虛席,還有30余萬人通過網站直播平臺觀看了這場音樂會。西北民大的師生們用音符承載起對新一年的期許,用樂器傳遞著對新一年的祝福。
作為本場音樂會的一大亮點,由西北民大音樂學院院長賽音教授作曲、具有典雅京腔京韻風格的歌曲《中國大船》,經過梅花獎得主、音樂學院聲樂教授馬少敏和甘肅省京劇表演藝術家姜肅泉的精彩演繹,充分展示出了西北民大音樂學院強勁的教學實力。
在西北民大音樂學院,記者見到了賽音。他的談吐間盡顯學者風范、音樂人的灑脫,他興致勃勃地說:“快節奏生活讓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越來越遠,而音樂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拉近彼此的距離,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是最好的溝通橋梁。”
賽音,蒙古族,1973年出生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談起故鄉,他感慨地說:“‘博爾塔拉系蒙古語,意為‘銀色的草原,這片多民族聚居的神奇土地就是培養我音樂才能的沃土。”
賽音的父親是一名軍人,非常愛唱歌,母親則熱愛舞蹈。成長環境浸潤著音樂的氣息,讓賽音從小就深深地愛上了音樂,“在我小時候,電唱機非常流行,家里也有一臺,父親還買了很多唱片,經常放給我們聽”。那時的賽音并沒有上過專門的音樂班,而是僅憑著興趣自學為樂。
從小學到中學,賽音都是“非一般的孩子”,究其原因,還是來源于音樂。那些年里,他接觸到了手風琴、鋼琴、電子琴、吉他等樂器,凡是遇見的樂器都要研究一番,久而久之,全身沸騰著音樂細胞的他無師自通,碰上樂器都能“亮一手”。或許現在的校園里組個樂隊不算新奇,但在那個年代,賽音就和幾個同學在課余時間組建了屬于自己的樂隊,著實有些“先鋒”,十多歲的他負責彈奏電子琴。樂隊不僅在學校演出,還去歌舞廳、咖啡廳表演。有時聽眾們興致一來便會點歌,這就要求除了擁有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外,還必須鍛煉出臨場即興發揮能力。在這些日子里,賽音坦言自己除了團隊意識增強,扒譜能力也得到全面提高,為以后寫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賽音的高中時代也頗為傳奇,學校合唱比賽,別的班級都在唱“老歌”,他所在的班級卻別具特色,他們唱著賽音的原創歌曲風靡校園,幾乎每次都能問鼎冠軍。“那時候寫歌沒有技法,也沒有技巧,就是怎么好聽怎么來,同學們也認為好聽好唱就可以。如果從技術層面上看,確實有些幼稚,但是現在回憶起來還是很有意思。”賽音說。
就這樣,高中畢業后的他如愿以償地考上了西北民大音樂舞蹈學院。“我記得西北民族大學是1990年3月來到新疆教育學院進行招生,我去參加了考試,還幸運地見到了王洛賓先生,當時學校只計劃在新疆招4個專科生,但去考試的學生特別多。除了西北民大,我還報考了陜西師范和新疆師范,幸運地是三所院校的專業課我都通過了,那一刻,我毫不猶豫選擇了西北民族大學,因為那里是少數民族在西北地區的最高學府。”賽音回憶說。
1990年9月,賽音第一次走進西北民族大學,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在這里一干就是幾十年,“之前在學長的照片上看到過學校,感覺古色古香,當真的走進學校的時候,看到學校的各色建筑,青年人洋溢著自信的笑容,那一刻我就愛上了這里,這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大學”。賽音說:“當然,那時候我最羨慕的是學校的老師,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在西北民大,兩年的專科學習加上三年的本科學習為賽音打下了扎實的音樂基礎,“我不僅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還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當然,這與他的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那時學校的琴房非常緊張,我總感覺練琴的時間不夠,就自己偷偷地配了一把琴房的鑰匙,為了練琴,我在琴房經常一天不吃不喝,而且感覺不到餓,早上進琴房,彈著彈著天就黑了,感覺學習就是樂趣,假期我也不回家,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去琴房練琴。那時候同學們都是排著隊在琴房門口等著練琴,老師看我刻苦,也應允我可以去老師的琴房練琴。”
大學期間,賽音任學校學生會副主席、音樂學院學生會主席,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在老師和同學中間小有名氣。1995年,賽音畢業后順利留校任教,兼任教學秘書,一周還有25節的鋼琴輔修課,除了教課,他都在辦公室處理學院事務,考試印卷子,和老師們核算課時費,收取學生的教材費,等等,事無巨細,但是對于年輕的賽音來說,他對學院各部門的工作都有了全方位的認識和了解。
1999年,賽音來到中央音樂學院進修,開拓了自己的音樂視野,也讓自己的音樂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2002年,他考取西北民大音樂學院第一屆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音樂學家李曙明教授和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尚德義教授,攻讀作曲技術理論和音樂美學。在讀研的過程中,他沒有脫產,既當老師,又當學生,這樣的生活讓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創作歌曲時思考的時間長,只要想法一成熟,譜曲就很快。雖然我熟諳作曲的創作規律,如果按模式的方法我會寫出更多的歌,但是我對自己的作品水準有要求,我希望做有意義、傳唱度高的作品。”
蒙古族血統賦予賽音音樂天賦,但是他的創作并不囿于本民族的歌曲。音樂不分國界和民族,賽音說:“做音樂不能太狹隘,不能因為我是蒙古族就只做蒙古族的樂曲,我的作品涉獵面很廣,有軍旅歌、民歌、民族歌,還有很多帶有流行元素的歌曲,我一直嘗試新的音樂形式,因為好的作曲家要能駕馭各種風格,就像好的演員能夠塑造各類人物角色!”
除此之外,賽音很注重音樂是否“接地氣”,作為音樂人要寫適應市場、而且寫老百姓喜歡的歌。他的代表作品《高原上的白楊樹》《依戀的土地》《不忘初心》《背著月亮走》《回家吃飯啦》《媽媽的女兒》《東方微笑》……這些歌曲或榮獲甘肅省敦煌文藝最高獎,或經過王麗達、呂繼宏、湯非、蘇瑋等歌者的演繹后,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力甚廣。
為弘揚十九大創作的《不忘初心》,賽音在創作上做了大膽的嘗試,沒有大歌的磅礴氣勢,而是為了傳唱,將歌曲的節奏定義為跳躍而明快,就是這樣的改變,讓很多人都喜歡上了這首歌,歌唱家王麗達也表示在眾多《不忘初心》的歌曲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首。
為軍營戰士創作的《背著月亮走》,歌曲悠揚細膩,充滿了戰士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旋律響起,很多戰士就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之中。歌唱家呂繼宏表示:“不管是錄音還是下部隊演出,唱起這首歌的時候,總是飽含熱淚。”
為表達母女之情創作的《媽媽的女兒》,旋律猶如一股暖流慢慢流淌,流到了每個人的心里,唱出了那段最無私的愛,詞作家楊玉鵬在聽到賽音譜完的曲后哽咽著說,“這首歌詞我寫了有十年了,3650天,我終于等到了最天衣無縫的曲子”。
“這也是需要我們創作的作品,做藝術不能‘高處不勝寒。”賽音坦言,以前自己比較注重技術和技巧方面的“學院派”創作,“如今,我的觀念是,音樂不要做太難的炫技,一定要朗朗上口,做出老百姓喜愛的、具有傳唱度的音樂作品,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多年來,作為甘肅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省青年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蘭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音樂舞蹈藝術委員會委員的賽音多次擔任各類大型晚會音樂總監;還在國家級、省級刊物多次發表學術論文及音樂作品,并由國內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賽音的眾多作品在中央電視臺、省市廣播電臺中播出,傳唱度、美譽度高,為西北地區的音樂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而在學院,從辦公室副主任到作曲技術理論教研室主任,從導師組長到學院的副院長,再到2017年3月,被正式任命為音樂學院院長,賽音在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現在。
賽音說:“我們是一個有傳承的學院,發展了這么多年,是幾代人的努力,前輩們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我當院長就一定要把前輩們的優良傳統發揚下去,所以從辦學上而言,我的初衷就是把這個學院辦好!”
為了樹立品牌,學院從2016年開始舉辦新年音樂會,這是甘肅省唯一公開舉辦新年音樂會的高等院校,繼首屆音樂會圓滿成功之后,2017年的新年音樂會更是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閻維文、于魁智、韓蘭魁、呂繼宏、劉云志、吳碧霞等藝術家通過視頻送來祝福,預祝音樂會取得圓滿成功。
為保證2018新年音樂會高質量舉辦,學院特別邀請了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張國勇擔任指揮。為了請到這位指揮界的泰斗,賽音特意選擇張國勇在深圳演出期間來到現場,以真心誠意打動了張國勇。用賽音的話說:“我們西北需要這樣的大音樂家帶著我們去探尋更廣闊的音樂世界。”于是乎,香港著名中提琴演奏家白明來了,著名美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郭永生來了,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單簧管演奏家尹波來了……一位又一位音樂界的大腕參與到了這一場音樂盛典中,而在排練中,學院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們得到了與音樂家們面對面學習交流的機會,也讓他們對樂團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了解。
而這些,都是賽音當初計劃之中的,因為他知道音樂的大門必須向有才能的人敞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巨大的文化力量和文化自信,這種力量和自信無法從抄襲和復制中得來,只能從繼承和創新中崛起。西北音樂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從根本上加強對音樂教育、音樂創作和民族文化的學習及研究,我們也同樣需要更多的音樂家帶著我們一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