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著重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第二,踐行核心價值觀,必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作了系列論述,為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了方向。他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總書記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我們黨的四大自信,并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根基和著力點。
傳統文化要“取得實際成效”,要能夠“活”起來,還是得通過“人”的傳承。對于新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傳統文化的“面目”決定著它的親近感與傳承度。面對傳統文化,年輕人的思維、年輕人的活力、年輕人掌握的現代信息和技術,會打開一個屬于這個時代的傳統文化,而這恰恰是創新和傳承。傳統文化就像一個生命體,只有跟人建立了緊密的共生關系才能不斷進化。
2017年初夏,一群來自國內外藝術名校的“90后”們,將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譜曲演唱,并制作成視頻發布在網上。這段只有5分半的視頻,用青年群體最為熟悉的形式,把600多字的詩歌全編了進去,不僅旋律動聽、朗朗上口,副歌部分還用上了戲曲腔。為教科書上冷冰冰的“朗讀并背誦全文”涂上了濕潤的色彩,精彩的創意得到了網友們的廣泛贊譽。
在網絡改編歌曲《琵琶行》的青年主創們看來,這是他們用“我們所理解的方式”結合現代與傳統進行的認真創作。這正是將愛好與特長相結合,以青年人特有的敏銳推廣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嘗試,體現的是我們的青年群體旺盛的創造欲和創新能力,以及肩負文化傳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擁抱互聯網,也能讓傳統技藝煥發勃勃生機。一個時代的青年人會用他們新鮮的思維打開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并“創造性轉換”。即便在新文化運動反傳統時期,傳統文化也是經過新青年們的改造而以新的形式出現。當我們聽“90后”的《琵琶行》、看青年人喜歡的南山詩社的吟唱表演時,當年輕人嘗試古風cosplay(角色扮演)、復蘇傳統禮儀茶道時,可以感覺到,傳統文化不是被收藏起來,而是被打開了,活在當下。這種打開,其實就是傳承和創新,對于傳統文化來說,傳承和創新才是最好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