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1968年,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哲學家、思想家池田大作進行了一場“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對話。湯因比說:“近代初期的烏托邦理論,幾乎都是樂觀的。這是因為,沒有明確地把科學進步和精神上的進步,看成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他們錯誤地認為,累積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會自然地累積精神上的進步。”湯因比當時已對現代科技所引發的人類現代文明的嚴重缺失,表達了深沉的憂慮。對此,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指出,湯因比對人類文明前途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也提供了一個頗為重要的觀察維度。
一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設相對于經濟建設的滯后性,另一方面,傳統文化遇到現代化也面臨一個繼承與轉化的問題。適應現代化的新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危機”就此發生。無論是已經現代化的國家,或是正在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發生過“文化危機”。只是由于處于各自的價值系統之內,各國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因此其現代化過程也呈現出各自的特點。
日本在學習西方或外來文化時,沒有完全拋棄傳統的民族文化,正如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說:“日本人既是保守的,又是歡迎新東西的。”這為近代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礎。明治維新在攝取西方科學技術時,也未忽視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設,在吸取歐美近代思想和文學藝術的同時,推陳出新,將其傳統文化中的“和魂”精神發展為一種獨特的“團伙精神”,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
在新加坡走向現代化過程中,英國式的文官制度、西方的高科技和華人文化(儒家倫理)被有機地統一起來。他們學習西方,但不“西化”,推行儒家文化,卻又不“中國化”,從而構成李光耀所謂的追求“生存(Subsist)、安全(Safe)、成功(Success)”的“三S精神”。這種“三S精神”與日本人的“團伙精神”,作為一種適應現代化進程的文化精神,具有一致的文化價值取向,對推動日本及東亞“四小龍”走上現代化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文化危機”是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過程。但危機并不可怕,伴隨文化的對立沖突則是融合再生。危機意味著文化傳統將獲得再生和興盛的契機——在文化危機中尋找自己的出路。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會經歷不同形式的文化再生運動。我們應放眼世界,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考察現代化與文化危機問題。意即,一個民族和國家,無論是否進入現代化,都有可能出現文化危機。因此,在“西學東漸”即傳統化走向現代化的同時,“東(中)學”也在“西漸”,即以“傳統藥”來救治“現代病”。在此,問題的關鍵是要在文化的沖突和危機中建構一個適應現代化和未來社會的新的文化價值系統。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不僅悠久而且龐雜。長期以來,我們對這一文化價值的系統深入研究很不充分,由于民族存亡問題曾一度擺在首要位置,這使人們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種對待傳統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急躁情緒和簡單化傾向,呈現出文化自卑與文化自大兩種極端,這其實都是“文化危機”表現出來的典型癥狀。
對一個曾經有過輝煌歷史和偉大文化的民族來說,“只有對文化理想和精神信念的至死不渝,方能亙天垂地而不亡”,這就是文化自信。中國自古就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來對待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同的文明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充分對話,才能自我更新。因此,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應該具有全球視域、中國視域、當代視域,既要有時代意義,也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在國家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地位,一是要相信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轉換的可能性;二是要承認傳統文化的多元性;三是要認識傳統文化的變遷性。同時,今日之中國,應該更自信地對待外來文化,不必害怕泥沙俱下、魚目混珠,更不必擔心民族獨特素質的喪失。
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深植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并使其牢固樹立文化自信?鑒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若要獲得這種力量,則必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變得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這就需要有組織化、制度化、社會化的力量來推動和保障它的傳承發展。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恰正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意見》認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它深刻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及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進行了高度凝練和綜括,認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它還全面部署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七大任務(深入闡發文化精髓、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要求圍繞任務提供保障措施(提供組織、政策、法治保障,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意見》通過系統闡述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主要內容、重點任務、組織實施和保障措施,清晰地勾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版圖及其傳承發展的線路圖,從而為樹立文化自信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行動方案。
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力,往往和以此文化為生活信念的人群的存在感是相關的,而這種存在感又與一個民族、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領土(主權)捍衛水平等緊密相關。也就是說,雖然在那個對傳統文化不自信的、相當長的時間段里,似乎也有一些關于文化自信的倡言,但往往顯得蒼白無力。近年來,得益于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更得益于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復興傳統文化的呼聲日漸高漲,優秀的傳統文化逐漸被視為塑造文化自信力的重要資源。
在經濟現代化、全球化的新形勢下,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多元化、國際化傾向,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和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在中華大地的交流交融交鋒會更加頻繁,這就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加強政策支持,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意見》的頒布,體現和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適應時勢、深得民心,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財富切實轉化為文化自信的現實力量制定了行動方案,必將有效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快速形成,進一步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中促進人類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