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清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4日正式公布,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全面部署。這已是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年關注三農問題。
當前,中國農業正在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三農格局正在發生積極的變革,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踴躍進軍三農領域。令人振奮的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億萬農民倍感歡欣鼓舞。而隨之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深刻闡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同時發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動員令。
鄉村振興需要誰,又當依靠誰?這其中,離不開那些長期扎根農村的干部群眾,也需要有理想、有知識、有專業技能,并且熱愛農村的年輕人加入。在新的歷史時期下,一批批對三農事業有熱情、有理想的中國新農人,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崛起為引領新農民、發展新農村、托起新農業的一支新的生力軍。
主動選擇土地,卻不再被土地束縛;同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卻不再充滿悲情。當前,中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農人”。他們是一群行走在中國土地上的追夢人和創業者,是中國當代鄉村建設新一波的推動者和引領者,是傳統農民和新型職業農民的顛覆者和升級版。他們正在用新理念、新技術,講述土地的故事,也演繹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希望。
這一天,是個晴好的周末。不出意外,陳躍平在云南玉溪種植的橙子將很快采摘。“有機種植、100%自然成熟、連續3個晴日后方才采摘”的標準,讓他的新品在尚未上市的情況下就收獲頗豐的訂單。“90后”大學畢業生劉記虎正在專心致力于他的土豬養殖事業上,在他看來,“山鄉創業天地寬”。
他們一個曾是建筑老板,一個是創業大學生,卻都主動選擇回到農村,試圖用新理念、新技術,讓土地成為夢想的載體。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新農人”。
“新農人”是在互聯網和電商時代崛起的新農民群體。與中國傳統農民不同,他們為了創業理想而投身到農業行業之中,并進行科學化、系統化的生產創業活動。其中不乏海歸、城市青年、返鄉高學歷人士、成功經商人士,和回鄉的青年農民。據有關部門統計,早在2014年年底,僅阿里零售平臺上的“新農人”數量就已突破百萬。
來自山東單縣農村的劉記虎,大學就讀養禽與禽病防治專業。今年26歲的他大學畢業后幾經波折來到福建閩侯農村,成為一名山鄉創業的“新農人”。
劉記虎曾經先后在北京、江蘇常州的兩家農園工作過,對農園應為消費者提供生態、健康食材的理念很是認同。在妻子的支持下,劉記虎于2013年開始創業,在閩侯縣關山村搞起了土豬養殖。
劉記虎的土豬養殖場在一片山林和葦叢中,環境優良。他的豬飼料以麥麩和玉米面為主,不添加任何激素類物質,還引來山泉喂豬。劉記虎說,他的土豬生長周期在10個月左右,比市場上的大部分豬的生長周期要長,肉質要好不少。劉記虎還采用發酵床技術,在豬圈泥土中培養菌群微生物,自然分解糞便,實現零污染、零排放。
利用微信等互聯網傳播手段,劉記虎的土豬肉在福州漸漸打開了市場。劉記虎說,現在老顧客已經有60多人,他會在每周二、周六進行配送,豬肉價格為每斤43元,而排骨價格達到每斤60元,價格雖高卻供不應求。同時,劉記虎還在養殖場周圍散養了近百只鴨鵝,在鄰居的幫助下學會了釀米酒、做臘腸等。這些農副產品也成為顧客們的搶手貨。
劉記虎說,當今社會需要更多的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農人”。他認為自己的項目既能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的食材,又保護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如果業務發展順利,他計劃在今年組建一個團隊,在繼續擴大生豬養殖規模之外,還想發展生態旅游等業務,這樣能帶動一些農民參與到他的項目中來,也為當地村民帶來實惠。
在中國,農業的價值正在逐步被發現和重視。農民不再是一種被動選擇的身份,而是一種新型的職業選擇。但“新農人”之路并不容易,充滿挑戰。
相比“90后新農人”劉記虎,年過半百的陳躍平在“新農人”道路上走得更遠。2011年,原本從事建筑行業的他,毅然放棄原有產業,進入到玉溪市綠汁江畔,規模種植生態水果。
陳躍平說,當初一無所知進入農業領域,真是無比艱難。前途未知,退也退不了,只能咬牙往前走——想要做對得起良心的果品,就建立嚴格的種植標準;不想被綁架,就建立自己的直營模式;資金不夠,會自籌也得眾籌;熱愛村莊,就拉著村里人一起致富。幾年來,他的企業成為當地龍頭農企,并帶著全村300多戶人家走上小康路。
“農業不是可以暴富的行業,它更需要時間的沉淀。”陳躍平說,做“新農人”,沒點理想主義可干不成,光有理想也干不成。
“當下,中國農業轉型路徑已現端倪,集約型農業和‘小而美精品農業將齊頭并進。‘新農人需要應對轉型中國的種種問題,尤其是直面傳統農業劇變的震蕩。”陳躍平說,所幸,農業的生命力遠遠超出大家的想象。對于懷揣夢想的“新農人”而言,堅守和用心將是抵擋一切的最好良方。
“新農人”的回歸,使一些農村社會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通過在家門口創業,帶動了一大批群眾就業,這些群眾在實現收入的同時能夠照顧家庭,有效解決了“三留守”問題,增進了社會和諧。“新農人”還積極參與村級組織建設,一批“新農人”成功當選村干部,強化了帶動發展能力,增強了村級事務辦理效率,提升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新農人”學歷高、見識廣,接觸過現代都市文明,擁有較強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推動了村容村貌、村風民俗、鄉村道德、鄉村文化等不斷改善,成為踐行文明鄉村的推動者,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互聯網+農業正在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農業產生興趣,新農人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農業創業創新的主體人群,也是現代農業的探路者。”一畝田創始合伙人、副總裁高海燕說。
比起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的頭銜,石嫣還是更愿意、更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為“農民”,準確地說是一個“80后”的“新農人”。
作為分享收獲(北京)農業發展公司董事長、國際社會生態農業聯盟副主席,從事農業種植生產的石嫣算得上是半路出家。大學時期,石嫣學習的只是農業的相關專業;碩士階段,她跟著導師下鄉調研,認識并發現真正的農村,并對“農民生活”、“三農問題”等產生了濃厚興趣。
2008年,正當同學們為去大城市留學深造摩拳擦掌時,博士在讀的石嫣卻選擇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農場實習,做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她因此也成為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留學生。
在美國務農的半年,石嫣除了跟著農場主下地干活,還考察調研了周邊其他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農場,學習國外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
石嫣解釋,社區支持農業,就是農民與消費者之間彼此承諾、相互支持的一種團結友好的關系,農民因為消費者的購買承諾而采用生態方式種植,不使用化學合成的化肥、農藥、化學添加劑等人工化學合成材料,保證種植食物的健康、安全。消費者在種植之初預付生產者一年的生產費用,與生產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一種友好互助模式。因為保證了農民的收入,農民可以專心生產,而這種關系不是一種買賣關系。
慢慢地,石嫣發現美國在農業的技術和管理方面并沒有中國先進,但是在美國,很多年輕人愿意對環境進行反思,主動選擇到農村生活,并不是簡單的情懷。消費者更愿意以一種支持家庭農場的心態來成為農場的會員。
石嫣認為,這也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后,她成功將社區支持農業引入中國,開始了她作為中國新農人忙忙碌碌的前半生。2012年5月,“分享收獲”農場正式成立,這是繼“小毛驢市民農園”之后,石嫣創辦的第二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為了讓消費者不用擔心食品安全,石嫣說,“分享收獲”農場按照有機種植理論和技術,不使用農藥等添加劑,讓農作物和養殖動物按照自然規律和周期生長。菜不催熟,蛋不催產,豬不催長。
近年來,石嫣及其團隊通過努力,減少化肥用量15萬斤,服務覆蓋北京的社區近2000戶家庭。而在他們這個團隊中,一半成員都是80后90后大學畢業務農的“新農人”。除了北京,還在上海、江蘇、河南等多個省份、1000多個農場推廣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直接影響了成千上萬返鄉青年、創業者、農民,凈化保護土地十萬畝以上。在石嫣看來,如今的“分享收獲”更像是一個“新農人”的孵化平臺。它不僅傳播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也為中國農業培養了更多的“新農人”和“返鄉創業青年”。
作為“新農人”的代表,石嫣對上學時期所困惑的“三農”問題有了深刻的理解與闡釋。她認為,農民不再是身份階級的象征,應該將農民看作一種職業,有自主權的、有尊嚴地生活在鄉村、工作在鄉村;農業必須要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建設環境友好型的、資源節約型的農業方式;農村還是要有農村的樣子,不一定都要變成高樓大廈,最重要的是要有年輕人的加入。
石嫣坦言,自己在剛剛從事農業工作時遭受到了不少質疑,直到現在,農場的實習生被父母接走的事情時常發生。“社會對農民的職業認同感有待提高,歸根結底,還是國人對中國農耕文化的不自信。”石嫣解釋道,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源自農耕文化,如果要想推動社會對農民的認同感,就必須承認農耕文化、傳承農耕文化,對農民這個職業有自信、有底氣,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更有尊嚴的生活在農村。
2017年7月28日,在團中央召開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石嫣作為青年代表發言,她表示:“新時代的農村青年要牢固樹立‘四個自信,主動融入現代科技創新和組織創新,努力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農民共同富裕。”
石嫣說,這是她的愿景,也是全國“新農人”努力的方向。
鐘文彬,一個浙江大學傳播學專業畢業的“80后”學生,如今在“新農人”江湖里有個響亮的外號:“堂主”。
2006年,鐘文彬被浙江大學傳播學專業錄取。大學畢業后,鐘文彬到浙江大學中國農村合作發展研究院工作。鐘文彬告訴記者,他發現農業信息嚴重閉塞,農業生產者和農業經營者之間缺少橋梁,農業生產者之間也缺少信息經驗交流的平臺。2011年,鐘文彬首次創業,成立杭州闖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起初公司為農業生產企業做推廣,后來開始做“品牌農業”的微信公眾號。
“當時,國內做農業方面的公眾號還沒有一家,我搶到了先機。到了2013年中,我的固定專業粉絲已經超過10萬,這10萬粉絲大多都是農業生產企業業主和農產品經營者,粉絲們每天在微信群里交流農業經驗,信息互動。”鐘文彬說,到了2015年,微信公眾號匯集了專業粉絲20多萬,微信公眾號也改名為“新農堂”,在國內又陸續成立了地方“分堂”。
“新農堂”不僅為全國各地的新農人們搭建社交平臺,也讓“堂主”鐘文彬在此結識到了人生中的3位摯友——“鄉土鄉親”創始人趙翼,“火山村荔枝”創始人陳統奎以及“維吉達尼”創始人劉敬文。
趙翼的公司在北京,陳統奎在上海,劉敬文在深圳,而鐘文彬則在杭州。天南海北的4個年輕人,相識于“新農堂”所舉辦的一系列線下活動,隨后相互欣賞與扶持,共同完成了不少新型農業項目。為此,4人還收獲了一個偶像味道十足的美稱“F4”。只不過,它無關浪漫或者花美男,而是宣告著一個朝氣蓬勃的新農人組合的誕生。“F”,正是英文“農夫”的首字母。
讓他們真正走到一起的契機,是陳統奎在家鄉海口博學村所進行的一場鄉村生態實踐。這個地處火山口的村莊曾經貧窮落后:土地稀薄,用水困難,只有一條坑洼石子路與外界相連,村民一年的收入也不過2000元。作為村里第一個考上名牌大學的人,陳統奎在深圳當過記者,卻最終選擇重回鄉村。他坦言,這是緣于2009年臺灣之行的強烈觸動。
那時,他在臺灣參觀了一個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這個曾經垃圾成堆的落后鄉村,經過改造后變為蛙聲一片、游人如織的新型社區。“桃米之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農村的面貌可以依靠村民自己的能力去改變,實現由下至上、由內而外的變革。”
考察歸來后,陳統奎開始在家鄉推行生態村建設計劃。通過組建博學生態社區發展理事會,修建山地自行車賽道、開辦鄉村民宿等方式,讓博學村擁有了優美的自然環境。
2013年,僅僅通過與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合作,兩個星期時間,“火山村荔枝王”就創造了40多萬元的營業額。2014年2月19日,陳統奎和8戶荔枝種植大戶“約法三章”:一、不用除草劑;二、不用化肥;三、只能用低毒農藥。如今,博學生態村的“火山村荔枝王”已經擁有一群支持有機農業的粉絲。而F4之后的每一次相聚,都讓他們更加明晰:為故土、故人、故鄉做更多實事。
鐘文彬認為:“做農業,不要做成孤島。互聯網時代新農人要學會抱團‘取暖,‘新農堂是連接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橋梁,我們是互聯網時代的理想主義者,但有行動。”
近年來,知識結構新、觀念新、敢闖敢干的“新農人”成為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的先鋒力量。
“‘互聯網+的深入應用,為廣大新農人創業創新開辟新空間、增添新動能、拓展新領域,提供新手段、注入新力量、培育新業態。基于‘互聯網+的新農人創業創新,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帶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部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劉桂才表示。
如今,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而隨之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深刻闡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同時發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動員令,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將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等內容,提到了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新農人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現代化農業生產已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的生產需要大量擁有專業知識的農業人才。”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的農學博士徐偉松認為。
徐偉松曾經作為中組部、團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如今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掛職擔任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由于傳統的觀念束縛,不少人還認為從事農業行業沒有前途,使得一部分擁有現代農業知識的人才不愿意從事農業行業,更不用說‘下農村種地了。”徐偉松說,制約農業技術人才從事農業行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業生產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這讓不少中高端人才對農業望而卻步。
“政府需要制定更多的扶持激勵機制,引導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從事現代化農業生產,讓越來越多的人在新型農業產業中看到希望。”徐偉松舉例說,澄邁縣近幾年來通過設立返鄉大學生創業資金,鼓勵返鄉從事農業創業的大學生成立農業合作社,并給予合作社補貼,扶持了一批品牌農業企業。他相信,在未來新一輪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加入,帶動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
有專家認為,新農人的出現,正在重塑農業效益的產出模式和增長方式。在“三農”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并未動搖的背景下,農村仍然是年輕人展翅高飛的一片廣闊天空。這也要求,各級政府部門應該為新農人創設良好發展環境,為新農人播撒更多陽光雨露,在政策、資金、服務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特別要將國家對小微企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同時深化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努力破解困擾新農人的融資難題。
正如新農創總裁崔樹強所說:“中國的未來是屬于新農人的未來,中國夢最核心的就是新農人的夢,中國夢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也是個體夢想的實現。中國夢是全面的小康,但是全面的小康不光是經濟指標和生活指標,更是一種新生活的價值觀,是每一個人內心追求的夢想生活。”而中國新農人正行走在廣袤天地間,用青春和汗水耕耘田園之夢,迎接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