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霞
摘 要: 寫作水平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教學中除了傳統的作文教學之外,作者嘗試應用微作文的形式,加強對學生的作文訓練。
關鍵詞: 微作文 寫作方法 閱讀教學
作文一直都是令老師、學生頭疼的事兒,一些學生沒有素材可寫,積累的東西少,而且即使有了一定的積累,又在寫作方法、組織材料等方面有欠缺,作文寫得不豐富、生動、有趣。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充分利用課文讓學生通過寫微作文的方法,為學生打開寫作的心靈之窗、有趣之門。
一、學習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
《海上日出》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一處美景,寫自己生活的小區里的美景,也可以是校園一角的美景。通過學習,學生的表現令人驚奇。如這篇就應用各種修辭手法,寫出了櫻花的美。
空氣中帶著濕潤的氣息,家門前有兩棵櫻花樹,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時候發現它的。清晨,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像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穿著簡約的粉色鑲邊的連衣裙,以及及腰的長發,真是一幅唯美的畫呢!我不知道用什么蒼白無力的語言去形容了,一切只是徒勞。我凝視著遠處綻放的櫻花,它禮貌似地露出臉對我微微一笑。漫步在蕭條的小路上,一陣花香撲面而來,帶著一絲香甜,帶著一絲溫暖。一棵棵櫻花綻放花朵,粉的似霞,白的似云。這些櫻花有的傲立枝頭,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笑逐顏開。他們一層層一簇簇,相依相偎,在溫暖的陽光下顯現出一份獨特的光彩。熏風輕撫著我的臉頰,花瓣如雪一般悄然落下,他們隨風飄蕩,翩翩起舞,我伸手去接住它們,它們笑笑,輕聲說:“再見,我走了,明年我會再來的。”我垂下頭,有些惋惜。我傻傻站在那里,過了不知道多久,地上便有了一層花地毯。如雪般的櫻花,如棉花糖般的櫻花,她問候了春季。雖說只綻放了半個月,但她也留下了美好,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二、通過學習課文細節描寫寫一個片段,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四自然段對孔隙“窄小”特點的描寫具體生動,課文是怎樣寫的呢?先寫船小——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接著寫進出孔隙的方式——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再寫乘船進出孔隙的感受——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請學生通過細節的描寫,寫一寫同學某個體育活動的場景。怎么寫?比如打籃球投籃,把投籃這個動作進行分解,再寫出細節。就像王榮生教授在《作文教學教什么》一書中舉的李白堅老師跨橡皮筋這個觀察作文的例子——他準備好,準備跨,但是他做的那個跨過橡皮筋的動作是慢動作。先準備,一個腳抬起來,然后跨過來,有動作,有表情。再跨過來,然后落下來,他用了慢動作。
三、學習應用詞語的感情色彩,體現了用詞的準確性,寫微作文。
如《盧溝橋烽火》是一篇記事的文章,記事的脈絡非常清晰,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寫的: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當天晚上,這是最常見的記事方法。課文中還有一個鮮明的寫作特點,褒義詞用在下面人物身上,貶義詞用在反面人物身上,比如課后練習中有這樣兩個句子: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黯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當天晚上,大刀隊員們手握大刀,腰配手榴彈,又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
我請學生寫《日軍偷偷“我”悄悄》,感受詞語表達的準確性。讀課文《盧溝橋烽火》的時候,我真的疑惑了:為什么我軍和日軍都是偷襲別人,而我軍用的是悄悄進發,描寫日軍則是偷偷地摸來?原來,偷偷揭示了日軍的邪惡用心、卑鄙行徑,充分表現出日軍的奸詐狡猾和狼子野心,表達出鄙視與不屑;“悄悄”則表現出我國守軍的足智多謀和英勇善戰,表達了贊美之意。一個是褒義詞,一個是貶義詞,這就是不同的感情色彩。
寫作文運用什么詞語,要看用來寫什么人,寫正面人物就用褒義詞,寫反面人物就用貶義詞,如果張冠李戴,那么難免鬧出笑話。
四、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寫,體現微作文的高妙之處。
《半截蠟燭》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與德軍斗智斗勇,保護半截蠟燭內的秘密情報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懸念迭出。怎么辦?課文第3、5、6自然段,分別寫了伯諾德夫人、大兒子杰克、小女兒杰奎琳試圖保護半截蠟燭的經過。我請學生選擇其中一個人物,以第一人稱來改寫,不但要寫清保護半截蠟燭的經過,更要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這篇習作不愧為上乘之作。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心想:只要蠟燭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這樣一來,不僅我們一家的生命會結束,而且整個國家的戰爭都可能因為這個絕密情報的泄露而受到巨大影響,不行!我一定要想辦法阻止它的發生!燃燒的蠟燭越來越短,我該怎么辦呢?我能感覺到貼身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濕透,我該怎么辦?突然,我靈機一動,但我強按住自己內心的狂喜。
在德國軍官兇惡眼神的注視之下,我掩飾了內心的急切,慢慢地站起身: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說著,我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去。就快要成功了,真是老天保佑啊!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禱著。正在我慶幸德國軍官沒有發現異常時,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那中尉一聲厲喝,并快步上前,一把奪過我手里的燭臺。天哪,怎么會這樣?我的心都要碎了,我真想大聲哭出來,但是,我不能!我無比沮喪,但我仍然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待著。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最后寫道,40年后,已經成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感謝將軍的救命之恩。我想到,嘗試任務寫作,讓學生化身美穗子,根據課文內容,寫一則尋人啟事,尋找當年的“活菩薩”聶將軍。文中不要出現將軍的姓和名,就以“將軍”代之。
任務寫作確實是非常重要、卓有成效的寫作方法。要想提高寫作教學成效,盡量多地嘗試任務寫作。其實,我們生活當中也有很多任務寫作的例子,比如寫請假條、寫檢查書、寫情況說明、寫舉報信、寫演講稿、寫情書……都是任務寫作,正因為對象明確、目的鮮明,寫作效果才好。
五、反復推敲,注重課文用詞巧妙,體現人物特征,寫閱讀感受。
課文《三打白骨精》選自古典小說《西游記》。古典小說是十分重視煉字的,《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就有很多字詞用得非常高明,比如,白骨精第二次欺騙唐僧,變作老婦人而來——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拐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再如孫悟空第二次棒殺白古精后,唐僧一口氣念了二十遍緊箍咒,要趕孫悟空走,在唐僧最終答應留下孫悟空時——悟空忙點頭答應,扶著唐僧上了馬,繼續前行。
前文中的閃,這里的扶,都盡見人物精神,正如王國維所說:著一字而境界全出。我請學生選擇課文中覺得用得巧妙的文字,寫一寫閱讀感受。閃得好,扶得妙。在《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里,有兩個字用得特別傳神:閃和扶。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即使是描寫年輕人的動作,也很少用閃來描寫,更何況是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由此可見,白骨精一計未成,又施一計,化成了老婦人前來蒙騙唐僧,也許是前一次的事情敗露,讓她有些急躁,也許是唐僧這個巨大的誘惑就在眼前,使她有些迫切,這第二次的出現連最起碼的障眼法都不使了,就這么明目張膽地閃了出來。可偏偏八戒、沙僧、唐僧一個人也沒察覺出不妥之處,只有細心的悟空看出了端倪,他可不只會用蠻力,也是一個會動腦子的人。在大家的心目中,悟空的形象一直是武力狂,但通過扶著唐僧上了馬這一句,我們驚奇地發現,悟空不知何時變身成了貼心小暖男。細細回想一下,其實不難發現悟空的“貼心”。師父餓了,他去找吃的給師父充饑;師父累了,他去找休息的地方給師父睡覺;師父被妖怪抓走了,他第一時間去救……從課文中的“扶”,我們還可以看出悟空的忠誠,雖然唐僧一再錯怪他,一再對他念緊箍咒,但他一直尊敬師父,從始至終都沒有變。
課文學完了,但這兩個字讓我感受到吳承恩遣詞造句之準確,文章一定是他反復推敲寫成的。是聰明,還是奸詐?《西游記》里有許多反派,課文《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就是一只奸詐的妖精。其實,一開始說白骨精奸詐,我是否認的,你看白骨精先后變了三個形態:美貌的村姑、老婆婆、老翁,并懂得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一妖演三角,還能騙過唐僧師徒四個中的三個,這多聰明啊!可轉念一想,他是來吃唐僧的,如此聰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是作惡多端啊,這能叫聰明嗎?該叫奸詐狡猾!如果日本鬼子制作出毒氣來殘害我的同胞,我會認為他們聰明?果斷是奸詐啊!哎,這么一想,白骨精果然是只奸詐的妖精,她是聰明反被聰明害了。
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寫微作文,長期堅持,學生在遣詞造句、結構布局、文章立意等方面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葉黎明.寫作教學內容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