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困生轉化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疑難雜癥,其難度很大,事關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敗。本文分析了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學困生的分類,并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就學困生轉化策略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學困生 心理教育 轉化策略
一、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導致學困生產生的因素有許多,總體上可分為外因型和內因型兩類。
就內因而言,可歸因于個性差異,即由于情感、認知、意志、性格、記憶、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而導致的學習障礙。表現在:(1)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只讀不記、充耳不聞、勞而無功、學習效率低下。(2)學法不當。部分同學升入初中以后,面對新知識,生搬硬套小學階段的學習方法,死記硬背、事倍功半。(3)依賴嚴重、自學能力差。同時,由于個人與家庭原因,得不到老師、家長的輔導,導致知識結構斷層出現后無法及時修補,前后內容無法銜接,知識斷層越來越大,越學越失去信心,積重難返。(4)缺乏優良的意志品格與自制力。學習不刻苦,不能持之以恒,無法處理好學與玩的關系,不能正確對待挫折。
對于外因而言,可歸結為:(1)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別能力,受社會不良習氣和思想的侵襲,讀書無用論占據部分學困生的心靈。(2)各類影視節目中的追星現象影響了一些學生的思想,部分社會媒體出于經濟效益,忽視公共道德,熱捧明星、夸大對演藝圈的宣傳,致使某些自制力弱的中學生迷失自我荒廢學業。(3)網絡、游戲的巨大沖擊。部分青少年學生受到網絡世界的誘惑,沉迷網絡和游戲,學習成績下降。
二、學困生的分類
基于上述成因,我們可以將學困生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動力缺乏型。即智力正常、頭腦靈活,但由于周圍的社會不良影響、周圍學習氛圍差、師生關系緊張、家庭變故、同學關系緊張等導致學習意志、動機等方面出現問題而引發的學習困難。第二種是學法不當型。因死記硬背、學習呆板、學法不當,雖然對學習感興趣、也努力,但成績始終無法提高。第三種是智力型,因智力發育水平低于同年級學生的平均水平,導致學習障礙、成績不理想。
三、學困生轉化的對策
通常,學困生具有諸多相似的缺點,其特征主要有:不服管教、不合群,自卑沖動、自暴自棄、自控力差、迷戀網絡游戲,嬌生慣養、懶惰異常、學習不用功等。針對學困生,簡單粗暴的教育管理模式往往收效甚微。教師要個案化深入研究,準確發掘其成因,然后對癥下藥,找尋解決方法。
1.分清學困生類型,實施分層教學。
(1)對于動力缺乏型學困生,學校要建立完善“學校+家庭”聯動式教育網絡,調動家庭、學校多種力量齊抓共管。通過設立家長學校、家長會、學校開放日等多種渠道,向家長宣講中學生的教育知識,指導家長學會欣賞、贊美、關愛孩子,實事求是地給孩子確定目標,學會與老師配合、與孩子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此外,教師對于學困生要傾注更多的精力,通過定期家訪、定期談話、定向達標,助力學困生的轉化。
(2)針對學法不當型學困生,教師要著力轉變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部分“學困生”雖有學習興趣,也下了功夫,但出不了成績,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學習策略、學習方法不當。對于此類“學困生”,教師應盡快幫助他們掌握適合的學習方法與技能,重在培養綜合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具體可以通過建立互助學習小組,學優生與學困生相互搭配,利用身邊榜樣和事例加以引導,激發他們的進取心、自信心,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助力學困生的學習。
(3)對于智力型學困生,教師要在日常授課中堅持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具體做法是:首先,以課標為出發點,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為每節課制定分層次的教學目標:A層次學生實現提高目標,B層次學生實現大綱目標,C層次學生實現基本目標。其二,制定分層次教學設計。針對不同分層學生所需實現的學習目標,根據教學要點科學設計教學環節,設計高、中、低3個檔次的提問,既解決共性問題,又點撥個性問題。在課堂訓練中,教師要做到分組指導,通過精準點撥,引導學生實現各自的分層學習目標。最后,布置分層次的課后作業與練習。A層次學生做綜合性題目,鍛煉發散思維能力;B層次學生做介于基本題與綜合題間的中等難度題目,強化基礎鞏固提高;C層次學困生做達標性基本題組,掌握基本知識點。最后,制定分層次的考核與評價機制,從智力型學困生的實際出發,改進評價方式方法,例如:使用分層試卷,或在統一試卷中只要求學困生完成制定題目,并調整分值,更加客觀科學地評價學困生的學業情況。
2.深入學困生內心,做學困生的良師益友。
教育者在實施教育活動過程中需要做到的重要前提是知己知彼,教師應該主動深入到學困生中,努力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具體而言,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深入了解學困生的內心世界,就我所在的學校而言,有不少學生從小學三、四年級起就沒有與班主任深入交流過,他們一方面畏懼老師,另一方面更渴望老師的關注。尤其是那些學困生,由于長期被教師忽視,他們尤其期盼老師們走進他們的心靈,渴望能與老師開誠布公地交流,得到老師的理解。只有當我們真正走入學困生的心靈,才能為他們所接納,之后教育工作方能取得實效。此外,還要努力改善師生間的關系。每個“學困生”都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不受老師和同學們歡迎,經常受到同學的疏遠、教師的斥責,心理一般都比較敏感,往往對教師懷有戒心。只有真誠和藹地與他們深入交流、彼此交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消除他們心中的顧慮,轉變消極心態、樹立學習信心,才能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
3.改變學困生的自卑、畏學心態。
初中生正處在由半幼稚向半成熟轉變的年齡階段,心理成長的速度與生理發育速度脫節。在心理學上將12歲—15歲這一年齡段稱為“心理斷乳期”,表現為性格的多重性、可變性。具體而言,便是依賴性與獨立性、懶惰性與自覺性、封閉性與可塑性等交織共存,造成其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發生劇變。
我們應當積極學習心理學知識,在日常教學與班級管理中多留意學生的行為表現、心理變化。尤其是對學困生,要關注他們的點滴變化,努力發掘個人亮點,盡可能多地在公共場合給予賞識教育,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當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教師不要直接批評他們,而是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當他們犯錯時,要及時指正,不可聽之任之,但是注意方式方法,輕易不可損害他們的自尊心。此外,針對學困生的特長,設計與組織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讓學困生有機會展示自身特長,獲得大家的尊重、加速融入集體生活,在與同學們的交往中逐漸敞開心扉,獲得心理慰藉。同時,任課教師在日常與他們的交流中,盡可能多地談論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刻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雙管齊下,幫助學困生逐漸走出自閉孤獨的心理狀態,加速他們的轉變。對依賴性嚴重或厭學的部分學困生,通過加強與其家長的聯系,準確找出原因、精準制訂學習方案,教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加強督促,幫助學困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自制力,傳授他們學習方法,進而讓他們愛上學習。例如:我每天在下午放學后利用半個小時,為學困生指導課后作業,首先解決“稍難”一點的題目,然后通過校信通把當日作業發給家長,讓他們監督學生及時完成并給予必要的協助,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與嚴重叛逆的學困生交流時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師在校內公共場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遇到問題多采取冷處理,事后多找他們談心、加強側面引導,用自己的真誠感化他們,通常都會得到學困生的積極回應。
總而言之,“學困生”的教育轉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它無須高深的理論,唯一離不開的便是教師的一顆愛心,核心就是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生懷有包容之心。與其他孩子相比,學困生可能有諸多缺點與不足,但如果教師放棄了一個學困生的教育,聽之任之,對于其所在的家庭而言,可能就意味著家庭希望的破滅,后果與影響不言而喻。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需要教師深入他們當中,做他們的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找出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發動學校與家庭,耐心細致地做好教育轉化工作,方能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馬秀春,孔憲辰.課堂教學中調動學困生學習積極性的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2(4).
[2]孟蘭洲,蘇春青.學困生的元認知特征分析及教育干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
[3]謝妮娜.小班化教學模式下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
[4]杜德櫟.教學激勵性原則探析[J].教育探索,2004(3).
[5]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6]袁寶菊.對學困生的幾點思考[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4(2).
[7]王小琳.克服恐懼——論教學勇氣在學困生轉化工作中的重要性[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