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芳
摘 要:“學困生”是“學習困難學生”的簡稱,學習困難學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識、能力、品格、方法、體質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開發,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措施或醫療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的學生。每每提到“學困生”這個特殊的稱呼,我的心里禁不住升起憐惜,其中夾雜著隱隱的疼痛。同樣可愛的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差異?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差異,又該如何幫著這些孩子獲得應該有的改變與進步?帶著這些問題,我記錄著以下的思考與策略。
關鍵詞:諸多原因 轉化策略 結束語
一、“學生困”的產生有諸多原因
1.家庭特點帶來的不良教育
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重大的,很多孩子之所以日漸改變,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1]
(1)追求早期教育,忽視孩子的智力發育特點
社會的發展為現在為孩子營造了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氛圍,但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早早接受教育,上各種超前教育班;這種作法滿足了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心理,卻忽視了孩子的身體機能的發育特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智力發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規律,導致孩子無法承受過早教育帶來的學業負擔。
(2)家庭教育的失當
家庭由于經濟條件較好,對子女實行無原則的溺愛,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產生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有的家庭父母過分強調自己工作忙,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可謂只養不教,對子女的學習、思想情況甚少了解;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時多用物質刺激,極少關心子女的心理成長,發現子女出現問題,把責任推卸給學校,甚至不愿意與學校配合教育。同時,部分家長由于自身的素質低、教育能力低。從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對子女期望值過高,要求孩子一定要達到某個水平,否則就橫加指責;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干涉。這就造成孩子對于學習甚至學校教育的懼怕或者反叛。[2]
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但父母因卻是極難接受新事物甚至反感新事物。因此,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存在著許多障礙,做父母的對孩子情況知之甚少,甚至認為只要有錢給他們用就行了。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反而疑問“這么好的生活條件,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他們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但卻不知道其實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心靈的溝通。
2007年我來學校的第一年,任八年級二班的班主任。當時班里有一個男孩子,特殊到讓我頭疼。每天早上堅持遲到,每天堅持作業不完成,放學后總帶著一幫小伙子在外逗留,一副小老大的樣子請客吃飯;他的家長(媽媽)無計可施,整日以淚洗面。但這個孩子卻有極好的數學思維,或許是因為他的數學思維,我對他特別關注,自然就想盡辦法來幫助他改變。我就開始了解他的家庭環境,一個特別富有的家庭,父親在外地工作,為了接受西安良好的教育環境,在高新區的購好房產由母親專職陪同。但沒想到小孩對種種誘惑沒有任何的抵御能力,完全失去了控制,漸漸導致學習沒動力,管教不接受,將自己便成了一名“學困生”。
(3)非健康家教、不完整家庭結構等環境的不良影響
一部分父母,注重孩子的文化學習和培養,卻在培養孩子心理素質方面卻很少動心思費力氣,甚至把自身的一些不良習氣、錯誤觀點傳播給孩子;有些家長對子女的關懷較少,子女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無法忍受家中無休止的爭吵,或厭惡父母的不好品質、不良作風,從而變得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有些家長本身就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子女勢必受到這些不良心理環境的影響。另外,部分學生落伍是因為家庭主要成員,如母親或父親的缺失(死亡或離異),還有的因為不在父母身邊生活,缺乏正確的管教,長期缺乏與父母的溝通交流,孩子缺乏親情,沒有家庭溫暖,性情孤僻,沒有學習興趣,情緒消極,行為散漫。
2013年10月份的時候,我所帶的班級轉來一個學生,我一直稱他“小馮”。從轉來的時間我已經猜到了這個學生的特殊情況。果然不出所料,剛來三天里他就讓我頭疼:幾乎從來不完成家庭作業;從不當值日生;文具盒里幾乎沒有一支能寫的筆,借同學的東西從來沒“完璧歸趙”,弄得大家都不愿借給他了;他喜歡去招惹同學,午休的時候別人都睡了,他就開始敲桌子;班長批評了他,他就躺在地上睡覺。他有時還會遲到,遲到后躲到學校的一些角落不進教室,讓老師四處去找。我在思考,究竟什么是原因導致這個孩子成為現在的狀態。后來一次車禍小馮住院了,我去看他才了解到他的家庭環境。他在五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媽媽去了北京,把他留給了爸爸。爸爸在他上小學的時候娶了現在的媽媽,又把他送還給了北京的親媽媽。就這樣,他兩邊互相推,孩子的性格收到了創傷,變得寡言少語。在西安的家里,小弟弟和他的矛盾讓他的爸爸也變得易怒甚至粗暴。爸爸的粗暴導致的結果直接就是小馮變得易怒、變得有暴力傾向、變得不愿相信任何人、變得嫉妒任何人。一個家庭的破碎了,母愛的缺失,父親的粗暴,家庭環境的落差,讓孩子曾經充滿童真、快樂的心靈已受到了極大傷害,他終究成了一名“學困生”。[3]
2.學校教育失誤導致學困生
學困生的出現和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密切相關。但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誤,班級和學校的管理不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
(1)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制造學困生
素質教育自然是學校教育的主流,但仍然存在注重成績的學校,仍然以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能否出息”的首要標準,教育氣氛、教育觀念就停留在這么一個“唯學至尊”的水平階段,很多認為“升學無望”的學生當然要自報自棄,越學越后進。[4]
(2)教育方法失當,使學困生喪失了學習信心
教育方法失當“逼”出學困生。教師對于學生的希望也是非常急切,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會有一些不正確教育方法,例如隨意批評,不分場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驅出課堂,不準聽課;只知訓斥,不講說服;狀告家長,轉嫁教育;棄之不管,任其東西等。上述方法直接帶來的后果是師生的對立,把站在學困生邊緣的學生“逼”進了學困生的群體。學校生活的枯燥,教師教育方法的單一粗暴,漠視學生的尊嚴,結果使學生厭惡學校生活,抵觸老師的教育。甚至會以各種反常的行為與班集體抗衡,少數的學困生就會到社會上尋找自己的“地位”,最終發展成學困生。
(3)某些愛好、特長受到壓抑,使其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學困生也不例外。但如果他是學困生,家長和老師便覺得他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不讓他參加一些活動,不讓他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甚至于處處都鄙視他。那么,久而久之,學困生就會錯誤地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漸地對個人,對集體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誘惑面前,甚至會失去理智而無法控制自己,來個“破罐子破摔”,從此一厥不起。
3.社會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學困生也是社會上不良風氣的產物,社會輿論的錯誤導向、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讓部分青少年失去了正確的價值觀;負面的文化的影響,對青少年的思想成長也有很大的影響。大環境的影響讓孩子們對學習和學校教育產生厭煩,從而導致自己漸入“學困生”的行列。
4.學生自身心理特點引起的不正確的自我評價
學困生往往對自己缺乏正確認識與評價,過分夸大自己的缺點而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有些學生性格又比較內向、脆弱,導致耐挫力差,缺乏自信。學困生通常是集體榮譽的破壞者,同學都討厭害怕他們,不愿和他們親近,即使他們有過勇于改正錯誤的表現,也常常難以得到重視、信任和鼓勵,因而他們產生了心理對抗;另一方面,一般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差,表現不好,經常成為老師批評、家長打罵、同學嘲笑的對象。為了表示不滿與反抗,他們在外表上往往表現出傲慢驕橫的樣子,而內心卻又常常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對自己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強烈的自卑心理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點。
二、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學困生”這個特殊的群體,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從正確的角度理解看待,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樹立起學習信心,順利的、有收獲完成我們的學校教育,這也是學校工作的重要任務。現就對“學困生”的轉化對策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1.營造有愛的班級氛圍
教育的本質是愛,師愛是轉化的秘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如何,是“學困生”轉化的前提,因為“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差,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自卑、自棄心理,這就更需要教師給予特別的關注和關愛。我國教育家夏丐尊認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和愛,就成了無水的池”。師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是溝通思想的橋梁。作為教師,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愛生之情,才會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上,學生才會向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接受教師的愛,因此,教師應樹立起正確的“學生觀”,熱愛每一個學生,尤其是要偏愛“學困生”,因為他們更需要愛。
我在轉化上面案例中的小馮同學的過程中,真的投入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下面以此為案例上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1)傳遞愛心紙條,用師愛的溫暖觸摸心靈。
“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教育才有成效。當我了解小馮的成長經歷之后,我沒有抓住小馮上體育課的過激行為進行批評,而是引導他要懂得愛自己,委婉地從他的角度來談這樣的行為是傷害自己。每隔一兩天,我會在他的數學作業里放上一張小紙條,那上面寫著他的進步,他的閃光點;我鼓勵他看一些課外書,從書中去尋找樂趣。小馮的眼睛里日漸有了光彩。
(2)讓他感受集體的溫暖。
我帶領孩子們精心組織了一次以“溫暖”為主題的班會,凝聚集體的力量去感召他,關注他。我喚醒孩子們從身邊的事物,去發現生命存在的美麗;喚醒孩子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觸摸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喚醒孩子們心中有他人,學會關愛身邊的人。班會課上,大家拉著他的手,一起唱起了《讓世界充滿愛》……大家在活動中體驗到:把陽光和快樂帶給周圍的人,是一種幸福;把生活中平淡的幸福收藏起來,才能讓自己變成一個陽光、幸福的人!
(3)與任課老師溝通,讓他獲得更多關注的目光。
教育要有一致性。班主任要集任課老師之力形成教育的合力,讓教育的作用發揮的極致。每一個任課老師都在學困生身上多傾注一份關注的目光。課堂上,老師們多給他一次表達的機會,多一份人性化的尊重,多一句鼓勵的話語。這對孩子的轉變會更有效些。
2.創造適合的改變機會
課堂上創造機會讓學困生多表現,讓他們多動腦,動口,動手,體驗學習的快樂。使他們愛上學習、樂于學習。教師必須從教學的各個方面為“學困生”走出困境創造條件。在目前大力提倡減輕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做到既“減負 ”又“增效”,這確實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積極探索的一個課題。強化教改意識,講究教學藝術,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注意觀察這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跟進、共鳴、投入,并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讓他們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3.建立恰當的激勵機制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有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還有個人的,但學困生并非智力有問題,往往還相當聰明。不談論學習時,是很惹人愛的。教師作為學生朝夕相處的重要人,應給他們多鼓勵,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對于學困生來說,他們很難得到激勵。但這種激勵卻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三、結束語
用我曾經與小馮的相處時寫下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和這個特殊的孩子一起成長,讓我更加懂得了什么是愛,讓我學會了該怎么去愛我的孩子們。愛是用春天般的溫暖感化迷途的精靈,用春風般的柔情喚醒孩子沉睡的心靈,用春雨般的情懷滋潤干涸的心田,用春草般柔韌的力量守望生命的成長!
愛是可以傳遞的,愛可以產生信賴,愛可以點亮心燈……愛是不會忘記的,愛如涓涓細流蕩滌過孩子的心靈,它像鼓槌一樣震憾過孩子的心靈。那樣恒久柔韌的力量,怎能輕易忘記?
我終于用愛扣開了小馮的心靈之窗,他也終于懂得了感激這份愛。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必然有著一顆善良、敏感、柔軟的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空間,需要我們懷著這份恒久忍耐的愛來守望。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以愛為犁,把孩子的心靈耕耘得柔軟,讓愛的種子在那充滿馨香的土地上發芽,長葉,開花……
參考文獻:
[1]愛是教育永恒不變的主題 [期刊論文]《科學咨詢》,2015年 陳芙蓉
[2]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基于安大附小社會工作的實證 [學位論文]李姝,2013年 安徽大學
[3]對初中數學學困生的反思 [期刊論文]《考試周刊》,2014年 許彩平
[4]后進生轉化的一次實踐 [期刊論文]《西藏科技》,2009年 張肪源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