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紅
摘要:“學困生”及“學困生”的轉化是我們教師要永遠面對的問題。學困生轉化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關心愛護是基礎,全程管理是保證。對于那些“學困生”,我們要有耐心,要有責任感,要極力去轉化,而絕不能放棄。只有這樣,才能挽救他們,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生”。
關鍵詞:學困生;形成原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113
筆者在一所偏僻的鄉村小學任教多年。這里的學生基礎薄弱,學習習慣差,學困生占有很大的比例。筆者通過分析研究,認為學困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原因
1. 由于我們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欠發達。絕大多數學生家庭都比較貧困,導致父母文化不高,對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之父母整日忙于農活,對子女的教育考慮較少,對孩子的教育更是無暇顧及,導致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給孩子的教育留下了巨大空白,任其自由發展。
2. 溺愛:現在家庭中孩子越來越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大人圍著一兩個孩子轉,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或主角。這種社會現實造成了家長對孩子溺愛有加,百依百順,養成了孩子怕苦、怕累、怕難、貪玩、依賴性強、驕橫、任性、惟我獨尊的性格。
3. 放縱:農村家長工作時間不固定,經常是披星戴月早出晚歸,沒有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學習;再加上部分家長意識不正確,認為學習無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吃、穿、用上。以上原因都造成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過于放縱。
二、自身原因
1. 適應性差:學生在升入小學后學習環境和內容都是嶄新而陌生的,他們在面對突然增加的眾多學科束手無策,而誰能很快適應,誰就學得輕松,反之就形成學困生。
2. 行為習慣差:通過調查了解,多數學困生過多地依賴他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獨立的學習習慣。有的學生難以約束和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學習效率很低,長久之后變得無責任心,不肯承認錯誤,無所謂成績好與壞,甚至擾亂課堂紀律。時間一長逐漸變為學困生。
3. 智力欠缺:有一部分學生智力發展低于同齡其他學生平均水平,他們記憶困難,理解緩慢,對于知識不能變通;他們愿學、樂學,但結果往往是在學習上花的時間比其他的學生多,而成績卻遠遠不如他們,在學習上處于持續困難的狀態。久而久之,變為學困生。
三、社會原因
目前,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首先是不適宜青少年成長的書籍、影視作品、網絡視頻及網絡游戲等對他們造成的不良影響。其次是由于經濟困難而逐漸形成的打工熱,受其影響,小學生大都成為留守兒童,中學生也不能安心學習,想出去闖一闖,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健康發展。再次是近年來大中專學生就業難使得“讀書無用論”沉渣泛起,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學校原因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校的管理、校風、教師的素質等,對育人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特別是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不夠新,與素質教育的實施相悖;教學中采取“填鴨式”“管束式”“保姆式”等落后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主動性全無;有的教師對于犯錯誤的學生嚴厲訓斥和指責,甚至有體罰和變相體罰的現象發生;有的教師對學生表揚得不合理,批評得沒理由;有的教師對全體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等。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師生關系的不融洽和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久而久之而形成后進生。
由于筆者所在學校學困生所占比例大,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就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筆者就自己多年轉化學困生的經驗簡單談一談做學困生轉化工作時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 積極與家長溝通,加強指導,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教育對子女身心影響巨大。在對學困生的研究中發現,學生家長在外工作的多,離異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他們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發現自己的子女學業荒廢或行為差錯,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卻一味打罵子女乃至對其喪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觀念、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種家庭教育環境下的學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棄,逐步淪為學困生。學校要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家長進行指導,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為防止學困生的產生和學困生的轉化創造有利條件。
2. 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
學困生有著極其敏感的自尊心,他們往往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所以在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切忌用刺激性語言評價他們,如“你真笨”“朽木不可雕”……所有這些語言都會使他們對教師產生怨恨,不但不利于他們的轉化反而有可能是他們走上極端,即使批評也要因人而異講究方法。然而,保護學生自尊心并不等于放縱學生,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做到嚴厲、有度、抓教育時機,不能因為怕傷害學生自尊心而不敢指出學生的缺點。否則,就會弄巧成拙,樹立不起教師的威信。
3. 找準原因,挖掘“閃光點”
事實上每一位學困生身上都有閃光點,如熱愛勞動、關心集體、樂于助人、擅長體育運動……在找準病根后因人而異挖掘其身上的閃光點,給他們創造適當的發光機會,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4. 耐心細致,堅持不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的后進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他們原先的發展不平衡,思想不穩定,在走向前進的道路上容易出現反復。這是很正常的事,絕不是徒勞無功。教師明確了這一點,就應該在幫助學困生時做到耐心,要給他們改進的時間,堅持不懈地做好教育工作。當他們出現反復時要有耐心和堅定的信念,不能因他們出現反復而放棄教育,要知道任何對學生的武斷評價都是錯誤的。
5. 用愛心去感化學困生
為師之道,須嚴中有愛,如果只有嚴而沒有愛,嚴就變成了壓。嚴不是愛的對立面,對學生的愛,尤其是對學困生的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是至關重要的。
6. 利用社會環境,加強引導,優化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環境無所不在,時刻對學生產生影響。社會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魚目混珠,夾雜著大量對學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極因素,影響了學生的學業。怎樣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社會環境積極的一面,消除社會環境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呢?
首先是加強引導,提高學困生分辨能力。
學困生相比其他學生而言,受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大,但我們不可能因此而將其與社會隔離。我們只有想辦法幫助他們認識各種社會因素的本質及其影響,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強其免疫能力。如在學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經常利用班會舉辦社會公德知識講座等。
其次是開展寓教于樂的社會實踐活動,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
為了充分利用社會環境中的積極因素,防止不良社會風氣、丑惡社會現象的消極影響,學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多種活動,吸引學困生積極參與,在幫助學困生遠離不良社會影響的同時,開闊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的社會知識。
7. 運用合力,做好幫教工作
教師在教育學困生的工作中,扮演著醫生的角色,病人是學生,醫生在了解病因后給病人開的處方,只能給病人的康復提供方法,病人的完全康復還要靠家庭、社會這個“康復環境”。病人康復的快慢與環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教師、家庭、朋友等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形成合力,正確加以疏導,這樣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才會更有成效。
總之,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知識為學生答疑解惑,更要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要清楚地認識到:有教育存在,就有“優秀生”和“學困生”,他們只是相對而言的。因此,“學困生”及“學困生”的轉化是我們教師要永遠面對的問題。學困生轉化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關心愛護是基礎,全程管理是保證。對于那些“學困生”,我們要有耐心,要有責任感,要極力去轉化,而絕不能放棄。只有這樣,才能挽救他們,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生”。